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222
狂欢世界杯
家里别“起火”
□本报记者 黄宝灼
四年一度的足球世界杯6月11日在南非开赛,球迷将迎来整整一个月的足球盛宴,随着比赛争夺越来越激烈,球迷也变得愈加痴狂。然而,也传来了一些不和谐的音符:被球迷丈夫或男友冷落的女人们开始发怒了,夫妻争吵不断;为了跟风去看球的人逐渐变得郁郁寡欢……记者记者请福建医学科学研究所心理治疗师詹锦华进行解读。
看球引发潜在矛盾
现象>>
卢太太现怀孕三个月,由于孕期反应大,人变得虚弱,原本每天晚上先生即使在家加班,都要哄着她先睡觉。然而,世界杯开赛后,她立刻从那轮光辉明月变成散落天边的晦暗小星星:老公下班后,就忙着吃饭、做家务,一到9点,就好像被钉在客厅沙发上一样,一动不动。晚上12点多,辗转难眠的卢太太听到客厅传来的阵阵叫好声,一怒之下拔了电视插头,先生很愤怒:“4年才一次,这点兴趣都不能满足,日子还怎么过?”卢太太也很委屈:“我怀的是你孩子,现在身体不舒服,你怎么就一点不关心呢?”
点评>>
世界杯造成了很多“足球寡妇”,尤其是平时如胶似漆的情侣或小夫妻,本来两人形影不离,世界杯一开赛,球迷丈夫总是第一时间坐在电视前面,雷打不动。由此引发了许多家庭矛盾,甚至是家庭暴力。
詹锦华指出,观看世界杯对球迷家庭确实产生了一定影响。由于球赛直播都在晚上,而球迷老公都会出现睡眠不足,体能的不够会导致他对外界的注意力下降,也包括对妻子的关心会减少。而在休息时间里,球迷老公也确实会除了看球就是睡觉,让妻子感觉到陪伴减少。但是,对大多数家庭来说,虽然出现一些小摩擦很难避免,仍不会发展到家庭矛盾的阶段。
而那些因为看球而引发家庭大战的夫妻,则可以说明一点:他们平时的婚姻沟通就有问题,而这类家庭尤其多见于自我疆界不明晰的婚姻中。这类夫妻,他们还处在心理上的“共生期”,把关系建立在自己一厢情愿的幻想上,因而把对方看作自己的延伸,潜意识中要求对方与自己完全一样,一样的感受、一样的兴趣爱好、一样的价值观念与生活方式,一旦两人出现差异,他们就会觉得难以忍受。这是种相对自私的爱,他们在爱对方的时候事实上是在爱自己,他们容易强求配偶要不断地注意自己、赞美自己,增加自己的自我价值感,如果得不到,就会以种种方式来处罚、威胁配偶,以挑起对方的罪恶感,例如指责自己作为孕妇没有受到很好照顾等等。
对策>>
对这类家庭,在世界杯开始后,应该进行有意义而真诚的夫妻对话,从而使夫妇双方都能正确地认识对方,把对方当作独立的生命个体,如此,你才能允许自己的配偶和自己有不同的想法、感觉与喜好。只有在认清、接纳对方的真我后,夫妻才有可能建立真正成熟而有意义的关系。
跟风导致自我压抑
现象>>
福州某小学六年级学生小林临睡前对父亲说:“爸爸,晚上叫醒我看世界杯哦!”父亲很惊讶:“你又不懂足球,看了干什么?好好睡觉,明天还要上学呢!”男孩嘴一撅:“就因为我没看球,现在和同学们都没有共同语言了,我觉得自己被孤立了!”
点评>>
詹锦华认为,作为思想相对单纯的学生,他想看球是为了满足和同学交流的愿望。而更多成年的跟风球迷们,他们的动机相对更复杂,有些是为了满足自己的虚荣心,以免被人嘲笑落伍、冷血动物或连足球都不懂,有些则是希望把看球作为夫妻、交往小团体的共同爱好和话题,达到维持某种关系的目的。
从社会心理学角度,人都有向社会或团体寻求认同的需要,这一过程如果无法得到满足,个体会产生社会交往障碍,并导致人格扭曲。有学者做过实验,在测试人群中仅有1/4至1/3的被试者从没有发生过从众行为,保持独立性。可见从众是一种常见的心理现象。那些缺乏主见、容易受环境暗示影响、比较敏感的人相对来说更容易发生从众行为。
但人在寻找自身社会价值的同时,又必须保持个体一定的独立性,否则个体的自我会随着众我而消亡,这一过程是非常痛苦的。跟风看球的人们为了随大流,而颠倒自己作息、放弃自己的其他爱好,时间一久,他们会感到郁郁寡欢:这样牺牲,值得吗?但不这样做,能行吗?会不会就被大家冷落了呢?
对策>>
詹锦华指出,要改变跟风带来的自我压抑,首先要提高自我的心理安全度,要确认自己无论做什么、不管与周围人是否有同一爱好,都不会影响双方的亲密关系。同时,在面对社会热潮时,要努力保持一些独立思考的精神。
看球应调整心态
詹锦华说,丈夫如果是球迷,女性不要过度阻拦对方看球。“看球者在情绪上容易波动,弄不好双方就会发生冲突。”他提醒,在这种情况下,看球时也不要过多分散他的注意力,给对方一个宽松的环境。“如果不想让丈夫过度熬夜看球的话,可以提醒他第二天还有工作,身体太累会吃不消。提醒他注意休息。但也不宜说的太多。”
作为球迷,看球也应该自己把握好,尽量做到不影响家人,不影响邻居。“看球时要调整好心态,而且要有选择地看。”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