淄博的语文大家
(2014-09-12 08:36:34)
标签:
情感 |
独树一帜的深度教学
——山东省淄博市高中语文教学研究方阵巡礼
撰稿:王玉强
点评:巢宗祺
【方阵扫描】
王玉强:倡导阅读课——国学诵读——课本诗写作
从事语文教学已经30年,任教研员也已22年。在全市倡导开设“阅读课”。要求学校每两周增加一节读书课。专门下发《全市高中语文读书计划》,列出30种类的推荐阅读书目,目的是全面推动全市的读书活动。
倡导国学经典诵读。申请了“山东省‘十一五’高中国学诵读”课题,出版了《高中国学诵读》教材,每周一组,一组七句,学生利用早读与课前自由诵读。高一是20组《论语》诵读;高二是其他国学300句段诵读。这项活动得到了教育家朱永新的赞赏,并欣然为教材作序。倡导师生写课本诗。开始是自己写课本诗,在《语文学习》杂志发表了八组。
又倡导全市师生一起写课本诗。华师大“大夏书系”
(王玉强,全国优秀语文教师,山东省特级教师,山东省优秀教研员,山东省青语会副会长,淄博市政府督学,淄博市人大代表,淄博市学科带头人,淄博市教研室主任助理。)
聂廷生:领着学生在文章里走个来回
工作在语文教学一线,已30年整。语文教学的基本目标是能读、会写。“能读”,即胸中有经典;“会写”,即下笔能文章。阅读教学,就是引导学生从语言形式到思想内容,再从思想内容到语言形式的反复揣摩,用张志公先生的话说就是“领着学生在文章里走个来回”。必须把思想情感如何通过语言的运用来表达、语言如何完美表达思想情感始终作为语文教学的最重要的任务。加强语言教学,引导学生学习感悟语言艺术的美妙与多姿,提高语言运用能力、审美能力、探究能力,既是落实语文学科工具性的必然要求,也是实现语文人文价值的必由之路。对于“教什么”,则应重在三点,一是学生知而难言,感觉到却又说不出来的;二是知而不对,以为是一望而知,其实一无所知的;三是知而不准,理解上有缺漏、有错误的。三者的整合则是语文教学的着力点。
阅读是语文教学的第一要务。单靠课本永远学不好语文,所有的语文高手都是课外阅读的爱好者、实践者。语文教学要注意培养学生“带着语文的眼光读书”。“三W读书法”是多年来培养学生提高自读能力常用的一种方法,每读过一句、一段、一节、一篇,都向自己提出“写了什么”、“怎样写的”、“为什么这样写”三个问题,促使自己从语句含义、思想内容、中心主题,到遣词造句、布局谋篇、表现手法等方面,去深入全面地理解把握文章。发表论文30余篇,参编论著8部。
(聂廷生,全国模范教师,山东省特级教师,淄博市高层次人才,淄博市特级教师,淄博名师,淄博市中语会副会长,淄博六中副校长。)
王淑英:着意培养学生的想象能力
从教近三十年了。语文教学要着意培养学生的想象能力,语文课上可以随时渗透想象能力。一是描述场景的想象。如我教《锦瑟》一课,让学生用优美的语言描述这句诗“沧海月明珠有泪”,学生描写的很精彩。如让学生描述《登高》第一联中的六个景物的画面,一幅秋景图就会迅速跃入学生的脑海之中了。二是假设情境的想象。这要借助文本语句加以设计,进行合理加工描述想象。教学《我不是个好儿子》,我设计了这样一个情境:假如你是贾平凹,你给母亲打电话,说自己没有尽到儿子的责任,母亲将会如何回答呢?这个想象就把母子之间的微妙心灵沟通起来了。三是角色转换的想象。教学《归去来兮辞》,我设计了一个“人与菊花”角色转换的想象环节。学“三径就荒,松菊犹存”时,我问:“先生任官经年,三任三隐,这次归隐,看到三径就荒,唯有心爱的菊花犹存,先生想对菊花说些什么?”一位学生答:“菊花呀,我的心爱。赴任前,我把你手栽,而今,你已繁花蓬放,我喜欢你的高洁,你的雅致,你的傲霜与凌寒。”我又换了一个角度问:“假如你是先生手栽的菊花,今天你看到先生风尘而来,你想对先生说些什么?”一位学生又站起来,很抒情地说:“先生的高洁我们心知,先生的境界我们佩服,我们的花瓣为你开放,我们的芬芳为你歆享。我们的心与先生息息相通。”人是花,花是人,物我合一了。曾在《语文学习》《山东教育》等刊物发表论文十几篇,专著1部,主编参编著作5部。
