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院院士那回事儿
(2013-02-17 17:17:46)(看到《人民日报》转那条关于院士老不老的问题,跟朋友八卦了一会儿,随手总结了,算是个简单的科普吧)
自然科学发展到今天,科学研究已经变成了一项资本密集型的经济活动。至于中国的院士制度,究其本质,与其说是荣誉,不如说是一种科研资本的分配方式。
所以中国的院士,说穿了就是个项目经理。由他来聚拢一批人,分配资金,跟上或者开拓最前沿的发展。只要能把队伍带好,能出成果,就是个好院士,反之,除了一些靠单打独斗就能出成果的领域,如果处不好人际关系,没有领导能力,再牛B的天才,也与院士无缘。
这个制度可能有很多弊病,但为什么会沿用至今?除了即得利益群体的存在,更大的原因是,国家一直也没能找到更好的替代品。
举个例子,我一年有一百亿经费要投放到基础科研项目里去,我找谁来管理比较好?
政府官僚肯定是最坏的选择。学美国搞基金会吧,让谁来管理那些基金会又成了新的问题,最终仍然换汤不换药。
于是,从政府的角度来看。
我需要一批人来管这些钱,那我本能的就会选择一批手上已经有成果的(手上有料,说明他脑子是清楚的,也容易服众),为人比较有人望的(有人望,说明他有良好的人际交往能力)业内牛人。就目前的科研环境和中国的社会情况来看,能同时符合这两个条件的,年纪也实在轻不到哪里去。
于是,这些人被选上当了院士,他们便从原来只能管理上百万,最多一千万级资本的中等牛人,变成了可以管理几千万,甚至上亿资本的大牛。
这就是中国的院士制度。
的确,在这个制度下,有水平却没当上院士的人有很多;水平一般凭关系网当上院士的,也不少。
然而,就中国院士这个职位来说,如果当上院士以后,你还一周七天,一周100小时的做研究的话,你也是配不上这个职位的。因为评上中国院士,代表着一个科学工作者从技术人才向管理人才的转变。
真正的大牛,管的是钱、人,和方向。
换句话说,他们其实也已经不需要所谓的科研能力了。
所以,中国院士制度真正的漏洞有两条。
1、 如何评判科研成果。
与应用科学不同,基础科学研究成果的价值是模糊的,很可能你一辈子MS做了很多事,烧掉很多钱,但回头一看,一钱不值。所以为什么中国科研界唯文章论,因为除了文章,目前找不到更好的标准,至少文章还有点谱。
2、 财务透明。
没有透明的财务报帐制度,没有良好的项目管理,项目重复,经费滥用。
这两大漏洞有机融合,造成了当下严重的科研浪费,我们当年开玩笑,说这叫二八二八定律。
有八成的经费是直接用来烧的:方向错误、重复实验、老板直接贪污……总之就是烧掉了,什么都没剩下。剩下的两成里,有八成是认真选题认真投资,认认真真地干了活,但做失败了的。
总之,投一千万,能有一百万真正出点成果,这是一次成功的科研。
P.S.
中国的科研界的确问题多多,院士制度也有其弊病,然而一篇论点论证都极不严谨的博文却引起了大量的支持和党报的转发,不能不说,这本身就是一种科研浮躁的表现。
这么多年了,我们仍然没有养成用科学的态度来对待科研的习惯。
前一篇:一生的故事之鹰鹫 3
后一篇:一生的故事之鹰鹫 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