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载]但得妖娆能举动
(2012-10-07 10:28:09)
标签:
转载 |
分类: 好文好诗 |
唐代诗人李贺曾作《李凭箜篌引》一诗:
吴丝蜀桐张高秋,空山凝云颓不流。
江娥啼竹素女愁,李凭中国弹箜篌。
昆山玉碎凤凰叫,芙蓉泣露香兰笑。
十二门前融冷光,二十三丝动紫皇。
女娲炼石补天处,石破天惊逗秋雨。
梦入神山教神妪,老鱼跳波瘦蛟舞。
吴质不眠倚桂树,露脚斜飞湿寒兔。
生动地描写了唐宫伶人李凭的箜篌声可使空山凝云、鸾凤和鸣、芙蓉含笑、瘦蛟起舞,感动了湘妃,吸引了上古女神女娲娘娘,就连月里的吴刚和玉兔都彻夜不眠,倚在桂树下聆听,一任寒露浸染,湿了广寒宫、湿了月色。
读罢此诗,仿若李凭的箜篌声已化为蜒行的香气,从诗中飞出,从光阴中穿越,飞向你我,飞向女娲,飞向了久远。
当日洪荒年代,劫难重重,水神共工与火神祝融惹事生非,争执斗恶。二神从天宫战到人间,辗转厮杀到不周山下。不周山奇崛突兀,顶天立地,是一根擎天的巨柱。彼时,共工落败,在绝望和恼怒中爆发出一声声狂嚎。他一边嚎叫一边猛烈地用头去撞不周山。只听“轰隆隆——”一片巨响,不周山竟然被他从中撞断,瞬间,西北的天穹倾斜、东南的大地塌陷,天空裂出缝隙,倾天覆地的洪水从四面八方汹涌扑来,无数的人失去生命。女娲与亲哥哥伏羲却因缘巧合,躲藏在一只巨大的葫芦内,保全了性命。
当无情的洪水退去时,苍茫的大地上一片荒凉。目睹了天地劫难的女娲,一袭仙衣飘飘,不远万里,到东海取来红、黄、蓝、白、黑五色土,用火熔炼了七七四十九天,在农历正月二十这天,炼成了五色石,然后,骑着一匹苍黛色的骏马“骊”飞上了天空,直冲云霄,一点点,将裂缝的天空修补好。之后,女娲的坐骑“骊”便化作了连绵起伏的秀丽山脉,因此,骊山诞生。骊山是我国名山,山势逶迤,峰峦起伏,远远望去,好似一匹凝神远眺,跃跃欲奔的苍色骏马。山中树木葱茏,美景如绣,因此,又被称为“绣岭”。
洪水过后,人类几尽灭亡,女娲便与哥哥伏羲虔诚地跪在葱葱郁郁的骊山之巅,双掌合十,祈求神示:“如果天神允许我兄妹结为夫妻,请将天上的云合为一团,请将推下骊山的磨石滚合在一处。”
瞬间,天空云烟合起!地面磨石滚合!天空霞光闪烁!大地生机焕发!
