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415
感觉统合训练促进儿童发育
1000多名感统失调儿童参与,有效率超85%
□ 本报记者 林锦旺 张礼珍 文/图
近日,记者从泉州市儿童医院·妇幼保健院获悉,由副院长高瑛瑛主持的“感觉统合训练室”,面向社会接收感统失调儿童。
泉州市儿童医院·妇幼保健院是全市开展该项目最早的医院,儿童感觉统合训练项目人数达1000余名,人次达上万人。配合感统训练的传统方法,针对问题儿童的父母,高瑛瑛引进了家长心理辅导方法,为多动症、行为问题儿童提供了全方位的解决方案,有效率达85%以上。
高瑛瑛介绍,感觉统合失调指本体感、平衡感、视觉感、听觉、触觉等感觉具有缺陷的一种综合征,绝大多数出现在3岁以上14岁以下的儿童身上,表现为注意力不集中、做作业拖拉、紧张、胆小、退缩、爱哭、不合群、挑食、多动症、抽动、过度敏感、动作笨拙、平衡功能不好等症状。
据悉,高瑛瑛率先在泉州市建立儿童心理保健中心,开展游泳、抚触、早期教育、感觉统合训练等项目,成为鲤城区和丰泽区早期教育培训基地及儿童潜能开发基地,在全省处于领先地位。
现象
城市感统失调儿童增多
高瑛瑛介绍,感统训练室每天接受训练的儿童人数都排得满满的,在已经接受训练的1000多名儿童中,男生多于女生。
“训练室目前人满为患,因为城市感统失调的孩子越来越多。”高瑛瑛说。
她指出,感统失调的问题一般发生在14岁以下,过了青春期问题会自然消失。以往大部分家长认为孩子出现注意力不集中、做作业拖拉、好动、紧张、害羞等问题都属于正常,长大就会好。现在越来越多的家长认识到这些问题会阻碍孩子的智商发展,本来可以得到开发的潜能却因为感统失调而受到限制甚至扼杀,这是很遗憾的事情。
案例
六年级女生走路不稳
泉州市区六年级女生小秀,今年12岁,走路却经常会摔倒或撞到物体,碰得手臂、小腿一片青紫,最严重的一次把门牙都摔断了。因为这样,她常受同学嘲笑,无法集中精力听课,学习成绩一直不好,老师也不喜欢她。她碰破家里东西时,父母经常责备,有时甚至破口大骂。这种状态,从她3岁以来持续至今,并且越来越严重。当高瑛瑛见到她的时候,小秀的背是弓着的,头发垂在面前,不敢抬头看人,极度缺乏自信。她判断小秀的本体感与平衡感失去正常功能了。
四年级男生老把6写9
四年级男生小文是南安人,是个活泼可爱的小孩,一直很讨父母的喜欢,但他唯一的缺点就是过于好动,父母一直听之任之,也没有当一回事。最近一段时间,父母开始犯愁。因为小文的班主任说,最近几次考试小文数学成绩不升反降,而原因却令父母和老师哭笑不得,很多题目小文都答对了,但数字写错了,比如把“6”反过来写,有点像“9”又不像,或者将“2”反过来写,老师知道这是“2”,但与正确写法又有差别。父亲将他带到泉州市妇幼保健院感统训练室,高瑛瑛判断小文属于视觉感严重失调的儿童。
原因
剖腹产、溺爱、教育不当
高瑛瑛指出,城市儿童感统失调率上升的原因有三:
第一,调查显示,剖腹产生出小孩感统失调明显高于顺产生出的孩子。娩出过程中,剖腹产孩子属于被动生产,顺产孩子属于主动生产。因此,一些剖腹产孩子比顺产孩子更容易出现失调。
第二,独生子女家庭使不少家长对孩子过分溺爱,诸事全包,孩子动手与交流的机会少之又少,比如很多家长总是喜欢把孩子抱在怀里,而不舍得让他们在地板上爬行。
第三,多数家长
“望子成龙,望女成凤”,一味想将孩子培养成优秀人士,对他们寄予过高期望,很多小孩承受着父母的巨大压力,做任何事情都要看父母脸色。久而久之,缺乏自信,孩子就会出现注意力不集中等问题。
提醒
孩子6种表现 父母必须警惕
高瑛瑛提醒,儿童出现感觉统合失调的表现主要有6种,当父母发现孩子有以下表现时,应带孩子进行感统训练。
1.前庭平衡功能失常:表现为好动不安,注意力不集中,上课不专心,爱做小动作。他们比一般孩子更容易给家长添麻烦,挑三拣四,很难与其他人同乐,也很难与别人分享玩具和食物,不能考虑别人的需要。有些孩子还可能出现语言发展迟缓,语言表达困难等。
2.视觉感不良:表现是尽管能长时间地看动画片,玩电动玩具,却无法流利地阅读,经常多字少字;写字时偏旁部首常颠倒,甚至不认识字,学了就忘,不会计算,常抄错题等。
3.听觉感不良:表现为对别人的话听而不闻,丢三落四,经常忘记老师说的话和留的作业等。
4.动作协调不良:表现为平衡能力差,容易摔倒,不会滚翻、系鞋带、骑车、跳绳和拍球等。
5.本体感失调:表现为缺乏自信、消极退缩,语言表现能力差,手脚笨拙等。
6.触觉过分敏感:表现为紧张、孤僻、不合群、爱惹别人、偏食或暴饮暴食、脾气暴躁、害怕陌生环境、吃手、咬指甲、爱哭、爱玩弄生殖器等。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