仿真病人“住院治疗” 离临床看病有多远?
揭秘福建省唯一的模拟医院
□本报记者 林锦旺 胡廷彬 文/图
10月8日下午3时,福建中医学院2008级硕士(3)班的学生在一个挂着“重症监护室”牌子的房间里,分为5组,每组两到三人,其中一人一会双手交叠地按压,一会俯身做人工呼吸,其他人关注着旁边一台仪器上数据的变化。这台仪器可反映人的血压、脉搏与心率水平。
他们正在进行的是心肺复苏,对象却是一个一直“昏迷不醒”的人体模型,这个“人”穿着砖红色长裤,上身的白色衬衣已经敞开。
与此同时,在另外一个挂着“普通病房1”牌子的房间里,2005级护理系的学生穿着规范的护士服,一组两人,一人将一根管子通入病人“安妮小姐”的鼻腔里,另外一名护士在旁边的四轮推车上备好针筒。推车上还放着纱布、生理盐水包、一次性纸杯、药罐等物。她们今天要进行的是“饲鼻”操作,“安妮小姐”是护理人体模型的代名词。
这两个房间位于福建中医学院闽侯校区五行楼的中西医临床实践技能教学中心2楼,五行楼共4层,该中心占了在第一到第三楼。包括外科手术室、重症监护室、妇产科、儿科、内科诊室(包括中西医)、康复科、美容科、针灸推拿科、摄片室、放射科、监控室、药房、心理测评科、心理认知科、普通病房等,几乎包含了一个中西医结合医院的所有科室,这就是医学生口头称呼的模拟医院。
所谓模拟医院,就是专为医学类学生提供临床与实践技能训练的开放式基地。福建中医学院模拟医院于2005年9月建成并投入使用,2007年7月进一步扩建,总建筑面积达到7500平方米,在诊断学科临床基本技能训练、医学生毕业岗前培训、护理学操作、无菌技术、心肺复苏、妇儿科基本技能训练等环节发挥作用。
据该中心负责人刘■介绍,在大五医学生走入医院成为实习医生之前,他们必须在模拟医院集训两周,而在这之前,从大二到大四,医学生已经断断续续地在模拟医院训练。这样做的目的是使医学生打下技能训练基础,缩短实习医生的临床适应期。
最近,卫生部、教育部联合公布《医学教育临床实践管理暂行规定》,并将在2009年1月1日起施行。该规定指出,从施行之日起,实习医生必须在取得病人及其家属的同意的情况下才能出诊。
这个消息一出,马上就引起医院方面以及社会各界的极大关注。不少患者认为,有经验的医生看病,自然比实习医生有保障。来自院方的声音大多认为,医生要获得经验,需要病人提供实践机会。
“模拟医院”就是要“提高实习医生的接诊质量”,每个医生都有从人体模型到真人的转变过程,“模拟医院”在这个过程究竟发挥多大作用呢?
10月8日,记者陪同福建中医学院2002级骨伤系学生小胡走访了“模拟医院”,在一天的采访中,小胡感慨“要是当年我们有模拟医院就好了,下临床实习时就不会手忙脚乱的了”。
在刘■的带领下,记者参观了重症监护室、手术室、妇产科、儿科、中医诊室、西医诊室、中医美容科、护理部以及药房等,“模拟医院”越来越清晰地展现出来……
就规模和设备而言
在全国也是数一数二
重症监护室——对着仿真人体模型反复进行心肺复苏训练
10月8日下午,“重症监护室”里模拟的是对深度昏迷者的心肺复苏,操作者是2008级硕士(3)班的学生,对象是用特殊材料制成的仿真人体模型。
心肺复苏最基本的两个动作是按压心脏区域和人工呼吸。王建挺将一块通气的布料罩在假人的嘴巴上,双手叠在一起,对假人的心脏按压一次后,马上深吸一口气,对着假人的嘴巴将气呼进去。郭燕芬为一名正在做人工呼吸的同学将假人嘴上的布料按住,以便她更好地呼气。
本科大五年级,王建挺和郭燕芬分别在省人民医院和厦门市中医院实习。
郭燕芬回忆,“第一次给病人做心肺复苏时,奇怪的是我一点都不感到紧张,这应该是得益于在校期间反复模拟训练的结果吧!仪器是同样的,对象也都昏迷不醒,那次我参与救助的是一名中年男性,我心里将他当作了我们模拟时的假人,而在模拟操作时我则将假人当作真人。”
