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家附近的工艺品市场周四最火,摊位和游客爆满,热闹非凡。我在某个周三路过那里,随便逛了一下,里面只有稀稀拉拉的摊主和游客。在这一派冷清的景象中,我竟发现了一个亮点:一个20多岁的小摊主蹲在地上,身边放着一只黄绿白相间的盘子,它在初冬的阳光下绽放着柔和而静穆的光芒,让人觉得暖暖的。它吸引了我的目光,这不是辽三彩大盘吗?

我和小摊主一面聊一面拿起它仔细审视,盘子很大,用拇指和食指并量也量不到直径,这样大的盘子历经千年还这样近乎完整是很不容易的。掂一掂轻飘飘的,正是古陶的重量,要是有沉重感,那就是赝品了。黄白绿三色清新鲜亮,釉面温润,且有一层淡淡的色晕——蛤蜊光,这可是要数百甚至上千年才能形成的。盘子内外满身都是十分细碎的开片,也是多年形成的证据。盘里的印花工艺花草纹则是典型的辽代三彩装饰风格。真品无疑,只可惜盘子的边沿有一点点缺损,但这样近乎完整的器物已是很难得了。我开始小心地询问价格,小摊主说:“这是别人送我的,他说是老的,要1000多元。”我明白了,他和他的朋友都还没有弄清盘子的朝代和行情,我告诉他这是辽代的盘子,可惜残了,言外之意卖不上好价钱。他看我识货,高兴起来:“半天了,连一个人都没有问的,又没有盒子,一碰碎就没法卖了,您要吗?好商量。”我早就盘算好了,连价钱都想好了,550元。不过先出500元,不行再加上50元,这就是我的底价。果然小摊主要再加点,就这样550元成交。

陶瓷史介绍辽代三彩,颜色娇艳光洁,堪与唐三彩媲美。这只盘子色彩清澈鲜亮,是优质矿料提取的釉料,为辽代缸瓦窑烧造,这座窑规模巨大,是辽代官窑。盘子烧造的年份在千年以上。多数辽三彩的颜色均较粗暗偏黑,像颜色如此精致的实属少见。辽建国时(公元907年)正是唐代王朝结束之时,辽三彩与唐三彩有传承关系,是很自然的事。不过两者还是有很大区别:唐三彩的彩釉之间多有浸染重叠,辽三彩则无浸染,色彩界限分明;唐三彩中有蓝彩,辽三彩则无蓝彩。唐三彩为陪葬器,辽三彩则是贵族和百姓地地道道的生活器。二者相同点是都为陶胎。这件盘子的胎土呈淡红色,较为疏松,但成形好,盘子直径达到23厘米,却极薄,形极好,没有走形的毛病,它显示出辽代烧窑的精湛工艺,也证明这件盘子是贵族以上阶层的用品,而非百姓常用的普通器。

盘中的纹饰为花草纹,为陶制模具在盘子的素胎上印出花纹后,再罩三种彩釉入窑烧成的。盘中有三个突出的小圈点,是辽代最先进的支烧工艺留下的痕迹。每一朵牡丹花配以两只绿叶,然后又拼成大图案。盘中心的方形图案像装饰画,整个盘子的图案则像一朵盛开的向日葵花,使人们感受到了辽代契丹民族贴近大自然的审美情趣。线条简练,形象质朴,让人们又感受到了契丹民族粗犷豪放的民族性格。这些大花大叶的写意仿佛让我们感触到草原文化的气息扑面而来。

此盘虽小有缺损,却由于十分精美和无伤大雅。“只有民族的,才是世界的。”它的特征和表现力在各民族文化中独树一帜,使得海外博物馆竞相收藏。查阅资料得知,他们收藏的这种盘的彩釉及神韵,多数都与这件盘子相去甚远。国内市场评估价为3-5万元,残器按10%估算,这件盘子也有3-5千元。朋友们都认为我可算是捡了一个不大不小的“漏儿”。其实,价格只是文物价值的一种表现形式,重要的是它的文化内涵和典型性,它的存世量。现在存世的辽代完整器多说也不过一两千件,这种盘子也超不过百件,这样的数量分散在上千万收藏者手里犹如沧海一粟,你还能找到吗?很难。现在市场上真品已寥寥无几,像买彩票中奖率一样,千百万分之一的机会可能会有,所以捡漏的机会仍然可能有,只要你有准备,了解鉴定行情等方面的知识以后,就要看客观机遇了。我还是要感谢那位小摊主,如果他熟知这一切,就绝不会有我的这次机会了。
显赫的辽代王朝存在了218年,在1101年前消失了,而它的遗物在我手上,每每拿起,总有一股令人赏心悦目的感受,这种感受恐怕还要长久存在下去。
原创文章如转载,请注明:转载自承融斋博客 [ http://blog.sina.com.cn/chengrongzhai]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