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16103
海峡健康导报记者 林喜芳
随着“核辐射”成为全球关注的话题,“辐射”“放射性”等有关名词的网络搜索量暴增,就连平息已久的家电和瓷砖辐射也再次成为热议的话题,“防辐射孕妇装”“防辐射面具”,还有各种诸如“木耳防辐射”“仙人掌防辐射”“瓶装矿泉水防辐射”“喝酸奶防辐射”等说法,让不少人总是谈“辐”色变。那么,我们到底对辐射了解多少呢?
其实,在福建也有一群“与辐射共舞”的人,他们经常与放射性物质打交道,从事着核医学、介入治疗、放射性检查等,这种生活在常人看来自然是危险万分,但在交谈中,记者发现,他们都很平静地认为这只是一份普通的工作。
研究监测专家:“知己知彼” 比较淡定
“正如搞电灯的不怕电,搞炸弹的不怕炸弹一样。”谈起自己工作的危险性,福建核学会秘书长金益和很平静地这样形容,因为非常了解各种辐射的特性和防护措施,只要做好屏蔽措施,就不会有恐惧心理。
谈起自己和核的渊源,金秘书长说,自从1951年在北京大学就读核物理专业以来,已经和核打交道了半个多世纪,在无数的试验、研究和监测中,他似乎有一种“知己知彼”的自信,“到什么样的磁场中,遇到什么样的辐射,自己心里有底。”他说,对于不同的射线防护措施也不一样,总体来说有屏蔽防护、距离防护、时间防护、药物防护等措施。
在特别的场合中,设置必要的屏蔽还采用预警机制,避免工作人员长时间受到辐射伤害。辐射剂量一旦超出设置的报警阈值,能在短时间内提醒什么地方辐射超标、什么时候应该远离。可以借用这种先进的方式来做好辐射的自我防护。
“目前虽然危害的程度上没有统一说法,但作为专业人员,要尽可能地减少不必要的辐射。”金秘书长说。
福建省还活跃着另一支对辐射环境进行监控的队伍,那就是福建省辐射环境监测站。据了解,这个监测站一直都进行着对福建省辐射环境的各项监测工作,如环境外照射、放射表面污染和电池辐射等方面的项目工作。
“我们的工程师都时时在‘找’各种辐射。”该站黄站长说,目前正在对所属区域进行密切跟踪监测,特别是核辐射的剂量范围,一直处于正常水平。
医务人员:加强防护意识
福建医科大学附属协和医院放射科主任卢简言从事放射科的工作近30年,“放射科的墙壁、门等角落,都是特别设计的,因此,我们所在的工作环境相对安全,”他告诉记者,“放射室内有更衣室,每天都有固定环境监测的指标,入口处贴有远离电离辐射警告标志,。目前从事此类医学职业的医生,还可以通过个人受照射计量仪检测受照量,以备出现疾病时做治疗依据。”
福州肺科医院放射科刘医师告诉记者,放射科的“业务”一向很忙碌,从早到晚,中午也要轮流加班,特别是在操作室的“前线技术人员”,与射线近距离接触,但几个人会轮流分工操作,避免长时间暴露在接触射线的环境中。“平常会比较有意识地多喝绿茶,多补充维生素C含量高的食物,”刘医师说,“放射科的医务人员一年至少一次体检,每年享有特定一个月的‘放射假期’,一出现身体疲乏等症状,就要及时检测。”
X光机透视技术已经成为不少微创手术中重要的辅助设备。在一次采访中,记者就发现,福州市二医院骨科二区主任林焱斌的办公室里摆满了数十盆的花花草草。他告诉记者,由于一些微创手术必需借助床边C型臂X光机透视技术进行,医生也要大部分暴露在X线照射中。“‘吃’一次射线是没有什么问题的,但如果一个月手术安排多了,累积下来的量也是相当可观的。长期也是无益身体,但又没办法。”林焱斌主任开玩笑地说道,“摆些绿色植物中和下射线,心情也好。”
居家辐射面面观
据了解,我们生活的世界里有着各种各样的辐射:从穿越星系而来的宇宙射线,核电站的核燃料到家里的瓷砖;从医院的X光机到阳光里的紫外线;从手机、微波炉、高压线到电视台广播台的信号塔……辐射无所不在。屡屡报道的有关电磁辐射对人体有害,更是让人们感觉到了来自电磁辐射的威胁。
“人们之所以会对电磁辐射抱有这样的坏印象,多半是由于对它不了解。其实人类一直都生活在电磁辐射环境中。”金秘书长解释,因为地球本身就是一个大磁场,它表面的热辐射和雷电都可产生电磁辐射,太阳及其他星球也从外层空间源源不断地产生电磁辐射。但天然产生的电磁辐射对人体是没有损害的,对人体构成威胁、对环境造成污染的是人工生成的电磁辐射。
他说,电磁辐射对人体的一些影响虽然普遍存在,却并不是特别可怕。不同的人或同一人在不同年龄段对电磁辐射的承受能力是不同的,即使在超标的环境下,也并不意味着所有人都会得病。因此,大可不必一言辐射,即草木皆兵。但是当电磁辐射能量超过一定限度后,就会逐渐出现负面效应,变有益为有害,于是就成了大家痛恨的电磁辐射污染。
“一天长时间面对电脑,这本身对身体就是有害的,长年累积自然会引起身体的其他疾病。每天都长时间接听电话,本身也是有损听力的事,”金秘书长说,“因此,从另一个角度来说,人们既然无法离开手机电脑的高科技带来的便捷,那么,辐射的‘危机论’倒是可以提醒人们要间歇性地正确安全使用这些设备,更好地降低辐射。”
手机辐射说:手机辐射能爆“玉米花”?
