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者探访泉州蟳埔村风情
鲜花插头蚵壳厝
8007
□ 本报记者 林锦旺 文/图
蟳埔村是泉州市丰泽区东海社区的一个小渔村,这里的女人们头上戴着鲜花做的簪花围,她们和惠安女、湄州女一起并称福建三大渔女。近日,记者漫步蟳埔村,看到一幅独特的景观,无论七旬老妪还是几岁女娃,头上无不戴着簪花围。在这里,还能看到见证海上丝绸之路的特色民居“蚵壳厝”。
戴花围是蟳埔女金字招牌
记者发现,从泉州市区到蟳埔村的小巴玻璃车窗上有一只大螃蟹的图案,售票员说,这就是“蟳”字的含意:膏蟹。下车后,所见和记者对小渔村的想像相距甚远,三四层的小楼林立,不见传统闽南民居的红砖翘檐。
好在很快就在街上遇到更多戴花的女人们。阿嬷(闽南话,奶奶)们头上的花戴得最认真,不管是街头卖海鲜的、抱着孙子遛弯儿的,还是屋里打纸牌的,她们的头发在后面绾成圆髻,中间插着一根象牙色的筷子,旁边别着金钗、牛角梳等首饰,圆髻的外围簇拥着一层层簪花围,有的嫌不够缤纷还在头发一侧插上了一两支艳丽的绢花。
其中有一名阿嬷,背着四五岁模样的孙女,孙女头饰与阿嬷一般无二。记者忍不住靠前用闽南话与阿嬷交谈,她说,只要在蟳埔村出生的女孩,头发长到可以插花的时候,就必须梳圆髻、戴花围。
据一名“老泉州”介绍,蟳埔女经常被泛称“蟳埔阿姨”,在泉州菜市场,卖蚵的多数都是蟳埔阿姨。
簪花围便成为她们的金字招牌。
记者看到,用来串簪花围的花都是鲜花,有菊花、含笑、茉莉、玉兰、桃花蕾、小玫瑰等。虽然最常用的花就那么几种,但不同品种不同颜色的花串相搭配,就有了千变万化的组合,头上的簪花围绝不会重样。
尽管她们的头饰十分繁复,但记者惊讶地看到,她们脚下却简单得不能再简单。不是踩着一双人字拖,就是打赤脚。
蚵壳厝原料来自“海上丝绸之路”
记者从村子的主街拐进旁边弯曲的小巷,在条石或钢筋水泥建筑的包围中还零星散落着一些风格独特的蚵壳厝。
蟳埔本地盛产蚵(海蛎),但记者在蟳埔主街看到的蚵摊,所售蚵壳个小、壳薄,颜色灰黑相杂,并不适合用作建筑材料。蚵壳厝上的蚵壳,个大、亮白、坚硬,它们又来自何方?
“老泉州”给记者“讲古”(闽南话,意为讲述过去的事)。原来,蚵壳厝表面的蚵壳并非产自本土,而是来自遥远的非洲东海岸。宋元时期的泉州是国际性大港口,商船满载货物驶往世界开始海上丝绸之路。返航的商船运载的玳瑁、玛瑙、香料等货物往往要少且轻,出于航海安全起见,返航前他们便把当地废弃的大蚵壳以及土、石等装舱压重。这些异域大蚵壳到刺桐港后被就近抛弃。当地人拾蚵壳拌海泥筑屋而居,无意间成就了一个建筑奇观。
“大而中空的蚵壳垒砌在一起,可以隔绝空气,这样的墙冬暖夏凉,带有盐分的海风也奈何不了它,长年累月的风雨,还将它们洗刷得格外明丽。”他说。
行车路线:
从泉州新车站坐“泉州—蟳埔”蓝色小巴士,全程3元,1小时左右。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