先弄懂“北大精神”再落实校长推荐制!

标签:
教育校长北大偏才南开中学 |
分类: 红木烛光、自然呈祥 |
校长们推荐仍是沿用“祖宗之法”———以考试分数定名单。南开中学最后入选的学生,都是全年级考试成绩第一或第二名。无独有偶,巴蜀中学确定的三名推荐生,最近几次考试分数排名都在全校第一或第二,凭考试分数无可争议地入选。我将之视为校长推荐制在应试教育下的掐尖闹剧。
北大举荐政策本意是为一些受高考局限而无法将综合能力充分展现出来的优秀学子提供到达北大的新通道。而以考试分数定名单显然与其本初目的南辕北辙相去甚远。
在应试教育的大背景下,校长推荐制有着难以逾越的天然屏障。我认同和理解南开中学校长宋璞来自推荐学生实践过程的感慨:“非不能也,是不敢也!”在我眼中,当下校长推荐制至少存在种种压力:如外界对学校及校长的猜疑,迫使校长们感到难以按照或曰不敢不愿按个人意志自主推荐;另外,“优秀人才”标准难以量化,难免产生主观因素和评估分歧。比如某一方面有特长的学生,其考试分数未必能达到北大录取标准。这样的学生北大敢录吗?就算录取了,其他学生和家长能心服口服心悦诚服吗?
上世纪二三十年代,清华大学也曾自主招生。吴晗的数学是零分,但因为文史英文均为满分被清华录取;无独有偶,钱钟书的数学只考了15分,但英文考了满分同样被清华录取。类似佳话范例国外也有。
目下不少省市校长推荐人选相继出炉,几乎均为全校成绩最优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