做教研的有心、用心、开心人
(2008-10-17 16:12:27)
标签:
教育 |
分类: 感悟教育 |
2005年5月26日参加县教育局学科带头人的教研会上的发言。
今天我想谈的是“做教研的有心、用心、开心人”。做教研,首先思想意识上要“有心”,其次在实际工作中要“用心”,最后才可能体验到教研的“开心”。
一、有心
做教研的有心人,是因为教研值得我们去做。
在阅读中,我认识了全国各地很多优秀的教师。从这些优秀教师的成长过程中可以看出,他们首先就是教研的有心人。他们有一种很强的教研意识。他们每天都在“阅读”自己,“阅读”学生;每天都在反思和研究。他们始终在捕捉教育实际生活中存在问题,评价和分析教育实践中发生的每一件事。对他们而言,发生在教育过程中的点点小事都是教育教学中不可多得的资源,都值得去研究。
我们很多老师对教育总有不少的抱怨和牢骚,常挂在嘴边的是教育带来的苦和痛。其中原因很重要的一点是我们很多教师停留在教育教学的表面,停留在肤浅的教育操作意识上。而只有能潜心于教育,能认真去琢磨如何地教怎么教的人,他才可能在教育教学中有收获有成就,才能最终体会到教育带来的快乐和开心。正象一个从来没有认真去琢磨怎么学习的学生,他的成绩自然是很差,在他看来学习也是这个世界上最苦最乏味的事了。也正如我们很多成年人总是感叹婚后和婚前谈恋爱时的感觉截然不同。在谈恋爱时,如何讨得恋人的欢心是自己最上心的事。所以总在研究该话怎么样说、事该怎么做才能让恋人喜欢。正因为有了这种不断的琢磨和研究,才有了恋爱中快乐和开心。如果一个人结婚后,依旧保持这种研究心,继续研究下去,那么婚后的生活也一样会充满快乐和激情。所以说,要让自己在教育教学中快乐起来,那就要认真去研究研究教育教学。单就让我们自己开心一点,教研值得我们有心去做。
二、用心
有心做教研,那么在实际的教育教学工作中还要用心去做。我们教师该如何用心做呢?
现在的教研有两个突出的误区。一是“课题至上”,认为搞教研,就是要先申报个课题,课题立项了,才是教研。其实现在的情况是,课题立项的有,而且多,但实际研究的少,其结果自然导致结题的少。二是“专家理论”,认为教研就是那种专家们理论家搞的那些高深莫测的研究。
就教育教学研究层次来看,一般分为三个层次:一是所谓“元研究”,即纯理论研究。二是所谓中观层次的研究,既面向理论,又面向实践的研究。这两种是一些专家和理论研究者进行的研究。三是所谓纯实践的研究,这是一种经验性研究,是在教师个人经验的基础上对自己身边的实践进行的讨论、分析、概括、比较等研究。最适合我们一线教师进行的研究。作为教育实践工作者主要就是学会关注自己的教育实践,善于从实践中发现问题,这是教师从事教育科研的基本立足点。研究“自己”,研究自己的教育行为,反思自己的教育实践,这是中、小学教师进行教育研究的根本特点。有教研意识的教师始终在捕捉教育实际生活中存在的问题,评价和分析教育实践中发生的每件事情,把问题从实践中提取出来,使实践中发生的现象上升为研究意义、有思考价值、值得研究的理论问题。
从我个人对教师职业的理解和对教师职业生活方式的认识来看,象“课题研究” 这种过于量化、繁复多样的研究方法是教师所排斥的。因为我们教师毕竟有繁重的教学任务在身,所以我们的教研就应该和教育教学活动本身结合在一起,就是研究我们身边的教育教学的点点滴滴。举两个例子。第一个例子是“课堂导入”。我们教师每天要上课。每天上课的内容不同,每天面对的学生的上课情绪有不同。所以我们每一节课的“课堂导入”就是个很值得不断研究的方向。惯用的课堂导入的模式是:先复习一下上节课的内容,提几个问题,然后就进入新课内容的学习。在这种课堂开始阶段,学生往往很难一下被吸引到教学内容上来。而一些别出心裁的导入,却能迅速激起学生的上课热情,从而很容易地进入到学习的最佳状态。例如,在导入《生殖的类型》这节课,我一开始用“斩草除根”这个简单的成语切入。而在有些班级上课时发现学生情绪不高,我则用白居易《赋得古原草送别》“离离原上草,一岁一枯荣。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切入。先让学生齐声背前四句,让学生的情绪得到一定的提升,再引入教学内容。在学生的精力比较分散时,我甚至在课堂导入用点自己平常的笑话来引入教学内容。