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604
房价畸高
不做房奴
“蜗居”也可快乐健康
□ 本报记者 朱墨山 文/图
近期电视剧《蜗居》在全国热播,人们为男女主人公的命运揪心,同时也更为关注身边的“蜗居一族”。
所谓“蜗居”就是指像蜗牛一样,住在一个小小的“壳”里。许许多多刚刚参加工作的年轻人居住在这样的小屋子里,就像七八十年代的“筒子楼”。“蜗居一族”和他们的小屋也创造了一种新的居住形态。
很多人因为“蜗居”而感到窘迫,但实际上以租赁为主的住房结构是世界的通例,我国也不例外。只要摆正心态,热爱生活,蜗居也可以“蜗”得很幸福。本期我们介绍几个“蜗居者”的快乐生活。
东东:海归
“蜗居”
东东从美国读完本科回到国内,但是他没有回到家里和父母一起住,而是自己在外租房。“在国外一般人都是租房子住,我也很习惯在外租房住了。成年人还和父母一起住比较拘束。每个周末回家看看更合适。”
东东在福州华侨新村租了13平方米的单间。“我觉得住大房子没什么必要。现代人工作时间很长,房子很多时候不是扮演‘家’的角色,而只是一个睡觉的场所。”
前后两个月,东东把房子布置成了
“豪华套房”。“我现在一个月也只能赚3000多元钱,所以我会去新店旧货市场或是台江小商品批发市场淘一些便宜的材料。”
东东在美国学的是广告设计。尽管专业不是室内装修,但是对于美的理解是相通的。“我觉得装修最重要的是装出属于自己的风格。”他买来墙纸把裸露的石灰墙都贴上,又买来了一些七八成新的小家具。“我的家具都是以暗色系为主,这样有利睡眠。但是墙壁是米黄色的,再加上床单等浅色单品,整个房间就会有空间感,房间也显得大点。”他还通过明暗程度不同的灯光来加强房间的层次感,比如台灯的瓦数高,吸顶灯的瓦数低。“并不是只有昂贵的东西才能给我们的居住环境加分,一些看似不起眼的‘地摊货’通过DIY创意改造,也能提升生活的品质。”
东东的房间看上去很简洁明快而不乏情调与个性,但是对于租来的房子会不会太浪费了呢?“在我买得起房子前,我觉得租房是必然的。既然是必然要租房住,我就想住得舒服,住得快乐。在国外房东与房客的关系是很融洽的。我也试着和房东以及同住一套房的其他房客和睦相处。如果我以后搬走了,我的布置也会使房子更好租出去,房东自然也不会为电费水费和我斤斤计较。”
对于东东来说,“蜗居”是很快乐的,快乐来自他自己对于租房的态度,对于租房的新观念。
敏静:南下“蜗居”
敏静2007年毕业于陕西师范大学,2008年考进福建省某事业单位,月收入2000元左右,在福州观风亭街租了一间9平方米的房,厨房、卫生间公用,月租400元左右。她说:“我在这里没有亲友、同学,福州对我来说是一个完全陌生的城市,要在这里工作生活,什么都要从零开始。从家里出来的时候,我只带了4000元钱。”
对于大部分来到异地工作的人来说,“蜗居”生活是艰难的。但对于敏静来说这样的生活却是一个个快乐的日子。因为“蜗居”带给了她客居他乡的第一批朋友。“我们凡事都互相帮助。人与人之间只要互相帮助,什么事都难不倒。”
室友几年间换了一批又一批,只有敏静始终留在她9平方米的小屋内。“我上大学的时候,有个专门研究房产的教授。他告诉我们正常的房产市场是以租赁为主的,不要天天想着工作两三年就买房。”尽管她单位里的年轻职工都按揭买了房,可她目前还是不愿意买。“我觉得生活质量更重要,我不想像他们一样做‘房奴’。我也不会让父母来承担首付。”
把买房的钱省下来,敏静将自己的小出租屋改造成了温馨的公主小屋。她把石灰墙贴上了贝壳墙纸,将家具也都刷成了白色。粉色的床单和金色的床头柱让这个小屋看上去童话感十足。“我是住在出租屋里,不是住在贫民窟里。这个小屋就是我的家。我像对待家一样,对待她。”
敏静在平日里经常去电影院看电影或是到书店买两本喜欢的书。“中学老师教过我们看一个人是否富裕,不是看他有多少物资财富,而是要看他的精神消费占他总消费的比重。”
敏静每个周末都会去参加义工组织的活动。有的时候去敬老院照顾老人,有的时候到社区做防艾宣传,有的时候会和社会福利院的孩子做游戏。对于她来说这些都是无比快乐的日子。“有很多人觉得自己是凄惨的‘蜗居一代’。但是如果你看看身边还有那么多真正需要关心爱护的人。你就会觉得‘蜗居’并不是悲剧。”
智飞:进城“蜗居”
