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长帮助考生减压
□本报记者 胡廷彬
文/图
59
再有两个月,高考就将到来。对于莘莘学子而言,保持身体健康和调节好心态是取得佳绩的前提。心理医师提醒,强迫症、焦虑症是临考考生常见的心理问题。
考前强迫症焦虑症频发
明明没有尿意,“他”还要利用课间上厕所,去过才安心;卷子上字迹已经很清楚,“她”偏要一遍遍地擦掉重写,直到自己满意。福建省医科所心理研究室主任詹锦华说,学生高考前强迫症状频发。近期前来咨询的考生和家长增多。一些家长对孩子表现出强迫性的怪异行为很担忧。他指出,其实这些强迫性症状的出现还是因高考这个“压力源”存在。
福建省煤矿中心医院心理医师郑金枝曾接诊过这样一个病例:成绩优异的女生小婷因为过分焦虑,在高考前省质检英语考试时竟交了白卷!考前的两周,她就紧张得失眠了。当天进考场时,她头重脚轻,第一题听力题她就没听懂,脑袋一片空白,紧绷的情绪再也控制不住,难过地大哭起来。
郑金枝分析,一些像小婷这样平时成绩优秀的学生,对自己的“预期”很高,在紧张、焦虑情绪的影响下,思维走入绝对化的死胡同,因此一旦遇到挫折,容易情绪崩溃。
两位心理医师表示,随着考试临近,考生日益紧张、焦虑的情绪,往往在考前一两个月至考前一两周出现峰值。
家庭活动调整心态
郑金枝说,父母也应帮助做好心理调适。考生常抱怨说,父母比他们还紧张,全家上下以高考为中心的氛围就是一种无言的压力;还有的父母言必以邻居家的孩子或单位同事的孩子为例,“看人家多争气啊,名牌大学!”一副恨不得把别人家孩子换过来的模样,让孩子郁闷不已。
詹锦华认为,考生的压力很大一部分来自父母。父母的言行对孩子的心理暗示可以是积极的也可能消极。对一些成功的高考考生调查发现,这些考生家庭氛围皆较宽松。
郑金枝说,家长应合理安排孩子在家中作息时间,督促孩子劳逸结合:饭桌上闲聊,谈话内容尽量无关考试与升学;陪孩子打15分钟羽毛球,甚至一起去看场电影。这些看似简单的家庭活动,对孩子的心理安抚、调适却很有帮助。
对于一些焦虑症严重的考生,郑金枝建议,考前两周可在心理医生的指导下服用少量的非镇静类抗焦虑类药物。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