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建民俗文化----剪纸艺术
标签:
杂谈 |
分类: 人文杂谈 |
纸作绣花和喷漆艺术的模型。
由于各人的观点合乎依据不同,剪纸的分类也不同。例如有人认为用刀刻出来的不叫剪纸,而应该称为刻纸;但是有人却认为追本溯源,古代的剪纸也是剪镂刀刻的,何况剪也有“绞刀”之别称,为何刀刻就不能称为剪纸呢?事实上,剪镂刀刻的痕迹确有差异,其应用的技法也有难易之分,因此,世人认为刀剪并用的作品可通称为剪纸,而纯刀刻的作品仍可称为刻纸,于是剪纸分类上就有剪纸、刻纸之分了。
剪纸的纹样大致可以分为:人物、鸟兽、文字、器用、鳞介、花木、果菜、昆虫、山水等,还有人提出加上世界珍奇、现代器物两类,共计11类。又因题材寓意的表现,可分为:纳吉祝福、怯邪、除恶、劝勉、警戒、趣味等七类。
之乡漳浦的剪纸艺术源远流长,自唐宋以来就已非常活跃。最初只是作为刺绣的底样,随着民间民俗活动的盛行和受北方贴“窗花”等中原文化的影响,漳浦剪纸开始应用于各种结婚、祭拜活动,剪各种猪脚花、饼花、花贴于礼品、祭品上,寄托美好的心愿。明清以后,剪纸也逐渐脱离刺绣成为一种独特的民间艺术。漳浦剪纸以其独特的艺术风格、浓烈的原始趣味和稚拙美感,在中国民间艺术中占有一定位置。漳浦剪纸有着多元的创作风格,陈金、黄素在继承漳浦剪纸的基础上,借鉴传统刺绣表现手法,创造了“排剪”技法,形成漳浦剪纸构图丰富匀称,线条繁复细腻的写实特色;林桃、陈匏来立足本土,注重主观想象,开创了漳浦剪纸艺术构图奇巧、古拙抽象的写意风气;陈秋日、高少苹、张峥嵘、欧阳艳君等剪纸艺人,吸纳大江南北各种艺术流派的营养,与时俱进、自成一格。特别是林桃,被艺术界称为“中国民间毕加索”。
1992年漳浦剪纸新秀高少苹用吹塑纸套剪纸创作的剪纸作品“十二属相”,由漳州市文化局推荐给台湾,送往台湾宜兰参加展览,受到台胞的赞赏。1999年7月,漳浦县举办规模宏大的“剪纸艺术节”,来自韩国、澳洲、非洲、新加坡以及台湾、香港和澳门等地的客人参加。外国客人和台港澳同胞兴致勃勃地观看了漳浦剪纸展览和剪纸艺人表演,参加剪纸学术研讨会等活动,他们带走了一大批漳浦剪纸作品和《漳浦剪纸集》,使漳浦剪纸更多地流传世界各国和台港澳地区。2004年9月,全国剪纸邀请赛,漳浦剪纸艺人高少苹荣获特等奖及“全国十把金剪刀”荣誉称号,2007年6月,高少苹被确认为福建省民间文化杰出传承人。漳浦是中国民间剪纸艺术之乡,是产生剪纸大师和艺术精品的沃土。
漳浦剪纸以构图丰满匀称、对称平衡、线条连贯简练、连接自然、细腻雅致著称,在表现手法上,以阳剪为主、阴剪为辅,阳剪和阴剪互为补充,密切配合,使整个画面主次分明,错落有致,富有层次感。在色彩上以单色为主,在对比色中求协调,具有强烈的工艺装饰效果。“排剪”技法的运用,则充分体现了漳浦剪纸纤巧细腻的特点,那种细而又细,成组成排,反复出现的线条,对表现羽毛、花瓣等事物丝丝入扣。在用纸上采用了一些不易变质、褪色的剪纸材料。漳浦剪纸学术价值有以下几点:
1
、是千百年来漳浦人民创造并享受的文化,是民众的智慧创造并形成了自身特有的艺术风格和特色,保护和发扬是我们的
责任。 2
、它见证了漳浦民间习俗演化的进程,对了解漳浦民俗、闽南民俗进而陶冶民情民风具有积极的意义。 3
、漳浦剪纸已被世界认可,并在对外文化交流中发挥作用和产生影响,具有一定的经济价值和社会价值。为用刀刻出来的不叫剪纸,而应该称为刻纸;剪纸是中国最普及的民间传
聘、陪嫁及新郎房中的家具装饰,平时不做它用,并形成了独具特色的剪纸艺术。这一习俗,通过泉州海上丝绸之路,随着为生计而外出谋生的华侨,传遍世界各地,故把南安一带的这一特殊民俗,称为南安盘花。南安盘花民俗由来已久,并随着时代的变迁而不断丰富完善,形成了自己独特的民俗特色。南安盘花具有夸张质朴、古拙健美、真挚自然、线条优美、构图灵巧、刚柔相济、精细有度、节奏和谐、有声有色的特色,内容大多由双喜、多寿、长寿、吉祥花鸟纹样分别构成,在表现形式上注重形与意的表达,比如把石榴比拟多子多福,梅、桃比拟春天,牡丹比拟富贵;并注意谐音的运用,比如鸡比拟“吉祥”,喜鹊、梅花比拟喜上眉梢,莲花、鲤鱼比拟年年有余;还把特有的汉字书法与剪纸有机结合,最常见的有双喜、寿字图案,直接表达吉祥喜庆的愿望。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