智飞是福州大学城一家小书店的小老板。高校附近的农民房是他的“蜗居”地。他租来的房子有12平方米,除了一张床和一张书桌就没有什么其他的家具了。“我很满意这张床,够大!”他的大床摆了满满半床的书。“想看书的时候,翻个身就能拿一本。”
智飞的老家在闽北山区的一个小村庄。因为家境贫寒,他读大学的学费都是从远亲近邻那借来的。四年的助学贷款他也还没还清。“因为读书,家里欠了几万元的债,弟弟前两年到浙江打工还了一部分。”去年夏天,智飞的父亲患癌症去世了。“春天的时候我带他去上海看病,但是医生说已经没什么希望了。父亲不愿浪费钱,就没有住院回家去了。”
大学毕业时,面临着找工作的压力,智飞一度很茫然。“找工作难,工资又比较低。”他的梦想是开一家书店,因为看书他最大的爱好。在校时他曾单学期借阅223本书,当选为校图书馆的“悦读之星”。“同学拿钱凑股份,帮我在学校里开了一家书店。”
智飞成了个体户、小老板。他开始慢慢地还债。“我非常感激同学们,这家店是我们共同的财富,是我们青春的印记。”每晚10点忙完店里的事,他就回到他的“书屋”,这里有他收藏的几百本各种书籍。除了摆在床上的书,还有两个铁质书架上的。再加上一个装衣服的行李箱,就是他全部的家当。
“蜗居”的日子累不累`?他表示,非常满意现在的生活。“我生活得很快乐。”
偶尔还有大学同学来看智飞。“他们有的也是从农村来的,现在在城里打拼。有的家里有钱,但也在为了自己的梦想努力。他们都是在我屋里打个地铺睡。‘蜗居’着,奋斗着,我们互相鼓励。”
相关链接>>
欧美大多数人
习惯租房生活
在任何一个国家,无论是成熟的发达国家还是新兴的发展中国家,目前都还无法实现“人人拥有一套房产”。尤其是西欧一些国家,租房的比例还相当高。有关资料显示,在西欧国家中,西班牙有80%左右的人长期租房,然后依次是比利时、希腊、意大利、英国、挪威,租房比例在70%上下。法国人的租房比例高达50%,而瑞士、布鲁塞尔更有70%的居民是租房者,拥有自己产权住宅的只占30%。即使在经济实力超强的美国,也只有30%左右的人拥有属于自己的产权房,大多数人都习惯于租房生活,习惯于拎起皮箱就搬到了另一处住所。
(新华)
租房也要住得健康
对于在外地打工的来说,大多人需要租房居住,因为是租的房,且流动性大,大家也就把租的房当成一个暂时安身的地方,除了考虑安全性、租金以外,很少考虑是否要住的健康。租个健康住宅,这绝不是生造出来的概念,在提倡“吃的健康”、“穿出健康”的同时,我们也应该多关心“住的健康”。简单来说,就是能够使居住地让你在身体上、精神上完全处于健康的状态。
除了租金、安全性,房子的通风、采光、温度也是租房者需要关心的。因为温度对人体的热平衡有极为重要的影响,所以起居室、卧室、厨房、厕所、走廊、浴室等要全年保持在17℃-27℃之间。日光不仅关系人的生理健康,对人的情绪也有影响作用,所以一天的日照至少要3小时以上。
租房户分为多种,有租小区房的,有租农民房的,有一人独租的,有家人齐租的,也有与人合租的。如果是租住小区房的,因有专门的物业管理人员管理,小区卫生状况相对比较好,而租住农民房的,卫生状况则不能完全保证。另外,如果是一个人或一家人租的,比起几个人合租的来说,卫生状况也相对较好。由于租住房环境复杂、租住人员复杂,消毒就显得尤为重要。
安全健康问题往往容易被租房者忽略,业内人士因此提醒大家,不同类型的房屋和居住环境可能会存在不同的健康安全隐患,租住时应加以查看。
花园房:一般要在新装修1个月后方可居住。
小区房:租用时应注意看逃生口、灭火器等安全设备是否齐全。
民房:城中村农民自己盖来出租的房子均属于此类。低层水气大、阴暗,空气流通性差,租住时应查看有没有通风设备如抽风机等,居住时应经常开窗通风。
老居民房:注意墙体是否裂缝,天花板有没有脱落,电线是否杂乱无章。
租房户没有办法知道在此之前是什么样的人租了这个房间,对于原住户是否有传染性疾病等也无从知晓。如果您与别人调换了住房,那么在搬入之前应进行一次消毒。因为房间的墙壁、地面等处,可能沾有多种病菌或病毒。据研究证明:结核杆菌在干燥的痰中可生存半年之久;炭疽杆菌、破伤风杆菌形成芽胞以后可数年不死。即使原住房内没有传染病人,也可能有健康带菌者。据统计,每100个健康人中有12个人带有痢疾杆菌。因此,在搬入调换的住房之前进行一次彻底消毒是十分必要的。
(大众)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