小沈阳蹿红:与市民文化审美趣味激吻

标签:
春晚娘娘腔趣味赵本山小沈阳文化娱乐 |
分类: 吴钩无语--闲情逸致 |
小沈阳蹿红:与市民文化审美趣味激吻
一场春晚,一个小品《不差钱》,继续了赵本山不败金身的神话,还让那个央视大腕毕福剑圆了多年亮相春晚的美梦,更主要的是捧红了一个老赵的徒弟小沈阳,当然连带着女徒弟毛毛。
吴钩无语注意到,这几天网上特受关注的并非赵本山,而是小沈阳,上完央视春晚还不算,又上了大年初一北京台的春晚,让不少观众眼睛发光,大有青出于蓝而胜于蓝的意思,连大名鼎鼎的牛博司马平邦也出来讨论“赵本山的接班人会是小沈阳吗?”等问题。当然赵本山的接班人是谁并无多少人真正关心,因为不管是赵本山还是小沈阳其实都只是当今人们生活中的一些笑料而已,但小沈阳的迅速蹿红确实让许多人目瞪口呆。于是,有人惊讶:小沈阳一炮而红是低俗还是有特色?有人发问:能不能MAN一点,小沈阳?
吴钩无语在旁边微微一笑:问什么呀问?不都是大家的喜欢吗?不挺符合大家的审美趣味吗?不都是广大观众把他们捧红的吗?不都是网络和媒体让他们大受空前关注的吗?
吴钩无语这样说是有道理的。因为小沈阳赵本山们代表的正是国人当今流行的审美趣味,而这审美趣味已经延续了无数年,有了传统的文化意义。不妨稍作分析。
小沈阳歌唱得不错,学啥像啥,不走板,不跑调,有些功力,但是,小沈阳与众不同大受欢迎和爆笑的是他的娘娘腔。看看古代文化传统就知道,喜欢娘娘腔其实正是老祖宗留给我们的一大审美趣味。
想想,古代文学作品中留下来的那些可爱可怜可疼的男人形象是怎样的?西厢记中的张生,红楼梦中的宝玉,白蛇传里的许仙,聊斋里的书生,那一个不是带点儿女里女气?即使一些武将,如薛成贵、罗成、马超、赵云、周瑜,等等,也常常把他们打扮成白袍银铠的小将,或者面如傅粉,或者面如冠玉,使英雄气与脂粉气相伴。同时,水浒传里匪里匪气的108位强盗并不是国人心中主流的理想形象。
正因为如此,多少年来那些男扮女装的艺人才会大受追捧,人气常常超过女艺人。郭宝昌先生的《大宅门》精彩地表现过这一幕,而前两年央视捧出的新星李玉刚饱满的人气则更是一个现实的生动注释。
还因为如此,央视的舞台上经常会出现男扮女装的段子,去年春晚巩汉林和黄宏合演的小品里有林永健男扮女装,以前相声里经常有冯巩或者姜昆的男扮女装,今年还有大胖子李金斗的男扮女装。为什么呢?大家喜欢嘛,容易出彩出效果。
这样,我们就清晰的看到了,小沈阳的娘娘腔正是他出彩的地方,是大家喜欢的地方,所以有人建议小沈阳能否MAN一些,也就是更像男人一点,是万万不可的一厢情愿,是决计行不通的外行说法。吴钩无语认为,小沈阳如果没了娘娘腔,台下就会没人或者少人喝彩,小沈阳就红不了,小品也就红不了,赵本山的不败金身就势必大受影响。
还有人对赵本山小沈阳的表演包括东北二人转都说“忒俗”,吴钩无语认为,评论用词是绝对准确的,但想以此否定赵本山和小沈阳是不行的。因为赵本山和小沈阳大受欢迎的秘密就是靠这个“忒俗”。央视的文艺节目比如春晚是给谁看的?广大民众。民众包括精英和百姓,精英总是少数,百姓才是多数。百姓中最强势的文化势力是什么?是兴起的城市和与此而来的市民文化。市民文化的一大特点就是“俗”。“俗”的审美趣味遇到了“忒俗”的表演内容和形式,于是激起了强烈的审美反响,于是先捧红了小品这一“俗”的载体,同时捧红了赵本山再蹿红了小沈阳。
虽然,央视春晚是考虑到雅俗共赏的,但是最受欢迎的大红大紫的往往不是所谓“雅”的节目,而是所谓“俗”的节目,不信可以比一下维也纳金色大厅音乐会和老赵的小品收视率谁高一些。这也是当前网络和媒体遇到的共同问题,为了争取更多广告商的关注而必须提高收视率或者发行量,不得不努力“媚俗”,以吸引更多的观众和读者,从而导致俗文化大行其道,甚至连一些财经房产评论也不惜背离真实而迎合大众口味以博取点击率。当然,这跟赵本山小沈阳完全扯不上边。
关于赵本山小沈阳,吴钩无语依然建议他们应该充分坚持自己原有立场和特色,以“忒俗”换取掌声和红火,因为央视必须雅俗共举,少不了离不开他们的“俗”。如果赵本山小沈阳都变“雅”了,都变成了陈道明濮存昕,我们都该傻眼了,央视也就不一定要他们了。但是“忒俗”不等于低俗,而是那种健康的积极的既符合时代潮流又适合民众审美趣味的“俗”。这一点是师傅赵本山和徒弟小沈阳都必须注意的,《不差钱》的俗已经出现了一点庸俗的味道,再往下走就是低俗了。
小沈阳拜师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