如在高三的《微生物的类群》一节课中,我就曾经用我对“肖力力”这人名的误会笑话进行课堂导入。所以根据教学的具体内容和学生的具体情况,“课堂导入”是总是值得研究的。第二个例子是“作业批改”。这也是我们教师几乎天天要做的功课。我们通常的做法是,批改学生作业习惯于用“√”“×”来评判正误。此法尽管能最简单最直接的评价学生作业答案的正确或错误,但其评价指导意义受到很大的限制,而且单一地用“√”和“×”来评价作业显得过于冷漠,无法让师生之间通过作业这一载体进行思想、情感的交流。其直接结果必然会影响到学生的学习情绪和教学效率。所以如何利用好这一教学常规,让它发挥出较大教育教学效率,当然也是值得我们去研究和探讨。而对此我到目前的研究心得是:一、用“?”代替“×”,可以让学生接受起来更舒畅,而且更有利于学生对其错误反思和纠正。二、生物作业批改中用上语文作文的批改常用的“评语”一招,效果突出。比如用评语激励学生,“太妙了!”、“棒极了!”、“谢谢你!批改你这样的作业是种享受!”,甚至用一些简单的英文单词“ok!” “best!” 等;再如用评语提醒学生,“马虎不得哦!”“细心!”“如果是高考,因为这样丢分太可惜了!”等;甚至用一些比较幽默的评语,既指出学生的错误,又给学生以提醒和激励,如有个较为粗心的学生把“减数分裂”写成“减速分裂”,我用红笔圈起“速”字,给上评语“分裂是减数,学习要加速哦!”。
除了上面所举到的两个例子外,在我们的实践中还有很多值得去研究的问题。由于我们教师长期的习惯于教育的“体力性”,而缺乏教育的“脑力性”。慢慢地,我们就失去了一种教育教学的敏感性,对我们身边发生的一切过于迟钝,甚至毫无感觉。
说到这里,那么我们教师研究自己身边的这些点滴小事,这种研究有没有一些便于操作的、得心应手的研究呈现形式呢?答案是肯定的。下面我就结合自己的学习和实践介绍四种此类研究的呈现方式。
一是最为简单的方式——写教育教学日志。教育教学日志就象我们在小说里看过的航海日志一样,用它我们可以梳理一天中自己的教育教学行为。也许有人会问,这样的梳理是研究吗?当然是,因为梳理的过程中,实际上就是我们反思教育教学行为的时候。哪些东西该记,哪些东西不该记,实际也是在进行自主选择。哪些东西进入到你记录的视野范围之内,也就意味着这样的一些事件对你的教学产生了一定的影响。教育教学日志,就是记录我们自己、反映我们自己教育教学的历程。我们教师的生命历程当中的大多光阴是在课堂上度过的,我们的生命价值的体现也主要在课堂,而教育教学日志可以成为记录、记载我们教师生命成长轨迹的方式。在坚持的记录中,我们会发现自己的思想和行为在无形中取得了长足的进步。
二是写教育教学反思。日志是流水帐式的,事无巨细地记录,而反思就更多了一份我们对问题的深究和感悟。以我们的教学工作为例,在每节课堂教学后,我们可以反思一下本节课的教学设计和实际的教学进程到底有什么差距,为什么会有这样差距,问题出在哪里,如何处理这样的问题等等。而在教育工作中,时刻注意反思我们对学生的教育言行是否恰当和正确,我们该如何有效地对学生进行教育等等。
反思该如何思呢?可以用一种很古老的系统思维方法,即“五W法”。这个方法很简单:就是当问题出现时,通过连续问五次“为什么”(why),这样就把对问题发生原因的简单诊断,转换成对问题的分析性理解,这也就会加深对问题性质的理解。而其实有些问题的反思中不需要五个为什么,也就取得了突破。
举个例子来说吧。我第一次担任文科班的生物课时,就发现文科学生不爱听的,甚至根本不听。开始上了两节课后,我感觉很不舒服。每上完一节课,我总感觉象是得了一回重感冒,难过得死。为什么会这样?是因为文科班的学生不用生物高考。但继而我就感觉不对。为什么微机课也不要高考,学生却爱上呢?是因为微机课好玩。但为什么上微机理论课学生同样是没有兴趣呢?其实今天的学生往往面临有三个世界。一个是书本世界,那是充满语言符号的世界;另一个生活世界,给他们以真实感受的世界;第三个就是网络世界,一个对孩子来说梦幻般的虚拟世界。由于我们今天的教育方面的一些问题,导致很多学生对书本世界感到厌倦,对生活世界感到无奈,而对虚拟的网络世界感到无比的向往和兴奋。这也是当今很多孩子迷恋网络,沉醉于网络的主要原因。这也是学生之所以喜欢上微机的上机课,而讨厌上微机的理论课的原因。