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教师的五重境界》有感
(2019-02-27 14:27:53)分类: 教育教学 |
我们已走得太远,以至于我们忘了,为什么而出发。——黎巴嫩诗人纪伯伦
王国维先生在《人间词话》里写了治学“三境界”:“昨夜西风凋碧树。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此第一境也。“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此第二境也。“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此第三境也。这三个境界作为励志语录,至今影响着人们。近读上海市平和双语学校万玮校长所著《教师的五重境界》,同样启迪深刻。
该书中,万玮校长提出了教师的五重境界:教知识、教方法、教状态、教人生、教自己。他认为,教育不是说教,而是影响,是感染,是熏陶。教师之歌职业不是教,而是学。教就是学,学就是悟。我觉得,对我们一线教师而言,有三个方面的思考。
其一,什么样的教育是有益的?
此书第一篇文章《什么样的教育是有益的》,字里行间,作者以与几位家长的交流作为引子,抛出了一个很有价值的命题,供我们思考,让为师者自由评说。其实,纵观目前的中国教育,处于“自媒体”时代,“互联网+”时代,似乎人人都可以对教育说三道四,说这个学校怎么怎么啦,这样的教育怎么怎么地,这位校长的管理如何如何?真正懂得教育、真正关心教育的人也大有人在,为什么很多人看到一些所谓的“现象”,就要拿学校说事,拿校长当出气筒呢?究其原因,我觉得,学校至今是一个弱势群体。作为一个教书育人的地方,学校承载着很多“非正常”的任务,校长因此就承载着很大的压力。
我们都知道华为取得成功之后许多人开始研究“华为现象”,发现华为取得成功有三大因素——勇于冒险、群体奋斗、利益共享。这正是任正非营造的企业文化。因此,万玮校长从这件事情上,他觉得群体奋斗尤为关键,学校的体育课正好可以给学生提供群体奋斗的绝佳机会。在万玮校长与几个家长的沟通交流中,万玮校长觉得大量阅读和发展体育是目前看得见的能够给孩子带来长远积极价值的教育途径。而作者所担心的恰恰于此,很多学校都不重视这两项活动。
值得庆幸的是,笔者所在的城市,看到的教育,几乎所有学校都在开展校园“三球联赛”,重视师生阅读,每年教师节,教育局局长会给每一个教师赠送一本新书,很多校长都把教师的读书看作教师专业发展的重要环节,每学期都给老师推荐新书,开展好书分享活动。每年都开展校园“读书节活动”、图书跳蚤市场、图书漂流活动等等。除了师生共读,还有亲子阅读等,极大地丰厚了教师的专业素养。校园足球、篮球、排球活动搞得红红火火,阳光体育活动正成为学校体育一张靓丽的名片。
在教师的第一境界“教知识”中,万玮校长还就日常所看到的《负数教育》《裸分》等现象,提出了自己的观点,他结合学生的来信,详细地分析“学数学有什么用?”,还解剖了另一种教育危机……他的追问发人深省。看来,作为一个教师,的确得好好思考,什么样的教育是益的,不能盲目地,当个“教书匠”。作为学校,应该积极营造环境,让孩子过一种幸福完整的教育生活。
其二,教育有方法吗?
