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自学中医、不断进修再到拜名师学医,直至成为全国第三批老中医药专家学术经验继承工作导师、传统医学博士、主任医师,周来兴一路洒下了许多的汗水和心血。近日,记者来到永春县中医院,与该院名誉院长周来兴进行了长达两个多小时的交谈,他向记者讲述了他在自学行医生涯中的坎坷之路。

立志从医 踏遍深山解民忧
周来兴出生于惠安县一个农民家庭,由于农村看病难,医疗条件差,早年养父患上肺结核咯血,历经数医无效,受尽七年病痛折磨而离世。他为此痛下学医之志,边工作边自学,曾在农村行医数载,并于1961年在中医专业深造四年,毕业后在永春一都边远山区工作。
山区道路崎岖坎坷,夜间出诊也多,翻山越岭,有时来回一趟要花5-6小时。然而,想到群众的疾苦,周来兴克服种种困难,坚持为山区群众治病,几十年如一日。
1967年6月的一个风雨交加的夜晚,为抢救一个患肺炎并发“呼衰”的患儿,周来兴在出诊途中,不慎掉入泥坑里,危及之中,幸亏患儿家长及时发现。他被救后却忘了寒冷和伤痛,继续冒雨赶去救治患儿,经一夜的抢救,患儿终于转危为安。
就这样,他十几年来踏遍了一都的山山水水,他也因经常出诊,劳累加上三餐不定时而患上了胃病。他一边治病一边在自己的身上做试验。“在山区工作虽然辛苦些,但那里的群众淳朴热情,村民们常说‘多亏了有这样一位好医生,我们心里就更踏实’。”周来兴感到很欣慰。
博医涉源 学海茫茫苦求索
中医学博大精深,周来兴在自学的过程中,在“博涉医源”的道路上,经历了理论与实践、探索与拜师的自学之路。
周来兴一边工作,一边跟医师学习中医。从背诵“四小经典”开始,通过一年多的自学,四百味药性及二百多药方剂他均能背诵,对二十八脉的脉型主症也能熟悉。1961年他有幸入医专系统学习四年,使中医理论功底有了较大提高。他深知学习机会来之不易,更是刻苦研读,把书中重要的条文用红笔逐句圈点,加译加注,并抄在小本子上随身携带,起早带晚背诵,以此做到能读懂、读通、探明原意,达到刻骨铭心。
1980年5月间,一患儿因发热而惊风,每月发作两到三次,屡治屡发四年多,周来兴对此每月以健脾化痰、清肝熄风之品调服7剂,半年后患儿被治愈。患儿家长为感恩,竟将患儿改名为“来兴”,与之同名,周来兴为此更加深感一个医务工作者的荣耀与责任。
拜师求艺 注重探索勇创新
周来兴几度拜师求艺,既拜师而又不惟师,注重探索勇于创新。他体会到,经过临床一段时间再去深造,带着问题而学,往往收获更大。
1973年8月,他跟师全国著名老中医专家蔡有敬教授,受益匪浅;1990年他参加全国男性病学习班学习半年;1991年跟师全国首批名医老中医药专家骆安邦三年;1994年学习中西医结合专业两年;1997年参加美国世界传统医学科学院博士远程教育三年。这又使他大有长进,如骆老精研《金匮要略》,善用经方治肝胆病,对他启发很大。后来他提出“疏通论”,认为疏肝利胆,宣肺通腑是治肝胆疾病之良法,柴胡汤类为基本方,同时再应用《金匮要略》方,治疗疑难杂症,从中积累了不少经验。
情系中医 挥洒汗水结硕果
如今在市场经济的冲击下,一些人唯利是图,舍弃中医药“简、便、效、廉”的优势,并时有“取消中医”的不和谐声音出现,周来兴却始终坚持对中医热爱和信心。他不仅从经典中吸取医学知识营养,还广泛收集验方、偏方,在实践中加以验证。他深深体会到善于总结经验也是提高业务水平的重要方法之一。周来兴在临床之余笔耕不辍,自从他行医以来就坚持记录病案,平时可供回顾反思,久而久之,就可以从中悟出许多规律和教训,整理出许多有效病例和方药。
近年来,周来兴撰写医学论文90多篇,主编《蔡有敬医案》、《骆安邦论医集》。同时他还出版了《周来兴医学文集》、《疑难杂病临床经验》、《佛手茶养生》等专著三部。
如今,周来兴在医学生涯中已经历50个春秋,虽年纪较大、体力不比从前,但他对中医事业仍执着追求,愿在有生之年与同仁一道继续以高尚的医德和精湛的医术,为侨乡人民的健康尽心尽力。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