隆裕太后的亲侄女——作家叶广芩
(2017-11-10 17:27:48)
看叶广芩,觉得她既近又远。说她近,她待人平易爽快,笑起来很明朗,是发自内心的笑,说起话来绘声绘色,带出一个个小故事,颇有感染力;说她远,她曾是一位出身于八旗世家的格格,平素爱穿一袭与众不同的素色旗袍,举手投足优雅沉静,使人觉得她正款款从历史深处走出来。在浙江绍兴举办的第二届鲁迅文学奖颁奖典礼上,她就这样穿着一袭旗袍站在领奖台上。
近些年,电视荧屏上大做戏说格格的文章,格格们成了电视上的调味品。现实中,却真有这么一位格格,她经历了世事沧桑变化和现实生活的磨练,受过现代的教育,有过域外生活的经验,她成为一名作家,当她回过头来看自己曾浸润其中,与之血脉相连的旧式家族的生活,万千的感触开启了创作的闸门。叶广芩将她的系列中篇家族小说集子命名为《采桑子》,是取她的家族的先人、词界才子纳兰性德的《采桑子·谁翻乐府凄凉曲》一词的词牌、词句作为此书的书名和章节名。她的作品中那样一种既投入又清醒、既细致生动又从容舒展的叙述,哀婉深沉、悠远悲凉的情调,将人们引入一种特殊的氛围,随之领略人们所不熟悉的那样一个特殊人群的悲欢离合和生存状态,深入体味那曲折复杂的人生况味。叶广芩的系列家族小说不仅在文坛、而且在文坛之外的广大读者群中产生很大影响,受到读者的欢迎。许多读者表示喜欢叶广芩的作品。在文坛她的这类作品连连获奖:《梦也何曾到谢桥》获鲁迅文学奖,《醉也无聊》获《小说月报》“百花奖”,《谁翻乐府凄凉曲》获“人民文学杂志奖”,《曲罢一声长叹》获“小说选刊奖”。
谈到获奖,叶广芩说自己感到压力很大,写家族小说不很容易,下一步要更努力,她生性要强,不能越写越差。家族往事曾经是她竭力避讳去想的东西。她曾经因为她的出身被下放到陕西农村养猪务农,经历过置之死地而后生的人生体验。她形容家族往事被她乱七八糟地扔在一个坛子里封起来,经过时间沉淀、社会变化,竟酿成了一坛酒,而且是一坛好酒,冒出了酒香。独特的体验成就了她的写作。在“伤痕文学”初兴的时候,正在工厂卫生科当护士的叶广芩拿起笔来写了一篇反映病人生活的小说,在《延河》杂志上发表。当时编《延河》杂志的著名作家杜鹏程打电话把叶广芩叫来,给她谈这篇小说。叶广芩看到这位大作家是个穿着小棉袄的老头,他在她的小说上修改了很多处,并叮嘱她将来出集子时收入这一篇。这位老作家为一个初出茅庐的业余作者考虑这么周全,使叶广芩很感动。后来她自己当了文学编辑,对待业余作者都很认真。开始写家族小说是1995年以后的事,在此之前叶广芩以夫人的身份随夫东渡扶桑,在日本千叶大学进修法律、经济,研究二战,开阔视野。从日本归来后,她调入西安市文联,大约也到了瓜熟蒂落的时候,那些尘封已久的人和事,个人的一些难忘的体验,常常不由自主地涌上笔端,一篇又一篇的家族小说呱呱落地了。
写完这一系列,叶广芩想把家族小说放一放,沉淀沉淀,这样才对得起读者。现在她正在写动物系列小说,以秦岭山佛坪自然保护区为背景,已发表《狗熊淑娟》、《熊猫碎货》、《老虎大福》。她喜欢动物,不吃任何野生动物,呼吁作家多关注动物和生态保护题材。根据她的现实题材小说改编的电影《谁说我不在乎》、电视连续剧《全家福》近期正在上演。她在陕西周至县挂职任县委副书记已经有一年多了。说起周至县她流露出自豪感,周至是个文化大县,文物古迹丰厚,道教祖亭在周至,当年白居易在周至当过县令。