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101
清明祭扫“低碳”风
专家:民俗演变
方式也可多样
□海峡健康导报记者 林喜芳 实习生
左晴翠
清明节将至,对于很多人来说,祭奠亲人是必不可少的。记者采访发现,由于“低碳”生活方式的推行,如何在清明节中植入这一元素,成为老话题中的新热点,而献花扫墓、网上祭奠、植树种草、郊游踏青等形式也颇受欢迎。
花祭网奠成新潮
“今年扫墓时我打算带上一束‘勿忘我’。”福州双安城的林女士说,她现在越来越觉得用花祭奠亲人很不错。记者从福州鼓西路的花店了解到,以白色、黄色等素色为主的清明花卉销量呈上升趋势;而福州北大路一家祭祀用品店老板说,纸制香车、纸制豪华别墅等祭品价格从几十元到千元不等,来订制的多是40多岁以上的人,年轻人不兴这套。
也有不少人选择网上祭祀的方式寄托哀思。“天堂公墓”、“天堂祭奠”这些祭奠网站就很受欢迎,可以上香、祭酒、献花、点歌,还能附上逝者的照片、生平介绍,抒写表达哀思的祭文。
传统习俗仍沿袭
当然,并不是这样的祭祀方式都能被全体市民接受。福州某公司行政助理高女士说,今年清明,她打算跟家人抽时间回平潭扫墓。“还是要到墓前祭拜才够尊重。网上祭奠虽然方便,但我们还是比较喜欢传统的祭扫方式,一大家族顺路还可以去郊游踏青。”高女士说,举办个家庭追思会,一家人坐在一起,将老人生前的事情讲给下一辈的孩子听,也是很有意义的事情。
福州民俗专家方炳桂说,新型的清明过节方式与传统的清明文化习俗并不矛盾。清明民俗在漫长的演变中,就逐渐加入了踏青、郊游、戴柳、蹴鞠、荡秋千等风俗。但不管如何变化,纪念逝者的本质是不会变的。在福州本地过清明节时,如果能继续保留吃光饼、“饽饽粿(清明粿)”的习俗也是很好的传承。
低碳生活 简易可行
说到“低碳”清明,一直推广“绿色”生活方式的福建省农科院生物技术研究所黄勤博士认为,低碳并不是新的内容,而是传统文化中勤俭持家的一种延伸。“清明的许多传统习俗不容易改变,但可以落实到以低碳生活为基础的生活方式上。”她举例,在厦门SM广场附近有一家寺庙,规定进香者必须在寺庙里购买环保香,并且每人只能买一根。“这与其它寺庙里一烧一把香的做法形成鲜明对比,一个简单的举措就能够减少环境污染。”
如何过一个低碳清明节?她建议,清明节出行不要一两个人就开一辆私家车,路远的市民乘公交,路近的市民骑自行车去祭扫,以植树、培土取代燃烛烧纸钱放鞭炮。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