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同生活的n个片断——早起
(2014-04-05 08:56:47)
标签:
胡同杂谈 |
分类: 胡同记事 |
回鼓楼住的这个夏天,我习惯于懒散的清晨,任凭两个闹钟此起彼伏,窗外的阳光洒满整个房间,我依然无动于衷。完全醒来时随手打开广播,轻松英语若隐若现的在我耳边回响。为了以最好的状态出现,每天早晨的一件大事,就是梳洗我的长发,轻轻打湿,指尖随意揉搓,当卷卷的长发散披在肩上时,只是一只很小的夹子就帮助我装扮好它们。这是我自己都不熟悉的新面孔,短短的三个月里,我常常会对着镜子发呆,脑子里一片空白。梳洗完毕,再听听早间新闻,通常我会磨蹭到7点半出门,骑车半个小时内就能赶到单位。
初夏,妈妈陪我住了一段日子。起初的每天,我们都一起去王佐胡同旁的早点铺子里买早点。那是一家非常不起眼的清真早点铺子,门脸不大,但很干净,只有热腾腾的豆腐脑和刚出锅的油饼卖,在除每周一外的每个清晨开张,其他时间门都是关着的。以前我经常上班时骑车经过这里,看到不少排队的人。店主是位干练的老太太,妈妈说一看老太太就像把斋礼拜的人,我能理解她所要表达的意思,但我不清楚这如何能看得出来。买三份豆腐脑,三个油饼,其中的一份单独装好,随后妈妈带着我一起送到姑夫家。那些天,每个早晨姑夫的心情都格外好,我也一样。后来上班忙起来,我也懒得起来了,每当我睁开眼睛时,妈妈已经买好早点送到姑夫家里回来了。吃完早饭,7点半,我抹抹嘴,甜言蜜语跟妈妈告别,风驰电掣般蹬上脚踏车,立刻消失在了胡同的尽头。
我自己一个人住的时候,延续懒散的清晨。
今天早晨,我起的很早,因为昨天一天没吃东西,满脑子都充满了对豆腐脑的渴望。第一个念头就是去买早点,顾不上刷牙洗脸,一身晨练的打扮就冲出家门。走出安静的院子才知道,胡同里早已是一派人来人往的景象了。郊县的一家早起进城卖菜的人,招呼着过往的邻里们,“新鲜的玉米啊,又甜又沙的香瓜!”大爷大妈们停下脚步,煞有介事的“研究”起绿皮白心的玉米棒子,“这玉米粘不粘啊”,“这黄瓜真新鲜。”我买回早点,又折回去,挑了几个玉米,几个白兰瓜,这才打道回府。洗漱,吃早点,梳妆打扮,出门,这样又是一个很慵懒的早晨。
webbird
2006/6/20
不知不觉,鼓楼胡同生活已经是十年前的事情了。那两间小平房在我之后又住过其他拮据的年轻人。这要感谢姑父提供的便利。
姑父,在2014年春天无常了,享年92岁。他在鼓楼的胡同里生活了70多年。他的那两间小平房里住过好几个亲友。2004年,因我父亲的一个电话,好心的姑父让我搬去住琉璃寺胡同的两间小屋,到我结婚前,我断断续续住了4年。那屋里里面摆放的家具多是清华园里姑姑曾用过的,也有我的爷爷奶奶用过的。他们都是好心人,帮助过好多人。
愿他们在天堂里一切安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