(王淑英,山东省教学能手,山东省优秀教师,淄博市特级教师,淄博市学科带头人,淄博市高中语文优质课一等奖,淄博市中语会副会长,淄博十七中工会主席。)
孙兆刚:师生共读一本书
当语文教师已经30年了。我想重点谈谈我们的读书课。我们一直注重阅读活动的推进,把阅读当成一项重要任务来抓。我们语文组已成功举办六年“春天送你一首诗”大型诗歌朗诵会。参与了六届“全国中学生冰心文学大奖赛”。近来我们在高一大力开展“师生共读一本书” 活动,开展阅读课。一是阅读时间上有保证,学校单独设立一节课;二是空间上有场所,集中到大阅览室;三是阅读文本上有支持,学校投资数万元,专门购买了适合高中学生阅读的新书。《把栏杆拍遍》《文化苦旅》《瓦尔登湖》《怅望千秋》《名人传》等近三十种经典书籍,每种二十本,摆到专门为学生开辟的两个大型阅览室里,每周按时组织各班学生参与阅览。何为“师生共读一本书”?就是师生一起阅读一本书之后,教师要指导学生如何摘选,如何抄写,如何转化;同时还在一起谈读书心得,讨论问题,还可以进行辩论;之后师生共同写出一本书的读后感等等。让读书成为一种常态活动,多种阅读形式结合。在每周定时定点阅读的同时,我们还注重动态化阅读,每周给学生编辑整理“经典阅读”“时文选粹”各一期。“经典阅读”侧重名家名人名篇的编辑整理。“时文选粹”摘选时代精美文章,满足学生阅读时尚的需求。
(孙兆刚,山东省教学能手,淄博市学科带头人,淄博市教学能手,淄博市高中语文兼职教研员,博山区兼职教研员,淄博一中语文科主任。)
在以教研员王玉强为首的特级教师团队引领下,他们深入探求“深度教学”,该市一批青年教师正茁壮成长、脱颖而出,展示了自己的独特风采,如淄博市教研室陈鲁峰、桓台一中耿文超、桓台二中毕俊华、高青一中孙延青、淄博实验中学任锋……
【弱水瓢饮】
构建深度教学的思维方式
何为深度教学?就是进一步探求优质高效课堂的规律方法,构建优质课堂教学的思维方式。我们平时的课堂往往存在着这样的现状:课堂上往往停留一篇课文的教授上,而很少涉及“一类”的特质,更没有上升到探求“一类”问题的规律与方法。如果你仅仅停留在一个问题上,一个答案上,你也就是解决了一个问题,梳理了一个答案;如果你从一个问题或几个问题入手,来总结这一类问题的特质,进而总结出这一类问题的规律与方法,你就接近事物的本源了。由一个问题,进而总结出一类问题的一般规律与方法,这就是规律方法教学,也就是深度教学。我想用简明的形式来呈现一下:一个问题(个性、特殊)→一类问题(共性、一般)→规律方法(普式思维或普式价值)。
我举一个简单的例子。学习了《我不是个好儿子》,请你说说为何以“我不是个好儿子”为题?这是一个很平常的问题。我们一般的教学思路就是找几个学生先发言,教师总结答案,然后教师公布答案就完成任务了。那么我要问:如果下一课是《祝福》《再别康桥》《荷花淀》《故都的秋》《我有一个梦想》,再出“为何以‘……’为题”的题目,学生能准确无误地回答吗?我说肯定不能。为什么?因为你没有给学生总结解决这一类问题的方法,没有总结其规律性的东西啊。那么,这一类“为何以‘……’为题”的题目方法规律如何总结呢?
