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效率管理理论

(2008-11-01 21:17:17)
标签:

文化

分类: 我看的管理类文章

 效率管理理论是站长为统一管理学理论而提出的最新管理理论,它和其他任何管理理论的不同之处在于,它能够用一个全新的理论来解释过去所有管理理论存在的问题。这并非我的自吹,如果您不相信,可以下载看看。
    管理活动源远流长,人类进行有效的管理活动,已有数千年的历史,从人类社会产生到18世纪,人类为了谋求生存自觉不自觉地进行着管理活动和管理的实践,其范围是极其广泛的,但是人们仅凭经验去管理,尚未对经验进行科学的抽象和概括,没有形成科学的管理理论。18世纪到19世纪的工业革命使以机器为主的现代意义上的工厂成为现实,工厂以及公司的管理越来越突出,管理方面的问题越来越多地被涉及。
    虽然人类从事管理活动是与人类有组织的社会活动同时出现的,但用科学的方法进行管理还是20世纪初的事。历史上美国管理学家泰罗(也译为泰勒)是最早把管理带入科学的人, 自从泰罗把管理当作一门科学来研究时,管理学逐渐地步入了科学的殿堂。
作为一门科学,虽然管理就像其他科学一样是不断地发展的,但人们对管理学的理解仍然在不同的学派之间徘徊,学过管理学的人都知道,管理学存在“管理理论丛林”现象。“管理理论丛林”现象导致管理的职能、原理、方法甚至管理的定义都没有统一的解释。为了解决这一问题,管理学家探索了40多年。美国管理学家德鲁克就曾乐观的预测,管理原理统一的日子不远了。但时至今日,管理学家仍然在“管理丛林”中徘徊。管理理论的统一成为了管理学最大的难题。
    本书通过对管理学理论的形成和发展作概略的分析和探讨,得出了“管理理论丛林”存在的原因是因为不同管理学派从不同的角度来研究管理,每个学派都侧重于管理的某个方面,对管理的真正实质却未能正确揭示,在管理理论的研究问题上犯了“盲人摸象”的错误,指出不统一管理学的研究内容,片面谈管理理论统一的问题只是缘木求鱼而已。
    本书从一般学科研究的基本方法——公理方法来分析的研究管理学的研究内容,提出了管理学研究的公理。第一条公理:管理是一种行为。第二条公理:管理的行为主体是组织。并通过对这两条基本的管理公理进行推导,得出管理和组织的关系就是运动和物质的关系,研究运动必须首先研究物质,因此,研究管理必须研究组织,从组织的角度来研究管理,通过分析组织研究管理行为。然而有关组织的理论实在是太少了,即使是这些有限的研究,也没有用于分析管理行为中去。由于组织亦是一个系统,本书就从系统来理解组织,应用系统理论的原理,全面分析和研究企业或其他组织的管理活动和管理过程。从而全面解决管理的职能、原理、方法、本质、定义等管理学的根本性问题,从而达到统一管理理论的目的。
首先,在管理学的研究内容上,管理学的知识体系同样围绕这两个问题,即“管理是什么?”和“如何进行管理”而展开的。
目的性、整体性和开放性是系统最普遍、最本质的特征。组织也是系统,因此,所有组织,无论是社会组织或生物组织都具有目的性、整体性和开放性这三个主要特征。本书详细阐述了组织的目的性、整体性和开放性,并从组织的这三个性质分析出了组织的构成要素:组织环境、组织目的、管理主体和管理客体。指出分析管理行为就应该全面分析组织环境、组织目的、管理主体和管理客体,仅仅研究某一项或几项管理要素是不全面的。传统管理学派之所以存在种种缺陷,其原因就在于此。
    管理的一切思想,理论和方法都受管理的本质的制约和影响,一切管理理论和方法,也都或多或少地涉及管理的本质这个问题。管理的本质应该是一切管理理论和方法的研究重点和研究核心,但令人遗憾的是,所有的管理学派都没有对管理的本质作出合理的解释,对管理的认识一直停留在管理现象的表面上,虽然各管理学派的研究角度有所不同,研究重点各有所侧重。
    现代管理理论对管理的本质研究少之甚少,似乎所有的管理学家都忽视了本质这个至关重要的问题,只有很少的管理学家对管理的本质有一些论述,如孔茨把协调作为管理的本质。虽然管理过程学派指出协调是管理的本质,却很少看到他们在管理学中运用管理的本质,只是笼统的说协调存在管理的各个职能中,似乎管理的本质是可有可无的东西。