站在当年县衙门的院子里,想起31岁的白居易在这里吟诵过“少府无妻春寂寞,花开将尔作夫人”,叶广芩感到与古代诗人的一种感应。她认为作家要主动去撞击生活,不能等生活来撞击你,需要经常充电,多方面的知识都应涉猎,知识、经历、人生态度都对作家写作有影响。写历史小说要了解今天。写作写到一定的档次,需要人格的磨练,人熟了,作品才能熟。身为女性,叶广芩认为性别对于写作不是主要因素,自己并没有刻意把自己当作女性去写作,而是率性而为。写作时感到自己像在读者朋友面前讲故事,力求作品好读、平易,不用生词儿,不像有些作家写作总是自言知语,充满自恋。她喜欢老舍的作品,喜欢老舍的那种叙述方式。她也关注当代文坛形势,平时喜欢读杂志上各个作家的作品,吸取别人的长处。比如她对铁凝的长篇《大浴女》、莫言的长篇《檀香刑》做过结构解剖,因为自己在长篇小说结构方面比较弱。刘庆邦、阿成的短篇小说读后也很受启发。她也阅读借鉴外国文学作品,体会到外国文学创作与中国的作品思维方式不同,如日本人对儒学的理解把“忠”放在第一位,中国讲仁义,把“仁”放在第一位。因为对文学理解不同,不能把中国文学硬往外国文学上面套。
在周至县,当地人把叶广芩称作“穿着旗袍,吃着烤白薯,坐着三轮车的县官”,这也反映出叶广芩天马行空般的风格,小时候她在家里比哥哥姐姐们年龄小很多,比较不受约束,养成她无拘无束的性情。现在她喜欢游历,喜欢唱京戏,还像儿童一样喜欢自己一个人耍木偶,给木偶编台词。她喜欢周至这个地方,喜欢这里自在、舒展的氛围,看见86岁的老农在读小学一年级的课本中老山羊收白菜的故事,有一种返朴归真、怡然自得的感觉。她觉得这块地方值得待下去,可以作为归宿。名作家柳青在陕西农村写出了一部《创业史》,她能写出什么也未可知。丈夫和女儿远在日本,他们都能理解她,以她的成就为荣。她已过了知天命的年龄,欣赏韩非子的一句话:“志之难也不在胜人而在自胜。”
近些年,电视荧屏上大做戏说格格的文章,格格们成了电视上的调味品。现实中,却真有这么一位格格,她经历了世事沧桑变化和现实生活的磨练,受过现代的教育,有过域外生活的经验,她成为一名作家,当她回过头来看自己曾浸润其中,与之血脉相连的旧式家族的生活,万千的感触开启了创作的闸门。叶广芩将她的系列中篇家族小说集子命名为《采桑子》,是取她的家族的先人、词界才子纳兰性德的《采桑子·谁翻乐府凄凉曲》一词的词牌、词句作为此书的书名和章节名。她的作品中那样一种既投入又清醒、既细致生动又从容舒展的叙述,哀婉深沉、悠远悲凉的情调,将人们引入一种特殊的氛围,随之领略人们所不熟悉的那样一个特殊人群的悲欢离合和生存状态,深入体味那曲折复杂的人生况味。叶广芩的系列家族小说不仅在文坛、而且在文坛之外的广大读者群中产生很大影响,受到读者的欢迎。许多读者表示喜欢叶广芩的作品。在文坛她的这类作品连连获奖:《梦也何曾到谢桥》获鲁迅文学奖,《醉也无聊》获《小说月报》“百花奖”,《谁翻乐府凄凉曲》获“人民文学杂志奖”,《曲罢一声长叹》获“小说选刊奖”。