我们可以先来分析“为何以‘我不是个好儿子’为题”这个答案:作者用否定词,重点强调自己没有做好儿子的责任(本义);文本写了母亲对儿子的无私的爱,反衬自己以为给母亲很多钱就是孝子;没有给母亲什么,反而给母亲带来了不少烦恼(内容);表达了作者对母亲的感激与深深的愧疚之情(主旨、感情)。那么,我们就总结出“一类问题”的规律与方法了。那就是:题目含义=本义 + 内容 + 中心(或感情)。
实际上这种“题目含义题”是考查文本内容与中心的。按照这种规律与方法,就可以概括出相类问题的答案了。这类题目高考语文试题中常常出现的,你只要运用“本义+内容+中心”这三点就可以轻松作答了。如2011年山东语文高考考了一道“题目含义题”:为何以“审丑”为题?答案是:标题一语双关或反讽,“审丑”是一种绘画“原则”(题目本义);老人成为学生的“审丑”对象,老人外貌丑陋,做人体模特被人们视为“丑”事, 但这“丑”下面深藏着为孙子全力付出的淳朴心灵(内容,老人如何);小臭儿不孝 ,嫌弃爷爷,是真正的“丑”(内容:小臭如何);赞颂老人的淳朴与讽刺小臭的丑(中心、情感)。
这只是一个简单的例子。我要说的是,从一个问题出发探索一类问题,从一类问题中再提升理性的规律与特质,这里就埋藏着较深邃的理性思维价值了。这便是我们正在研究的“深度教学的普式思维方式”。为了使“深度教学”有效开展,华师大“大夏书系”出版了我的专著《深度教学——构建优质高效课堂的方法》,这需要我们共同努力。
【散点透视】
太湖石与深度教学
陈鲁峰
深度教学,是一种教学理念,是一种价值追求。深度教学就是全方位吻合语文教育教学自身规律、特征和培养目标的很生态的教学范式,追求科学有效的语文素养积累,追求教师学生与文本的深层互动对话,追求语文课堂的丰实丰满生成。
谈到深度教学,我想到了太湖石。父亲退休在家,常以玩石为乐。有一次,搞到一块窟窿石,非要给我讲讲这种太湖石的特点。父亲说,好的太湖石须具备四个特点,即瘦、皱、漏、透;形体瘦,则显其刚硬峭拔;纹理皱,则显其变幻奇异;漏,显其灵秀飘逸;透,显其玲珑剔透。其实,太湖石审美是这样,深度教学课堂操作也是如此。
“皱”,即深度教学的课堂不能直来直去,要“池水兴波”,要善于构建跌宕起伏的课堂情境,让学生要有一种精神层面的探险的感受。下水课讲《赤壁赋》,引导学生把握了文本“饮酒乐甚——苏子愀然——客喜而笑”情感跌宕起伏之间的意蕴,得出了苏轼“与清风舞,共明月醉”的达观洒脱的结论。问学生还有什么问题时,有学生问了这样一个问题:“联系苏轼在文中所唱的‘渺渺兮予怀,望美人兮天一方’,这种‘达观洒脱’是不是真正的达观洒脱,我表示怀疑。”我大喜,趁势引领学生深度挖掘苏轼这种超然物外、逍遥自在之中隐含的无奈、悲愤与纠结的情感。
“漏”,即深度教学要敢于把文本还给学生,把课堂还给学生。《最后的常春藤叶》的高潮应该是老贝尔曼在风雨之夜在高墙之上画那片常春藤叶,但作者并没有正面去刻画这个细节,而是大胆地删略去了,留给读者自己去补白,自己去假想,自己去虚构;正是这种“漏”,才使得每个学生眼前始终挥之不去的是风雨之夜艰难爬上梯子用尽平生心力绘制最后的常春藤叶的身影,那是人世间最为美丽的创作姿态。语文课堂上,教师适当的“遗漏”,相反会激起学生努力“填补”的动力。
