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个世界上有两种绿水青山,一个是瑞典,一个是缅甸。而我相信,虽然同样享有极为美好的自然风光,我们都会向往瑞典而不是缅甸。
原因很简单,一个富,一个穷。
是人都想过好日子。
一直有人问我,为什么一定要发展工业,为什么一定要承受环境污染,为什么一定要经历痛苦的发展过程,其实没有为什么,也不过就是人都想过好日子。
一个纯农业国是很痛苦的,甚至从中国国内来看,工业产值较低的省份都是比较痛苦的。
为什么青年人要离开绿水青山的家乡,到工业污染严重人口爆炸的地方打工?留下家中的老人和孩子?
因为只有工业才能吸收大量有文化水平的年青人,才能给出高于务农的报酬,才能孕育出更多的第三产业工作机会。
如果经济发展真的不重要,如果GDP真的不重要,如果企业项目真的都不重要,那么,中国就不会有农民工问题,不会有春运,不会有那么多的悲伤与艰难。
这是一个很现实的问题,隐藏在中国亿万离乡背井外地打工者的汗水里,而这是那些生活在城市里,生活优越的一边享受着工业社会提供的各种便利,一边指点江山,痛心疾首于某地的风光不再美好的高岭之花所不能理解的问题。
西部大开发,把工业搬到劳工流出的源头去,是解决留守问题的终极解决方案。但工业发展必然是另一个痛苦的过程。一开始总是草台班子各种混乱,小企业小作坊,乱排放高污染。
大部分地区都有过黑色时代,曾经恶臭的东京湾、几乎被小造纸厂毁灭的淮河、黑色的莱茵河、可怕的苏州河……但现在都好了,因为经济已经发展了,高附加值的产业进驻了,原来那些破厂就不需要了。
我们应该彻底放纵工业污染吗?不应该!
我们可以完全拒绝工业污染吗?不可以!
工业污染与经济发展存在微妙的平衡,在现实中,一个地区的经济发展越好,就越能控制好污染。
所谓的不发展,不要工业,不过是孩子式的无知的赌气。
GDP与人民再无关,现实就是人均GDP比较高的地方老百姓的生活更好,更能吸引外地人过去定居。
生活是现实的,不是微博的,网上吵得再漂亮,也是空的。
中国是一个人口大国,人均资源极少,耕地面积不足,我看不出我们不搞工业还有什么别的出路。
我们只能继续走前人走过的路,发展——治理,再发展——再治理,一步步提高工业环保水平,一步步完成产业升级。
一步登天的捷径可能有,但我真心没有听说过,古今中外都没有听说过。
环保是一项艰难而漫长的工程,而且永无尽头,相信即使连今天的瑞典人都不敢说自己的工作已经做得足够好,标准已经足够高。
但是要做好的基础是你要有钱,这世界就是这么现实,没有经费什么都办不成,一个地区如果没有更好的项目进驻,政府没有足够的税收和就业,就没有整污的余地和动力,也就没有可能摆脱那些高污染的项目。
怎样才能让你的家乡好好的?
寻找更好的项目,努力发展经济,从而有能力制订更高的环保标准,有能力清理低附加高污染的产业。
环保不是那么简单的事,跟风骂几句PX,在微博上挂个头像……这是懒人的环保。
但真正给力的环保者应该是什么样的?
他们深入工业区深处,在各种小企业的排污口收集样品;他们孜孜不倦的向环保局举报,监督他们的工作;他们把那些甚至连名字都没有的毫无环保设备的小企业从田间地头里找出来……
这种人在中国也有,我听说过,但太少太少,我常常想,如果人们可以把投给PX的热情拿出十分之一给这种活动,我们的工业污染可能会少很多。
国人总是喜欢跟风,眼睛盯着超大工程,总是跟现实证明了污染更具可控性的超大工程过不去,对大量存在于自己生活周边的高污染小企业无知无觉。然而在企业里,往往是超大工程最环保,小企业最坑爹。
总有人在喊不透明,监管不力,说得好像这个腐败无能的政府反而更有能力管好小企业似的,其实正因为政府无能,所以才更应该支持超大工程,反对小企业小作坊,因为超大工程更方便管理监督。
德国有大量中小企业,人家可以管好,但我们不能,至少目前还不能。
我爸爸说,他小的时候,没有煤气,没有煤,大家靠山吃饭,拼命种地不过混个温饱。山上所有的灌木都被砍光来烧火,他为了给家里人做饭,需要三更半夜去隔壁大队的山上偷柴。
现在回乡下,满目青山荒草长得半人高,再也没有人偷柴了,因为不需要了。
总有人会幻想,如果拒绝工业就没有污染,其实只有发展工业才能力在让人们生活富足的同时保护好环境。
一个人活着需要太多物质供给,你想要便利的出行,四季有新衣服,随时随地吃到热饭菜……而如果没有工业,13亿人口光是做饭,就能把所有的青山烧成荒野。
如果有可能,我也希望整个中国都瞬间变好,变得像现在的瑞典那样绿水青山民生富足,可惜,你我都早生了一百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