既然如此,那么我们的课堂为什么不能从呆本的书本世界中走出来,融合到另外两个世界中,将孩子的三个世界沟通,从而让孩子感受到三个世界的乐趣呢?在今天的应试压力之下,我不敢对理科班的生物课大动干戈。但我完全可以在文科班的生物课上小试身手呀。经过反思,我提出文科班的生物课宗旨是“学生物,品快乐人生”。在课上我有意识地淡化书本知识的整体性和逻辑性,而更为注重知识的可接受性。以生物知识为基点,结合生活和网络中的一些东西,向学生多交流一些有关怎么看待和对待人生上的一些问题的教育。果然学生的上课情绪好多了,兴趣也明显来了。我将这点反思后的做法写成了一篇小文《文科班的精彩生物课》发表在网络上的一个生物论坛上,得到很多老师的认同和表扬。很多全国各地的老师回贴说从中很受启发。其实这个例子真正给我们的反思空间还很多。但迫于现实中的教育,有些的确是我们很无奈。
三是教育教学叙事。即叙述我们在教育教学过程中所经历的一些事情,把握这些事情背后的意义,采用适当的方法对之进行分析和研究。其实我们的教育教学活动就是一系列事情的流动,今天处理这个,明天处理那个,对这些事情的进行记述、分析、整理,从中就是提升我们的教育教学智慧的过程。
举个例子吧。一个是关于教育的例子。我曾经在任教的班级里发现一个很奇特的同学。本来高中的学生应该是很讲究自己的穿着打扮的,很注意自己在同学们心中的形象的。但是这个同学穿得很邋遢,而且在课余很喜欢以一些显得很愚蠢很傻的言行逗得其他同学笑。班上的同学也喜欢用他开一些带有明显羞辱性的玩笑。可是这位同学好象根本意识不到同学对他的嘲笑,好象很乐意别人嘲笑他一样。用万安话套用班上个别同学以及班主任的看法说:他是个“猛子”。一次很偶然的机会,我晚上守夜的时候和他在一起。在聊天中,我了解到原来很小的时候他妈妈就离家出走了。从此他爸爸对他也老是发火、殴打,要不就是对他不理不问。而等他读初中时,爸爸也去广东打工了,很少回家。通过这一夜的聊天,我才知道这孩子在班上的种种表现其实只是一种变了型的心理渴望。他渴望着别人对他的一种关注,别人关注他,哪怕是嘲笑,他也觉察不到。他喜欢上了这种以他为中心而出现的笑话场面。这个事例中意味着什么?针对这样的现象,我们做老师的该去做些什么工作?如何去看这事情背后我们教育工作的一些问题?从中是否有一些值得我们引导的东西?等等。通过对这件事的记述,我发现我对学生的认识似乎深了不少。
四是教育教学案例。我知道MBA是用案例进行教学的,医生是通过对一个个病例的研究才成为妙手回春的医师的。我们教师在教育教学过程中,把一个个问题的产生、分析、解决、反思作一个完整的记录,这就成了教育教学案例。写教育教学案例,在研究我们的教育教学,实际上也就是在汇总着我们的教育教训经验。
三、开心
当我们有心、用心去做了教育教学研究时,其实我们就是在品味着自己的成功与失败,享受着工作的乐趣。一旦在不知不觉的这成为了我们的工作习惯,这也就成为了教师开启享受工作,体味幸福生活的钥匙。在教育教学研究中,教师就渐渐地成为一个性情通达、才智清明、快乐开心的人。
今天在这里我想和大家分享几点我在教研中的开心与快乐。
第一是,以前连我自己也一直怀疑我的这种“教研观”是不是真正的教研,是不是有点小打小闹,有些太小儿科了。前不久,我从朱永新和袁振国主编的一本书《中国教师专业素质的修炼》中得到了肯定和自信。原来西方的教育理论中,就有一种“教师行动研究”的研究理论,这是一个叫斯腾毫斯英国学者提出的。该理论的思想就是要求教师个人从自己的教育教学实际中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要求教师成为自己的点滴小事的研究者。
第二是,在研究的过程中有所心得总想与人分享。除了与我生活身边的老师和朋友分享外,我还利用网络优势,与全国各地的教师尤其是生物教师分享和交流。其中一个很不错的分享和交流的网络平台是K12生物论坛,另外一个是我的个人博客。通过这些交流,让我更体会到了一种开心和快乐。
第三是,多读一些书。我们不能只做低头走路的人,还要抬头看路。通过读书来扩大我们的视野。在一定意义上说,读书就意味着教育,读书就意味着研究教育教学。
总之,用我的体会来说,做为一名教师,教研是很值得我们有心、用心、开心地去做!
谢谢大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