(陈鲁峰,淄博市学科带头人,淄博市教学能手,淄博市教研室语委办主任、教研员。在《中国教育报》《语文教学通讯》等报刊发表文章100余篇。)
优质课堂的深度设计
耿文超
优质课堂如何进行教学的深度设计呢?我想结合自己在全国及省级比赛中三节获奖课例来具体谈谈。课堂教学设计的总体原则是:简约而不简单。要注意四点:一是设计要有整体性。主要从三个方面入手:整体感悟感情基调;理清行文思路;找出核心问题。例如《水龙吟》,我设计了“浅味—品味—深味”三个环节:(一)浅味,认知文本。三个要求:读准字音,读通文义,初步把握感情基调。(二)品味,鉴赏特色。提问:作者是如何(运用了怎样的表达技巧)传情达意的?(三)深味,体悟韵味。小组讨论:对比鉴赏苏轼《念奴娇·赤壁怀古》和辛弃疾《水龙吟·登建康赏心亭》,分析两首词在思想感情上的不同。这三个环节都能帮助学生整体感知作者感情和理解文本内容。二是设计要有层次性。层次性是指环节之间既要环环相扣,又要体现层递性。一般来说,一篇文章的学习大体要经过这三个环节:整体感知,认知文本;具体分析,归纳特色;总结深化,拓展升华。当然,这三个环节的设计要根据不同的文章而选择不同的侧重点,但总体来讲,这样的一个教学顺序,符合学生一般的认识规律,易于学生学习,也便于学生形成较强的逻辑思维。例如,《套中人》我设计了三个环节:(一)识其人:你认为别里科夫是个怎样的人?作者是用什么方法塑造别里科夫这个人物形象的?请结合文本具体分析。(二)寻其根:是谁害死了别里科夫?(三)画其魂:为别里科夫写对联或是写一句话,对逝者进行评论,给后人些许启示。
三是设计要体现思维深度。什么样的问题最具有深度?对深化文章主题最有促进作用的问题最有深度。特别是一节课最后的拓展环节,要在理解文本的基础上,加深对作者思想感情的理解,显得尤为重要。例如,《将进酒》最后的问题设计是这样的:鉴赏李白不同时期的三首诗歌《南陵别儿童入京》《行路难》《将进酒》,通过比较看看他对酒的态度及感情发展变化。《套中人》的最后一个环节是引导学生用精练的语言,给主人公别里科夫的墓碑上写一副对联或一段话,这既没有脱离文本,又训练了学生的写作能力,也起到了深化主题的作用。四是设计要渗透方法指导。如《水龙吟》我设计的一个环节是:作者是如何(运用了怎样的表达技巧)传情达意的?就侧重了方法教学。《将进酒》中提问:你读到了一位怎样的李白?请找出具体诗句进行分析。实际上是给学生一种鉴赏古诗的思路——“诗句+内容分析+感情”,这便是方法规律的提纯。
(耿文超,全国第八届“语文报”杯中青年课堂教学大赛一等奖,全国中语会首届国学课堂教学大赛特等奖,全国生本课堂教学大赛特等奖,淄博市学科带头人,桓台县一中教务副主任。)
如何在作文教学中渗透“深度教学”规律方法的理念呢?我想以我在全国写作教学研讨会中执教的《让例证完美起来—“草根成名”作文讲评》课例,来谈谈这种深度思维的方式。这堂课我着力解决议论文的例证问题,针对学生第一次写的“草根成名”的语段,分析不足,讨论修改,进而总结提炼例证段落的规律,让“例证”完美起来。