理论上说,教育应该是有方法的,但实际上,教育又是没有方法的。这两句话看起来矛盾,但作为一个教师,估计都能理解。
万玮校长曾著《班主任兵法》,里面介绍了很多兵法,给一线班主任支招。此书中《如何做一个不累的班主任》一文中,作者写了班主任的身累、心累……所以,他建议这些“累”班主任要学会转变观念,要学习老子“无为而治”的理念,有所为有所不为。不能因为教师的能干,就抑制了学生的才干。万玮校长强调了作为班主任要培养学生的自我教育、自我管理的能力。重视班干部的选拔和培养。班主任在积累经验的同时,要寻找规律,提高工作效率,形成自己的班主任工作模式,形成自己的工作特点。这样的班主任,才能运筹于帷幄之中,决胜于千里之外,真正的事半功倍。
同样地,在《我的“造师”计划》中,作者举了一个真实的例子,让学生当老师上台讲课,自己坐在学生位置上充当学生,举手发言。作者还提供了他详细的“造师”计划:先要培养学生的阅读与自学能力,要求学生写数学日记,作者还归纳了数学日记的12种类型(抒发心情型、课堂提炼型等等),除此之外,让学生做小老师……这些方法,听起来很不错,数学老师值得一试。
说教育是有方法的,我觉得万玮校长肯定是一个优秀的数学老师。他坚持让学生周末写周记,他认真批阅,不论字数多少,万玮校长总是给学生认真留言,这样的留言,更像是写信。因此,他发现给学生留言有很多好处:可以提高工作效率、可以拉近师生间的心理距离,可以消除言语的偏差带来的误解……在作者所提供的鲜活的案例中,我觉得他的评语真是令人感动。
“我并没有什么方法,只是对于一件事情很长时间很热心地去考虑罢了。”(牛顿语)我想,每个教师都应该从教知识开始,慢慢找感觉,进入状态。要做个有心人,一路探索,一路前行,渐入佳境。
其三,为师当有境界吗?
“为师当有境界吗?”答案是肯定的。关键是,万玮校长提出的五个境界中,大多数老师还正在“教知识、教能力、教状态”的路上,至少我还没有做到“教人生、教自己”。
“心态若改变,态度跟着改变;态度改变,习惯跟着改变;习惯改变,性格跟着改变;性格改变,人生跟着改变”马斯洛的话给我们不少启发。
万玮校长在《关注生命状态》中,以冯特这个个案,让我们关注差生问题,他提出,教师应该如何思考,提高学生成绩(学困生),仅仅是补课那么简单吗?
想起著名物理学家卢瑟福与学生的对话。卢瑟福深夜回办公室,发现他的一个学生还在做实验,他问那个学生,“你上午的时间在做什么?”学生说,“在做实验”,“那么你下午的时间呢?”“还是在做实验”学生回答说。“那么”,卢瑟福严肃地看着学生的眼睛:“你用什么时间来思考呢?”万校长借用这个故事,追问一线教师:有很多种方法提高学生的学习成绩,为什么很多教师却只会用单一的陈旧的方法?忽然想起特级教师华应龙老师说过一句话:“因为我们不读书,所以我们很忙。”诚哉斯言!
为什么教师要“教人生”“教自己呢?”,万玮校长同样用案例、用事实说话。在《理性、信念与理想》一文中,他告诉我们人的一生,总是要大步向前,勇攀高峰,而不是自怨自艾,或者满腹牢骚。理性、信念和理想是人生重要的关键词。
在《破茧》《《还债》《破框思维》等文章中,我们可以看到“教自己”是如何重要。《这一生,至少当一次教育的傻瓜》,作者例举日本果农木村秋则种苹果的故事,向我们传递一个信念——“心和技术的结合才是真正的专业。”因此,为师当有高境界,大境界。
汪国真先生在诗歌《深刻》里这样写到:貌似深刻者,往往浅薄;貌似平凡者,可能深刻。为师的这五重境界,说来素朴、平凡,实践者却另有一番教育的意味。从这一点来说,万玮先生是幸福的教育人!
作为教育部国培计划首批班主任专家库成员,万玮校长著有《班主任兵法》《班主任兵法2》《班主任兵法3》《向美国学教育》等著作。曾被评为 “上海教育年度十大人物。”我想《教师的五重境界》相对于他的《班主任兵法》,所探讨的主题更加集中。阅读此书,一线教师会更加了解自己,了解自己所从事的教育教学工作,看见不同的教育气象,最终通过自己的不懈努力,敞亮自己的视角,提升自己的人生境界,成就最好的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