“反复的模拟训练使我们做足了心理准备,从假人到真人的转变也是水到渠成的。”王建挺总结道。
“这两者之间没有差别吗?”记者又问。
“最主要的区别是人工呼吸,对真人的时候,我们通常用气囊代替口对口的呼气,通过一根管子将气体打入患者的口中。”
手术室——切开、分离、止血、缝伤口等 这些技能都能模拟训练
10月8日上午,记者走入位于“模拟医院”三楼的“手术室”,一进门就是脱鞋区,区别医院正规手术室的地方是这里没有一个很高的门槛,来访者要换上手术室专用鞋跨过门槛才能走进去。
据刘■介绍,训练手术基本技能操作时,会搬来一具专供手术操作的假人,学生们有的扮演主任医师,有的扮演主治医师,有的扮演实习医生,有的扮演护士。在一台完整的手术中各司其职。而像切开、分离、止血、缝合伤口、打结、清创术等基本技能是每个医学生必须掌握的。
福建中医学院2005级中西医结合系学生杨真真向记者介绍,去年他念大二时,因为技能优秀而被选中成为学校临床技能兴趣小组——“发陈医斋”中的一员,在课余时间,只有该小组的成员才能到“模拟医院”进行训练。通过一个学期的训练,他确信已经熟练地掌握了开腹、缝合伤口等基本技能。
“如果刚好有一台手术正缺一个缝合伤口的帮手,刚刚成为大三学生的你敢做吗?”记者问。
“我想我会做得很好的。”杨真真说。
妇产科——规定时间内“分娩”不出 就算学生接生失败
福建中医学院2003级骨伤科学生小胡回忆起当年在邵武市立医院妇产科实习时,一阵感慨。“第一次给一名患者做妇科检查,当她知道我是实习医生后,坚决不肯配合,最后还是主任出面她才勉强同意。”
当他看到模拟医院妇产科里一张产床上的分娩妇女模型时,他更是感慨万千。“如果当年有这个模型的话,书本里的理论至少就会更加直观,医学生在妇产科实习时就不会太陌生,说不定还能够在分娩时帮上忙。”
该分娩妇女模型穿着一件病服,靠躺在产床上,双腿朝左右分开。刘■将产妇的“肚皮”掀开,可以看到她“子宫”里有一个婴儿摸样的模型,通过一根管子连接到她的“产道”。她介绍,产妇内部有一个动力装置,模拟产妇自主产生的力气,学生如果操作得当,这个装置就会将“婴儿”朝产道逐渐推动,直至分娩出来。如果在一定时间内“分娩”不出,就算学生接生失败。
儿科——除了模拟抢救新生儿 还训练沐浴穿衣喂食等
实习医生余南丁在省妇幼保健院最刻骨铭心的恐怕是那场大抢救了。那一天,有一名产妇早产,产下一名男婴,体重却不到900克,这是她见到过的最小的婴儿。
“他紧紧地抓着我的大拇指,就将整个身体挂起来了,他可以躺在我的巴掌上睡觉,小得像大熊猫的幼仔,”余南丁说。
“但是第二天,他就出现了呼吸衰竭的症状,于是整个科室的人都投入了抢救。”
她介绍,刚开始她协助一名主治医师,给新生儿输氧,但是由于新生儿实在太小,那根管子连续插了好多次又弹了出来,这时候她开始手脚慌乱起来。
主治医师见状,就建议她还是不要帮忙了,她的“协助”也就此终结。
“如果当时也有经过模拟训练,也许我就不会慌了”,所以余南丁十分珍惜现在模拟训练机会。
据悉,抢救新生儿是在一张特殊的婴儿床上进行的。记者在模拟医院二楼的儿科实训室里就看到了这种床,床上还躺着一具婴儿模型。类似的婴儿模型一共有16具。
刘■介绍,新生儿的抢救也是医学生应该掌握的技能,这就像模拟心肺复苏一样,只是通常的心肺复苏只面对成人,而儿科的心肺复苏面向初生的婴儿,在按压心脏和建立氧气通道等基本操作上自然有所区别。
她说,除了新生儿的抢救之外,儿科实训室的训练还包括对新生儿的沐浴、穿衣、喂食等多项技能。
中医诊室——在机器上模仿出真人脉象 然后让学生感受进而判断
中医诊室在模拟医院一楼,小胡看到脉象仪器时惊叹:“我们以前上课时根本没有这个东西!”
