与父母大吵 还用小刀割手臂自残
初中生为何如此叛逆
本报记者 吴凌南
小明的妈妈越来越不懂孩子的心思了,小时候很听话的小明,上了初中就慢慢变了样,脾气不好,经常为小事争吵,自己对他呵护备至,为什么他会变成这样?福建省煤矿中心医院心理治疗中心国家心理二级咨询师李斌介绍,叛逆心理是青春期学生的共性,它具有双重效果,教育应注意方式方法。
乖乖孩变身沉默男
上小学的时候,小明很活泼,还是班长。经常参加演讲歌咏比赛等,老师同学都很喜欢他。前年上初中后,妈妈发现小明变了,不再多说话,老是心不在焉。问他有没有心事?他说没什么,然后扭头就走。上周妈妈发现,小明的手臂上有伤疤,问他是不是和人打架了,他不回答。于是妈妈带他去向心理咨询师寻求帮助。
小明低着头走进心理咨询室,李斌请小明坐下,坐在椅子上小明仍旧低头不语。他妈妈介绍:小明上初中后开始越来越不听家人的话,而且特别叛逆,不能说他,稍不高兴就与父母及长辈吵架,根本没办法管,学习成绩也越来越差。
听完讲述之后,李斌请小明妈妈先出去,单独与小明交流,小明承认了妈妈说的与家人吵架之事,将左手衣袖卷起。李斌看到小明的手腕到手臂处,大大小小十余道深浅不一的伤疤。小明说是自己用小刀割的,割的时候还有点快感。小明讲述了自己这1年多来情绪的压抑,与父母长辈之间的摩擦、争吵,成绩的下降等。
家庭心理治疗让他敞开心扉
李斌知道,虽然小明极力控制情绪,但总是与家人发脾气,明显可以看出他内心的痛苦。是青少年青春期叛逆还是其他心理障碍?经过深入了解和心理测量,最终诊断小明患上了青少年情绪障碍——抑郁。此抑郁伴有难以自控对家人的敌对,易激惹性和自残等症状。大约有10%的儿童或青少年在成长过程被忧郁所苦。
李斌指出,小明的情况,不少父母长辈难以理解。叛逆心理是青春期学生的共性,它具有双重效果:一方面说明他们迈向成熟,开始逐渐摆脱看护,寻找自己看待问题的视角。他们渴望被成人的世界认同,渴望通过叛逆的行为来向世界昭示自己长大了。另一方面他们还遗留有未成熟的痕迹,以自我为中心评价世界。
针对小明的实际,李斌开具了抗抑郁药物,并进行心理治疗。青少年所处的环境可能和成年人面对的环境一样充满应激,但他们缺乏成年人情绪上的自我控制、问题解决能力、活动性。所以对小明认知系统的矫正成为重要的一环。
另一个主要的风险因素就是家庭内部的问题。李斌请小明家长共同参与家庭心理治疗。经过2个半月的药物与心理治疗,小明的认知改变了,情绪缓解了,叛逆现象也减少了,自残没有再发生,之后随访,小明情绪良好,成绩也渐渐提高了。
相关链接
如何判断青少年是真抑郁还是短暂情绪波动?
一是观察“情绪变化的长度”。通常,青春期的孩子情绪来得快,去得也快,前一分钟可能还和大人呕气,下一分钟就和朋友嘻嘻哈哈地讲电话,丝毫不受影响。但有忧郁症的小孩.低落的情绪会持续很久很久,且难以释怀。
二是观察“负面情绪的严重度”。有忧郁情绪的孩子很难安抚,一般孩子可能劝一下就好,但有忧郁情绪的孩子怎么劝都没有用,甚至会抗拒和父母对话,变得退缩僵化。甚至会扩大某些负面感觉,原本只是比较唠叨的父母,到他们眼里就变得严格尖锐,难以沟通。
当然,他们也容易有厌世或自杀的念头出现,如“活着好烦”、“人生有什么意义”、“死了算了”。
如果发现孩子情绪变化太大.不妨先到学校找老师,问问孩子在学校的表现,是否和在家里一样,如果状况相符,和老师合作.一起帮助孩子。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