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年1月14日我为李智文学作品创作研讨会写得评论《在市井和草野间行吟》
(2023-01-07 13:54:41)分类: 发表获奖入选参会 |
且歌且行,用坚持书写热爱
葛海林:在市井和草野间行吟
在文学界贯彻落实第十一次全国文代会、第十次全国作代会精神之际,非常感谢文学院为老作家李智召开诗文集《且歌且行》作品研讨会,我和李智老师既是昔日的老同事,又是平定作协的老伙计,可谓亦师亦友。在本书出版前,李老师邀请我写点东西,我盛情难却就写了些文字,收录在序言部分。今天我主要谈三点:
一、自在行吟市井草野,凸显文人风骨。我基本上是读着他的小说开始走上小说创作的,上世纪九十年代,李智的小说在《黄河》《乡土文学》《火花》接连发表,开辟了阳泉乡土小说的先河,以其浓郁的生活气息,幽默诙谐的语言,曲折的故事深深吸引了读者的关注,自我感觉他的小说很有味道。退休后几年,他倾注精力创作了一大批古诗词类的文章,虽然篇幅短小,但对世事的洞明,对人生的独特见解,对热点的褒贬品评。他自嘲为打油诗,在我看来,这些情真意切的文章,或和风细雨感怀友情,或鞭辟入里针砭时事,或汪洋恣肆倾吐心声,丝毫不比他的小说逊色。然说话犀利、性情直爽、妙趣横生的他却将自己的旧体诗称为打油诗,其中以自我解嘲的成分居多,突出它“在市井和草野间行吟”的自由色彩则更为贴切些。不媚俗,不哗众取宠,不人云亦云,充满了传统文人风骨硬朗的骨气和精气神。较于他小说的激情澎湃和犀利笔法,他的打油诗则多了些烟火气息,不论是他与文友的唱和之作还是他自作的打油诗,在讽刺与自嘲之中均可窥见诗人的良好心态。古代文人作打油诗以自我暴露或者自我贬抑为手段的不少,旧文人在自怨自艾中所作的愤世嫉俗的冷嘲式打油诗是那个时代文人在自我生存境遇面前无奈的表现,在他们类似于阿Q式的自我解嘲中,人往往陷入苦闷。睿智与幽默是近代艺术的一大境界。二十世纪的中国文人打油诗很多都显示出这样的境界,有的比白话自由诗更广为流传。李智打油诗虽然也有讽刺与自嘲,但这两种绝不是建立在自我贬抑与自我暴露的基础之上。他的打油诗有戏谑却没有刻薄,有讽刺却不流于尖酸。
二、字斟句酌,用词节俭,微言大义。李智老师的文字,古汉语基础扎实,表达精准,力透纸背,足见其读书内容的宽泛及调动语言驾轻就熟的功力。有些白描式的语言劲道精准入木三分。字字珠玑,简约而不简单,精练而不遗漏,结构精妙,传神到位。在结构文字中更多运用了克制性讽刺,即在面对特定的人或事时并不过多地发表议论评判,而是就事论事,点到为止。这种方式使得他创作的讽刺亦庄亦谐,在其背后则是诗人对于诗歌,对于文学乃至生命的庄重态度。他的打油诗所表现的正是他思想中随时发生的真情与诗情的碰撞,也正因为他对于生命意义的珍视,使他善于发现生活中的细节。艰苦岁月中本是改善生活的事,他却从中看到了沉痛,由此思及自己一代人的经历,从不经意间的小事中显露出对现实的反思。可见,一位具有人文精神关怀的诗人无论在何时都不会失却其赤子之心的。在经历了人生的种种,李智特有的文人风范不仅源自其坚毅的性格,不屈的斗志,更源自他对人自身生存境遇的关注,对社会及人性的理性思考,他用感性的诗笔抒发理性的情怀,从一个文人敏锐的视角出发,在这个多变的世界发出坚强的声音。他的讽刺来自对于生命以及人类的珍视,讽刺背后所显现的旷达和真诚则是他生命的真实交响。
三、韵味悠长,意蕴深远,言有尽而意无穷。诗歌的特征突出,意象繁复,勾勒惟妙惟肖,寓滚烫真情于轻描淡写之间,谈笑间樯橹灰飞烟灭。嬉笑怒骂皆成文章,洋洋洒洒顺手拈来,不做作,不娇嗔,不虚假,干练质朴,触及灵魂,余音绕梁三日不绝。读他的诗可悟人生,可感同身受,可长歌当哭,越读越有韵味!
真心祝李老师老骥伏枥再扬鞭策马,书写更多有分量有温度有血有肉的作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