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月初二龙抬头


标签:
龙抬头二月中国古代天文学龙王玉帝杂谈 |
分类: 红木烛光、自然呈祥 |
龙头节起源于三皇之首伏羲氏时期。伏羲氏"重农桑,务耕田",每年二月初二这天,"皇娘送饭,御驾亲耕"。后来的黄帝、唐尧、夏禹等纷纷效法先王。到了周武王,这一习俗被发扬光大;每逢二月初二,_都举行盛大的仪式,让文武百官都亲耕一亩三分地。这以后,"二月初二"便定名为"农头节"。
"龙抬头"一说,最早见于明人刘侗《帝京景物略》:"二月二,龙抬头,蒸元旦,祭馀饼,熏床炕......"至于抬头的为何是龙,又为何只与"二月二"有关,说法和故事有很多。
相传,武则天费唐立周称帝,惹得玉帝大怒,遂命令龙王三年不准下雨。龙王不忍生灵涂炭,偷偷降了一场大雨。玉帝得知后,便将龙王逐出天宫,压于大山之下。黎民百姓感激龙王降雨之恩,天天对天祈祷,感动了玉帝,玉帝于二月二将龙王释放,龙王又抬起头来耕云播雨,滋润禾苗,造福天下。
这种"天上人间,融为一体"的民间文化传说故事,是古人民智民慧的记录;反映了古代农业受天气制约的现实以及耕者渴望风调雨顺、五谷丰登的美好愿望,正如民谚所愿:"二月二,龙抬头,大仓满,小仓流。"
"二月二,龙抬头"这句话还与中国古代天文学对星辰运行的认识有关。中国古代天文学观天模式,在周天黄道确定28个星座,称为28宿。古人将这28个星宿按照东南西北分成4宫,每宫7宿,并按照它们的形象将四宫附会为4种动物。其中,东宫7宿被想象成一条南北伸展的巨龙,由30颗恒星组成。
恒星是相对不动的,当地球公转的位置使巨龙星座与太阳处在同一方向时,太阳的光芒就会淹没掉星光,人们就看不到天上的那条巨龙;而过一段时间以后,因地球的位置转移,巨龙星座又重新出现,周而复始,古人按照这个规律,来判断时令。
称为"龙角"东宫7宿的第一宿出现于地平线上的时候,正值春天来临,古人将它的出现作为春天的标识。此时,恰逢中国农历二月雨水节气前后,"二月二,龙抬头"的说法由此产生。唐代著名诗人白居易有诗云:"二月二日新雨晴,草芽菜甲一时生;轻衫细马春年少,十字津头一字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