从根本上来说,分析管理的本质应是管理研究的主要内容,不同学派之所以对管理的研究内容有分歧,正是因为这些学派均缺乏对管理本质的认识,不同学派对管理的描述大都是表现现象,而人们对管理的认识也只能停留在现象上。而管理现象的表现是多种多样的,即使是同一管理现象也能从不同的角度加以描述,管理学之所以学派混乱,其实质是管理学家对管理的本质缺乏了解,未能抓住管理的本质,仅从一个侧面说明管理,从不同的方面对管理说出自己的理解。
    通过对管理要素的分析,本书认为追求效率是管理的本质。效率是管理的灵魂,它既是管理所追求的最终目的,也是判断管理成败的最终标准,管理就是为了使组织获得更大的效率,更快更好地达到组织的目的。
管理学家对管理的职能认识也各不相同。
    实际上,管理的行为主体是组织,而组织是运动变化的,当组织要素如组织环境、管理主体和管理客体三者发生变化时,管理行为和职能应随之发生变化。在一般的管理中,组织目的通常不会发生太大的变化,一般以组织所有者的利益作为组织目的。但组织环境、管理主体、管理客体却因组织自身条件和外部条件的不同而具有很大的差异性,工厂管理与商店管理、大型跨国公司的管理与小作坊的管理、高素质人才的管理和简单劳动工人的管理等等显然都具有很大的差异性,因而体现在管理方式和手段上也就有着很大的不同,这就要求对于不同的组织环境、管理主体、管理客体,在管理手段和方式上也有所不同,管理的职能也有所不同。
    从不同管理理论关于管理职能的讨论中可以看出三点:
    一、管理职能应随着组织的不同而不同
    二、管理职能的划分随各学派对管理过程的认识不同而不同
    三、管理职能并不能描述管理过程
    管理原理是管理学的重要组成都分。然而,直到现在,管理学原理仍然没有统一,仍然没有一家学派提出令其他学派信服的管理原理。这也是必然的,因为在对管理的本质尚无清楚的认识的情况下,显然无法对管理的本质内容进行科学分析总结,进而统一管理学原理。
对于管理的原理,本书认为管理原理必须反映管理的根本问题,即“管理是什么”和“如何进行管理”这两个根本问题。在此基础上,管理学存在以下三个基本原理:变易原理、不易原理和简易原理。这三条原理回答了“管理是什么”和“如何进行管理”这两个问题,揭示了管理的本质。
管理理论中有关管理的方法有很多,但影响最大的是目标管理。虽然目标管理表面上简单易行,在现实管理中也起了一定的作用,但实际上存在不容易把握的缺点,实践效果并不佳。
    任务管理法、人本管理法、目标管理法和系统管理法在不同程度上对管理方法作出了贡献, 但在管理实践中,这些管理方法都或多或少的存在一些问题,且这些问题难以通过实践得到彻底的解决,只能得到一定程度的改善。究其原因,在于这些管理方法的提出是某管理学派在一定的管理环境中针对于某一特定的组织进行研究后得出的行之有效的管理方法,而不是根据管理本质得出的根本的管理办法。
本书认为效率管理法是管理的根本方法。
    效率管理是一门研究改进组织效率的方法,它分析组织及组织的流程,对组织的效率进行规定、评估和分析,提高组织的效率,从而有效地实现组织的目的。效率管理作为一种管理方法,它强调要以一切可行的效率标准来统一人们的思想,指导人们的行动,把效率作为管理活动的宗旨,放在工作的中心和突出位置,这种思想是效率管理的精髓所在。组织效率是研究管理组织的核心问题。只有不断提高组织效率,才能提高各种组织的管理水平,推进组织的不断发展。
    在最后一章,详细阐述了大型企业对效率管理的应用。
    在详细分析管理要素的基础上,就能明白其他管理学派的缺陷,从而全面解决管理的职能、原理、方法、本质、定义等管理学的根本性问题,从而达到统一管理理论的目的。
    在本书中效率是核心,无论是管理的本质、原理,还是管理的方法、定义,这些都是围绕着效率来展开,本书以效率为中心,形成一个完整的体系。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后一篇:感谢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