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年前,笔者在京城一工地采集到一件瓷瓶——清雍正仿甜白釉印花饕餮纹灯笼瓶。虽然口沿处有些残破,但此类产品稀少,可遇不可求,属于当时中上层人士订烧的民窑精细瓷器,是难得的藏品。笔者写下这篇小记并兼谈白釉,介绍给更多瓷友。
此瓶高23厘米,口径7厘米,底足直径8.7厘米,景德镇窑烧造。造型为清代民间纸制灯笼模样,朴素端庄。口沿突起处有暗刻回字纹。腹部为整体纹饰饕餮、狮头,周围地子是暗刻“万”字纹。(见图)足部有一圈如意云头纹,台阶底(见图)。与康熙典型器底足相比,稍显浑圆。
主体纹饰是瓷器神韵的代表。瓶上的饕餮纹印花突起、清晰,形象生动,釉面极薄处爆破,称为爆釉,破釉处均有土沁,证明其“出土”的身份。饕餮是中国古代传说中贪吃的恶兽,青铜器上常用它的头部作装饰,叫做饕餮纹(见图)。它是将牛、羊、虎、熊等动物和幻想中的龙夔等各种怪兽正面头像的眉、目、口、鼻,用夸张的手法加以简化,使之纹样化,其形象在“似与不似”之间,有很强的装饰作用。这件瓶的饕餮当然不是指恶兽,而是主人借以反映自身威武张扬之势。可以想见,主人追慕三代青铜器之古风,幻想永远伴随那份纷繁怪异的神话世界,或许这件灯笼瓶的艺术魅力就在于此。
在饕餮纹和狮头纹(见图)周围,是用手工一刀一刀刻划的“万”字纹,字字相连不断,其线条纤细秀丽,图案工整精美。“万”原为梵文,意思是“胸部的吉祥标志”,古代曾被译为“吉祥海云相”,被作为一种符咒,护符或宗教标志。唐代武则天长寿二年(公元693年)规定此字读作“万”。瓶上刻划的万字,字端互相连接,组成万字锦纹,含有长久之意,故称“万不断”,祈求主人“吉祥长久”,来世“多福多寿”。神采飞扬的饕餮纹和朴素淡雅的万字纹构成一幅相得益彰的完美图案,是灯笼瓶的精髓所在。
这只瓶的白釉烧得很成功,釉面干净清纯,引人注目。其精妙之处在于虽为白色,但白中闪青,青中泛灰,是一种白、青、灰三种颜色的复合色,它与那种“苍白”、“死白”的颜色截然不同,能让人感到一股潜在的生机,这种颜色是现代陶瓷很难仿造的。灯笼瓶釉面的手感,温润如玉、厚釉如凝脂,其润泽程度用文字难以表达。既不是“火气贼光”,也不是干涩无光,恰到好处的玻璃质釉面,让现代人叹为观止,很难仿造。
对白瓷的鉴定和断代被认为是难度颇大的工作,因此多看历代白瓷,是很必要的学习方法。成熟的白瓷在隋代开始出现,证据是隋代李静训墓出土的白瓷,釉面光润、胎质洁白,不再闪黄。唐代白瓷发展到极盛时期,以邢窑白瓷为代表,与南方青瓷并称“南青北白”,成为百姓人家普遍使用的器物。到了明代永乐时期,出现了甜白釉,就是“白、青、灰”三色兼而有之的复合颜色。由于釉色润美,为历代所争相仿制。特别是明嘉靖时期的仿甜白釉瓷器,几可乱真,致使现在仍有人把一些嘉靖白釉瓷器误认作永乐甜白釉瓷。

以上这段历史表明,白瓷由创烧至发展成熟历经千年。清代雍正白釉瓷器的烧制技术已经达到相当高超的水平,这件灯笼瓶如果不是因为残损处,露出清代瓷器所特有的精细胎质,如果不是因为其清代特有的造型,单看釉色,是很难与明永乐甜白瓷区别开来的。这表明清雍正白釉瓷器的烧造水平,承袭了前人的技艺,也与雍正皇帝本人喜爱陶瓷艺术、常常审阅瓷器设计图案有密切关系。
现代科技有个概念叫做“白度”,它是衡量白瓷质量的重要指标。一般采用叫做光电白度计的仪器来测量瓷器的白度。就是利用光和电转换的原理,用照射在瓷器表面光线的反射光,使一种特制的硒光电池产生电流,来测定反射光的强度,将它与纯硫酸钡(白色粉末)样片的白度对比,得到的百分数称为瓷器的白度。被认为是“独步本朝”的康熙瓷器,以其胎体洁白细腻、釉面光亮温润闻名于世。经测定,其白度为72.1%—73.5%,而雍正瓷胎白度达到了75%—77.5%,接近现代出口瓷的白度。由此可以想见,雍正瓷器胎质水平之高。近年来清雍正官窑瓷器屡屡拍出天价,与其优异的胎质有很大关系,只有洁白的釉面才能衬映出优美的色彩和图案。这件白釉灯笼瓶的风格是素雅端庄、含蓄深沉。它是研究、鉴赏清雍正白瓷时,可供参考的一件不可多得的精细之作。
顺便提一下,当前艺术品市场对陶瓷的投资、收藏热点,主要集中在明清官窑青花瓷器上,这当然无可厚非。然而官窑瓷器数量有限,而爱好者众多,势必造成严重的供不应求的局面。人们不妨转变一下观念,充分地去认识数千年中国陶瓷文化博大精深的一面,把长远目光投向老窑瓷器和白釉等单色釉瓷器。作为一种长线投资,现在着手收藏还为时不晚,如果等到“千军万马”都认识到需要“掉转船头”的时候,人们在拍卖场上对老窑瓷器精品及单色釉瓷器的追捧程度,恐怕不会亚于现在争购青花瓷器的火爆局面吧!
——以上文章发表于《艺术市场》2005年第04期
原创文章如转载,请注明:转载自承融斋博客 [ http://blog.sina.com.cn/chengrongzhai]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