善良的伏羲与勇敢的女娲成就了人世间最朴实、最纯净的爱情。她们的爱,不能逃避,无法推卸,却又甘心彻底,深明大义,就如世间最绚美的花朵,以超越俗世的从容与恬静,淡然地在骊山脚下绽放着……。
女娲不仅纯洁善良,而且天姿绰约、风华绝代,她的美丽曾令商纣王在祭拜其泥身塑像之际,写下:
“凤鸾宝帐景非常,尽是泥金巧样妆。
曲曲远山飞翠色,翩翩舞袖映霞裳。
梨花带雨争妖艳,芍药笼烟骋媚妆。
但得妖娆能举动,取回长乐侍君王。”
一诗,由此引发了女娲的怒气,授命于修炼千年的九尾狐狸精化为美女苏妲己,迷惑纣王,从而灭亡了商朝。
自古以来,迷恋女娲美貌的帝王并非商纣王一人。秦始皇统一六国后,曾游历骊山,得遇女娲娘娘真身,心生邪念,一如商纣王,几欲调戏,后被女娲施法惩罚方罢。自此,女娲便舍弃了美艳的秀面,改以老妪形象出现在人前,老母之称始自传开。女娲娘娘也被尊称骊山老母,被后人世代供奉在骊山之巅的老母祠内。
此外,见过女娲的还有一位好修神仙之道、名为李筌的唐朝人。他在骊山修仙之际,曾亲耳听到女娲为他详解《阴符经》。《阴符经》乃李筌在嵩山接受黄帝所赠,李筌一直不晓其义。女娲为他讲经之后,从袖中拿出一只瓢,让他去谷中汲水。当李筌用瓢盛水时,瓢忽然变得百斤重,瞬间沉没泉水之中。李筌急忙回去寻找女娲,女娲已不见,空留麦饭数升。李筌虔诚地敬拜之后,吃了麦饭,从此绝食于深山,隐逸在白云深处,不知所终。这件事,就记载在西绣岭第二峰上老母祠主殿内的“骊山老母授经碑”上。
李贺字长吉,唐代福昌人(今河南宜阳县西)。7岁已能作诗,有“神童”之称。当时,大文豪韩愈和皇甫专程从洛阳到昌谷去拜访他。当他们看到清清瘦瘦,浓眉大眼,发辫歪向一边,肩上还搭着一件长褂的李贺,不禁怀疑起来。而李贺在二位前辈面前却丝毫不怯色,从从容容地拿过文房四宝,略一思索,便龙飞凤舞地写了一首气象万千、结构谨严、想象丰富的《高轩过》:
华裾织翠青如葱,金环压辔摇玲珑。
马蹄隐耳声隆隆,入门下马气如虹。
云是东京才子,文章巨公。
二十八宿罗心胸,元精耿耿贯当中。
殿前作赋声摩空,笔补造化天无功。
庞眉书客感秋蓬,谁知死草生华风。
我今垂翅附冥鸿,他日不羞蛇作龙。
韩愈、皇甫阅后,拍案大惊,连连夸赞:“好诗!好诗!真李家千里马也!”从此李贺的诗名便不径而走,传遍京华。54b中国儿童资源网54b中国儿童资源网
李贺的诗歌想象丰富,新奇瑰丽,在唐代别开生面的诗坛上有“鬼才”、“鬼仙”之称。54b中国儿童资源网李商隐曾描述他:细瘦,通眉,长爪,能疾书苦吟。他常常带着一个叫巴童的小奴,背着一只古破的锦囊,骑着一匹瘦弱的驴,四处浏览,每遇感思,便投书囊中。
李贺将清越的箜篌声比做女娲修补天空的石破天惊之声,可见对骊山之美与女娲娘娘,他别有一份独特的欣赏。而这份天籁之音,已与老母祠前那鳞鳞的碧瓦、赫赫的朱门、空气中飘浮着的青灰色尘埃融为一体,它们共同古朴、秀逸、沧桑、优雅,在日出日落间历经了百千年,依然在光阴中璀璨,飘起岁月的嫣红。
至今,在陕西临潼骊山,仍有许多纪念女娲的节日。每年正月二十这天,老百姓在家中烙干馍,馍烙好后,先往房上扔一块,是谓“补天”,再往地上撂一块,是谓“补地”;而到了农历六月十五日,女娲的生日时,百姓就会从四方八方聚集到骊山的老母庙,祈子求福,献花赠匾,祭祀膜拜,烧香还愿。会期持续五天,是时山中香客盈门,轻烟缭绕,山下游客云集,戏曲声声。对此,临潼县民政厅的秘书李象澄曾作诗《老母殿》:
古传老母是女娲,补天奇功谁不夸。立庙骊山峰顶上,令人瞻拜作报答。
逢会人山与人海,平时香客嫌路狭。遗爱为何垂长久,只因爱恨人心扎。
一千年又一千年的光阴在骊山秀美的指尖悠然逝去,一万年又一万年的变迁在老母祠前轻悠的风中悄然远去,骊山的日出升起过几千几万次,可骊山的天空却依旧辽阔、清风却依然缥缈,女娲的微笑却依然在骊山之巅若隐若现;骊山也依然向世人展现着它上古时期的迤逦温柔,无论是兵马俑博物馆还是华清池温汤,那些久远年代的绮丽梦境与曾经停留在梦中的空山幽林、清雅云雾、苍松偃盖、古桧蟠龙,都依然清晰地美在眼前,那一声石破天惊,也依然从李贺的诗中飞出,宛若响在耳边。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