谈到获奖,叶广芩说自己感到压力很大,写家族小说不很容易,下一步要更努力,她生性要强,不能越写越差。家族往事曾经是她竭力避讳去想的东西。她曾经因为她的出身被下放到陕西农村养猪务农,经历过置之死地而后生的人生体验。她形容家族往事被她乱七八糟地扔在一个坛子里封起来,经过时间沉淀、社会变化,竟酿成了一坛酒,而且是一坛好酒,冒出了酒香。独特的体验成就了她的写作。在“伤痕文学”初兴的时候,正在工厂卫生科当护士的叶广芩拿起笔来写了一篇反映病人生活的小说,在《延河》杂志上发表。当时编《延河》杂志的著名作家杜鹏程打电话把叶广芩叫来,给她谈这篇小说。叶广芩看到这位大作家是个穿着小棉袄的老头,他在她的小说上修改了很多处,并叮嘱她将来出集子时收入这一篇。这位老作家为一个初出茅庐的业余作者考虑这么周全,使叶广芩很感动。后来她自己当了文学编辑,对待业余作者都很认真。开始写家族小说是1995年以后的事,在此之前叶广芩以夫人的身份随夫东渡扶桑,在日本千叶大学进修法律、经济,研究二战,开阔视野。从日本归来后,她调入西安市文联,大约也到了瓜熟蒂落的时候,那些尘封已久的人和事,个人的一些难忘的体验,常常不由自主地涌上笔端,一篇又一篇的家族小说呱呱落地了。
写完这一系列,叶广芩想把家族小说放一放,沉淀沉淀,这样才对得起读者。现在她正在写动物系列小说,以秦岭山佛坪自然保护区为背景,已发表《狗熊淑娟》、《熊猫碎货》、《老虎大福》。她喜欢动物,不吃任何野生动物,呼吁作家多关注动物和生态保护题材。根据她的现实题材小说改编的电影《谁说我不在乎》、电视连续剧《全家福》近期正在上演。她在陕西周至县挂职任县委副书记已经有一年多了。说起周至县她流露出自豪感,周至是个文化大县,文物古迹丰厚,道教祖亭在周至,当年白居易在周至当过县令。站在当年县衙门的院子里,想起31岁的白居易在这里吟诵过“少府无妻春寂寞,花开将尔作夫人”,叶广芩感到与古代诗人的一种感应。她认为作家要主动去撞击生活,不能等生活来撞击你,需要经常充电,多方面的知识都应涉猎,知识、经历、人生态度都对作家写作有影响。写历史小说要了解今天。写作写到一定的档次,需要人格的磨练,人熟了,作品才能熟。身为女性,叶广芩认为性别对于写作不是主要因素,自己并没有刻意把自己当作女性去写作,而是率性而为。写作时感到自己像在读者朋友面前讲故事,力求作品好读、平易,不用生词儿,不像有些作家写作总是自言知语,充满自恋。她喜欢老舍的作品,喜欢老舍的那种叙述方式。她也关注当代文坛形势,平时喜欢读杂志上各个作家的作品,吸取别人的长处。比如她对铁凝的长篇《大浴女》、莫言的长篇《檀香刑》做过结构解剖,因为自己在长篇小说结构方面比较弱。刘庆邦、阿成的短篇小说读后也很受启发。她也阅读借鉴外国文学作品,体会到外国文学创作与中国的作品思维方式不同,如日本人对儒学的理解把“忠”放在第一位,中国讲仁义,把“仁”放在第一位。因为对文学理解不同,不能把中国文学硬往外国文学上面套。
在周至县,当地人把叶广芩称作“穿着旗袍,吃着烤白薯,坐着三轮车的县官”,这也反映出叶广芩天马行空般的风格,小时候她在家里比哥哥姐姐们年龄小很多,比较不受约束,养成她无拘无束的性情。现在她喜欢游历,喜欢唱京戏,还像儿童一样喜欢自己一个人耍木偶,给木偶编台词。她喜欢周至这个地方,喜欢这里自在、舒展的氛围,看见86岁的老农在读小学一年级的课本中老山羊收白菜的故事,有一种返朴归真、怡然自得的感觉。她觉得这块地方值得待下去,可以作为归宿。名作家柳青在陕西农村写出了一部《创业史》,她能写出什么也未可知。丈夫和女儿远在日本,他们都能理解她,以她的成就为荣。她已过了知天命的年龄,欣赏韩非子的一句话:“志之难也不在胜人而在自胜。”
前一篇:格格作家叶广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