专家:“辐射论”提醒人们要注意休息
近日,某网站流传着这样的视频:几个人将他们的手机围成一个圈,中央放上几颗玉米粒,手机铃声响起之后,玉米粒开始膨胀,在桌子上蹦来跳去,最后爆成了“玉米花”,最后得出的结论是手机辐射已经达到微波炉程度。尽管这段视频后来被证实只是一场恶作剧,只是一个营销手段,然而随着手机的广泛普及,对于手机辐射是否有害的争论,却从来没有停息过,甚至还有一些商家推出“防辐射”软件。
福州肺科医院放射科刘医师解读:研究证实,手机接通的那一瞬间,辐射值相对比较大。因此,建议手机等接通后再放到耳边,长时间通话用耳线接听为宜。
电脑产品的辐射中,近来还有人提出键盘的辐射量比屏幕和主机更大,研究者正在研究相应的对策。但要想减少辐射,原则就是避免长时间连续操作电脑,注意中间休息。
对各种电器的使用,也应保持一定的安全距离。电视与人的距离应在4至5米,与灯管距离应在2至3米。不使用的电器,要养成关上电源的习惯。带有辐射的部分一般为马达、电线圈、电风扇等部分,这些部分都要与人保持60厘米以上的距离。
瓷砖辐射说:看不见的家居致癌?
专家:瓷砖室内污染发生率小于甲醛类
瓷砖产品在家装中使用率较高,使用面积较大,“瓷砖放射性元素或致癌”的说法也一度让消费者对家居安全心存担忧。
福建核学会秘书长金益和解读:合格的瓷砖产品要求放射性检测要达标,国家早已出台《室内装饰装修材料建筑材料放射性核素限量标准》,瓷砖产品在放射性检测中合格率比较高。选择质量较好的瓷砖,其放射量微乎其微,对人体产生的影响甚至还不如室内专修中的油漆甲醛等环境污染来得大,所以消费者并不需要对瓷砖辐射过分担忧。
到正规的建材超市或卖场选购品牌产品,购买时可以向商家了解产品的辐射性检测结果。一般来说,A类辐射最小;其次是B类,看情况可作外墙砖使用;C类产品相对而言放射性最强,可能就是不合格产品不一定能被允许投放市场。
医疗辐射:体检能做X光检查么?
专家:根据病情需要选择
“平常照X光、CT等对身体有无辐射呢?”不少读者提出这样的疑问。据了解,拍片、透视、CT等检查手段是目前临床上许多疾病不可缺少的诊断工具。
福建医科大学附属协和医院放射科主任卢简言:一般普通胸部X照片,人体接收的量约为0.1-0.3mSv,CT约在3-6mSv。国家规定职业人员一年的剂量限值是20mSv,公众是2-2.5mSv。只要控制检查的次数,对人体是没有明显影响的。但对有些患者来说,根据病情的需要,在一年中可能会不可避免地接受多次放射性医学检查。但有些人经常主动要求多次做CT等放射性检查,可能得不偿失。这些都可能使受到的剂量超出国家标准,因此要尽量避免不必要的放射性医学检查。
在诊断效果相同的情况下,都会尽量避免采用放射性诊断技术,妇女、儿童要慎用射线检查或治疗,怀孕或可能怀孕的妇女、哺乳期妇女要尽量避免接触X射线和放射性同位素,如果怀孕或正在哺乳期,一定要事先告知医务人员。
据了解,需要进行防护的检查包括CT、胸透、常规X线(钡餐造影、四肢骨片、胸片、颈椎片、腰椎片等),防护部位主要是性腺、甲状腺等对X射线高度敏感的区域应重点保护。可以遮挡上一个铅围裙,防止射线穿过。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