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治疗师郑金枝:郁闷时须及时改变行为避免焦虑和抑郁
□ 本报记者 林锦旺
日前,高二女生小文在心理治疗后康复出院,这时她的10个手指头已经长出新皮。
两个月前,一到晚上她就撕手指上的皮。心理治疗师郑金枝指出,小文“自残”是一种焦虑和抑郁的表现,而其源头是“郁闷”。
为什么“郁闷”最终会导致“自残”?人们觉得“郁闷”时如何预防情绪恶化呢?
电视线被拔
对书发呆
一上高二,父母严格控制小文看电视的时间。晚饭后,母亲就将电视线拔掉,刚开始,小文还能静下心来做作业,一段时间后,她心里发慌。想与父母说话,回答她的往往是“多读书,少说话”。没有聊天对象,她只好憋在心里。久而久之,她时常感到郁闷,于是她开始分神了。眼睛盯着课本,思绪却飞到九霄云外。
点评:郑金枝认为,父母刻意营造的安静环境反而是滋生“郁闷”的温床,当小文对这个环境表示不理解就会产生表达的欲望,但是父母自以为拔断电视线完全是为她好,根本不把说话机会给她。憋在心里的话越积越多,同时没有及时排解,自然而然地转化为“郁闷”了。
故意绕小区3圈才回家
家里电视不能看,小文放学后,不是逛逛商场,就是故意走得慢一点,尽量推迟回家。有一回,她走到小区时,没有马上回家,而是绕着小区慢腾腾地走了3圈之后,才进家门。
点评:郑金枝分析,无论是谁都不喜欢带给他(她)郁闷的环境,小文也不例外。但作为一名没有自立能力的高中女生,逃避的方式也只能是推迟回家,同时这也是暂时的,她最终还是要面对这个环境的。这种无法摆脱的状态使她更加不安。
剥手指皮使她有知觉
小文晚饭后还继续对书发呆,她的精神完全是分散的,书在她眼前已不存在,渐渐地她的知觉麻木了。
有一天,她右手中指不慎被刀割了一道口子,她将口子两边的皮撕开来,一阵微痛使她清醒了一点。从此以后,她发现只有“撕皮”时才有知觉。于是她做作业时,便不厌其烦地将手指头的皮一层层地撕下来,用牙将指甲咬出缺口。
点评:
郑金枝说,小文的指甲确实有些是残缺的。因为她的知觉已经麻木了,所以剥皮时的疼痛她已经感觉不到了,她只会觉得在剥皮的时候,她是存在的,这是她唯一获得快乐和满足的事情。
——干预方法——
郑金枝指出,要作出有效干预,必须知道郁闷人群行为分为4个层次,由低级到高级分别为:让身体不舒服、冲动行为、把自己当作艺术家和语言表达,小文采取的是最低级的层次。而其中后两个行为本身也是一种治疗方法。
把自己当作艺术家:感到郁闷时,想象自己是一名艺术家,唱歌、跳舞、绘画、写毛笔字等等,通过这些事项获得相应的满足感,同时使闷气得到有效排遣。
语言表达:目的是释放感受,感到郁闷时,最好是找人说说话,将心里最想说的话向同学、朋友或者家人倾诉。就如同一颗皮球,装入的气体达到一定程度,适时漏气,皮球会恢复到原来的样子,否则将有可能被充爆。
锻炼身体:郁闷时,早晨到公园去加入打太极拳的队伍,或约几个好友打打篮球、桌球或者乒乓球等,最好是选择集体性的锻炼项目,不仅可以转移注意力还可以减少孤独感。
适当购物:郁闷时出去走走,最好去超市或商场,融入熙攘的消费人群中,通过花钱来活跃精神,通过购到新用品而倍感好奇,从而将心中郁气“挤”走。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