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马餐厅——怀旧系列之一
(2010-12-03 22:38:21)
标签:
白马餐厅清真餐厅回族开斋节油香杂谈 |
分类: 情感独白 |
刚读大学的时候,辅导员是个挺细心的人,看到花名册里只有我是少数民族,就关照我一定要去清真食堂跟师傅们打个招呼。其实我早去过了,而且是好不容易在校园的一个角落里找到的,一间看起来很简陋的平房分成里外两间,就是清真餐厅。那里的窗口都很小,高峰时间一定要排队才行。头一年,不是刷卡,而是换饭票,每个月我都要去后勤一个专门的部门去换清真餐厅的饭票。
因为家近,我在餐厅吃饭的次数并不多,刚开始就是军训的中午每天都来。一般12点队伍解散后赶来餐厅已经没什么好吃的了。好象北方人偏爱吃面食,或者食堂里喜欢吃面食的人多,每天中午餐厅里只做一盆米饭,而馒头的数量富裕得很。或许有点南方血统,我爱吃米饭盛过馒头,每次晚来一会儿就只能皱着眉头打完菜再买个馒头。后来师傅看到我总是眼巴巴地望着盛米饭的空空的盆子,怪可怜的,就让我把饭盒提前放进窗口,他们会事先给我盛好米饭,等我解散后回来再打菜。我很高兴,终于天天都能吃到米饭了。
去餐厅的次数少,认识的人也就不多。通常看到穿军装的就知道一定是大一新生,然后大家会很亲切的走近来聊上几句,就这样,认识了体育系跟我同姓的凯凯,生物系不太爱说话的楠楠,数学系眼睛会说话的方芳。凯凯总是跟一群师兄们坐在一起,偶尔我也凑热闹跟他们坐一起。体育系的gg们个子高高的,一般都比较帅,不记得他们都叫什么了,只记得他们的姓都很怪,有姓甘的,也有姓鸿的,以前基本上我都没听说过。和他们坐一起,会增加食欲,看着一个个阳光的gg们都那么大的饭量,军训时的我好象也比从前能吃多了。他们把清真餐厅叫“白马餐厅”,说是两位大师傅,一位姓白,一位姓马,正好是白马餐厅!
那时斋月没有给我留下任何深刻的印象,只记得第一年的开斋节,白马餐厅的师傅们准备了很多可口的饭菜,凡是回族同学都可以免费吃到师傅做的小灶红烧肉,或者别的什么可以任选。那时我没什么逃课的观念,就是一个每天按时上课下课然后其他的时间或者学习或者关在录音间里的孩子,不然一定要跟着母亲去清真寺的。免费的红烧肉成为那时开斋节的标志。
后来几年的开斋节,妈妈在家做很多很多的油香,然后让我带到食堂里跟伙伴们分享,我会送白马二位师傅一些,会送楠楠,芳芳,凯凯,还会送一些平时并不说话但看起来比较熟悉的饭友们。
大二的时候,学校的大学生活动中心建成了,白马餐厅搬到了活动中心的二楼,但要从后门才能找到,可能是为了和其他餐厅区别开来吧。之后就开始刷卡,每月的生活费再也不用我一个一个的发到同学手里,学校会自动打到我们的饭卡上,我也不用每月都去后勤换饭票。餐厅有了宽敞明亮的大玻璃窗,有了新的塑料座椅子,也装上了电视。排队的时候比以前少多了,除非有太多慕名而来改善伙食的人。寝室里的姐妹几乎一个个都跟我在白马餐厅蹭过好多次饭,每次离开的时候她们都念叨着下次还跟我来。我跟体育系gg们一起吃饭的时候少了,跟芳芳、楠楠一起的时候多了,我们经常一起念叨些数学公式,也不是温故知新,只是交流一下枯燥的学业。我也不敢向从前那样敞开进食了,因为才一年的时间我就胖了十斤。
渐渐的白马餐厅里多了些陌生的面孔,新的一批批回族学生来了,有的师兄带来了他们的汉族女友,几个看上去很像维族的回族学生从新疆来这里读书,另外,还有个别几个不明身份的人。总共来白马餐厅的人也不超过50人,每天都来的话看着都比较面熟。在低年级回族同学里,我又认识了一个本家兄弟,有时候我们三个本家同坐一张饭桌吃饭一起讨论姓氏的来源。对于师兄们带来的汉族女友,我们总会投去关注的目光,毕竟她们的到来让当时的我们很是意外。几个不明身份的人后来我们也搞清楚了来头,其中一个据说是汉族,就为了追到外校的回族女孩,他在白马餐厅一呆就是三年,有人听他说将来他要去洗胃,为了女朋友,也为了他的爱情。还有一个音乐系的师兄,不常来,但只要来都不是一个人,他总要带上一帮同学,热闹的折腾一回。他说他奶奶特别虔诚,每次他领朋友回家,奶奶都先问是不是回族,如果是汉族奶奶就不言语了,如果是回族,奶奶会激动的跟他们聊个够。他毕业后去了电视台,成了小有名气的电视主持人,偶尔他还会回学校来,偶尔还要带很多人来白马餐厅。
白马师傅对我们都很好,时间久了,大家都跟白马师傅保持很好的关系。白师傅的手艺好,但不怎么爱说话,而马师傅爱跟大家随便聊聊,手艺却一般,马师傅还总爱算错帐,一不小心你就会发现卡上的钱不是多扣就是少扣了,估计白师傅也知道马师傅比较马虎,人多的时候都是白师傅扣钱,马师傅盛饭。记得大二那年班里组织新年晚会,非要包饺子,为了照顾我和几个吃素的同学,我们特意包了很多素陷儿饺子,联系白马师傅帮忙给煮饺子的时候他们很爽快的就给答应了。那天我主持晚会,还吃到了白马餐厅煮的饺子,特别开心。
在白马餐厅的日子里,我和一群来自四面八方的回族同学快乐的交往着,我们都是回族,我们也都热爱着我们的民族。
webbird
2003/11/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