记者看到,脉象模型形似一张具有厚床板和床头挡板的床,床头挡板正中挖了一个圆形窟窿,一只手掌向上的手臂从窟窿伸出来,手臂的衣服上翻,露出手腕。
刘■介绍,插上电源后,学生就可以为这只手把脉,通常老师坐在模型的后面,后面有4个按钮,分别代表着中医脉象中4种常见的脉象:革脉、洪脉、数脉和浮脉。老师按下哪个脉象的按钮,脉象模型的手腕上就会浮现出哪个脉象,然后让学生感受进而判断。
小胡告诉记者,他读中医学时,完全是靠背诵书本里的一些形容词,来熟知中医的24个脉象如“如盘走珠”是形容脉象圆润,像珍珠在盘子上滚动一样。24个脉象就有24个不同的成语,有些成语意思相近,有些成语不易理解。所以,从书本一下子跳到实习时为病人诊断,常常混淆,闹出笑话。
西医诊室——从社会招聘12名市民 扮演各种病人让学生诊断
来到西医诊室,记者发现里面除了一张桌子和椅子以外没有其他东西。刘凭介绍,今天没有排“问诊”的课。“问诊”包括一般体格检查、心肺模拟听诊、触诊。
“问诊?是学生互相询问病情吗?”记者问。
“不是,我们从社会上招聘模拟病人,让他们表演病人。”刘凭回答。
“他们怎么表演呢?”
“聘用之后,对他们进行一段时间的培训。主要是让他们每个人记住自己要扮演哪种病人,通常是一些常见病,外科有胃溃疡、十二指肠溃疡等,内科有肺部疾病等。比如你扮演胃溃疡患者,该病具有哪些症状,哪些部分按压会疼痛,你就应该非常清楚。在学生上问诊课前一天通知你,当学生进行体格检查时,通过你的反应来判断你得了什么病,如果判断正确,那么学生就得分,反之就扣分。”
据刘凭介绍,12名“仿真模拟人”男女各半,主要从事自由职业,也包括退休老人,可以随传随到,课时结束后付给他们一定酬金。
据省协和医院内科实习医生廖醒介绍,实习医生大部分时间都在病房,只有小部分时间跟随主任医师到诊室与患者面对面,即使面对面也必须经主任医师和患者同意,实习医生才能进行“问诊”,具体的病情诊断还须主任医师来操作。
中医美容科——仪器操作中医按摩都要学
来到中医美容科时,正值2006级中医美容系的学生在上训练课,该系学生共分为3组,每组20人。第一组训练震脂仪和抗压丰胸仪的操作,第二组大部分为女生,主要训练脸部的护肤,第三组训练全身的按摩。各组学生人数上再一分为二,一半人扮演医生,一半人扮演患者。
据该系黄老师介绍,同学之间互相训练,有利于适应下临床时在面对真正患者时的情形,缩短了实习生的临床适应期。
护理部——每个科室都有“安妮小姐” 可和其他科室交叉训练技能
在“普通病房1”里,记者看到,两名戴着燕尾帽、身穿护士装的学生负责一张病床,病房内总共有8张病床,床上躺着8具女性人体模型。刘■介绍,普通病房共有4间,共有32个护理模型人,它们通常被称为“安妮小姐”,那是一名投河的外国护士的名字,她最后没有被救活。发明者就用她的名字来命名这种人体模型。
记者发现,有的学生在给“安妮小姐”输液,有的学生在饲鼻,有的学生在“安妮小姐”手臂上练习注射,有的学生将“安妮小姐”翻过身来,为其拍背。这些学生为2005级护理系的学生。
“那么模拟医院出现以后为护理系带来了什么”,记者问该系的张老师介绍。
“在没有这个医院之前,我们进行的操作并不超过护理操作的范畴。模拟医院出现之后,使护理系的学生可以便利地和急诊科、外科、内科、手术室、妇产科等等科室发生交叉,更快地从实践认识更多的诸如抢救、助产、缝合、穿刺、换药、止血等各方面的内容。”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