这是学生(1)的原语段:“成名不能靠花拳绣腿,而要靠实实在在的打拼。(观点)大家熟悉的王宝强可以说是一位地地道道的草根明星。成名之前,恐怕谁也无法把他跟明星联系起来,但他却用行动证明了自己的实力。我想,《士兵突击》中的许三多,大概就是王宝强的化身吧。”学生小组讨论诊断问题为:文字没有突出王宝强打拼的过程,应该突出一些细节,来具体表现论点中“要靠实实在在的打拼”。然后我让学生自我修改,升格写作。在原文“证明了自己的实力”后做如下修改:“他是一个普通的人,在人群中默默过着无人认识的日子。他做过群众演员,从跑龙套到男一号,王宝强花费了将近10年的时间。在北京闯荡初期,为了填饱肚子,他靠着腿脚功夫进了剧组,干些特技替身、群众演员的零活。但他始终不抛弃不放弃。《士兵突击》里的许三多,大概就是王宝强的化身吧,朴实、坚强而又从不言弃!”
这是学生(2)的原语段:“‘大衣哥’朱之文是山东菏泽地地道道的农民,过着日出而作日入而息的乡村生活,但艰苦劳碌的生活并没有阻碍他对音乐的迷恋与挚爱。他走上央视《星光大道》的的舞台,一炮走红。出名后,经纪公司接二连三地上门来找他签约,都被他婉拒了。他说:‘只要我能唱歌就行了,那些钱之类的东西无所谓。’面对突然而至的盛名,他还说:‘请你们记住,无论怎样,我都不会脱离农民这个形象的。’”
通过小组讨论,最后我和学生一起总结了“如何使例证完美起来”的步骤与方法:一要先阐释观点。用一句话表明段落的中心;二要概括情景与细节;三要扣题分析,紧扣中心对人物行为作出理性思考。简言之就是:一个语段 = 段首句 + 事例细节 + 扣题分析。这样,学生就很快学会了议论文的事例段中如何举例分析了。
(毕俊华,全国中语会写作教学研讨暨名师课例展示活动展示课一等奖、山东省优质课一等奖,淄博市学科带头人,桓台县二中科研室主任。在专业报刊发表教学论文十多篇。)
文本内涵的深度挖掘
孙延青
一位专家曾说:“要把文中的句号当成问号。”这句话确实切中肯綮。我们在教学中往往参考教参多,网上搜罗信息多,而恰恰忽略了自我的存在,忽略了我自己深度挖掘文本的存在。那么,有无深刻理解文本、深度挖掘文本的思维路径呢?
一曰抓住关键字眼挖掘。一篇文章都是有眼睛的,都是有“线”的,也都是有“根”的。最近,我参与了一次省优质课评选的备课,就深刻感受到这一点。我们设计的篇目是《登高》,我们设问:本诗的感情线索是什么?我们最后反复分析得出了结论,就是三个字。这三个字从这样三句诗中得来:风急天高猿啸哀;万里悲秋常作客;艰难苦恨繁霜鬓。从中得出:哀——悲——恨。这样分析就抓住文本的核心线索了,也就抓住文本之“根”、文本之“魂”了,那就是——“恨”。所以说,深度理解挖掘文本,必须抓住有效的关键字眼。
二曰抓住深层意蕴挖掘。在一般教学中,语句的表层意蕴是很好理解的,而深层意蕴却往往被忽视。例如《登高》中的“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我们一般的理解就是极写秋天肃穆萧杀、空旷辽阔的景象,集中地表现了“悲秋”的典型特征。但是如何深度挖掘呢?我们这样设问:这一联为何是千古名句呢?仅仅是写了景物吗?实际上“无边落木萧萧下”意在说明秋叶凋零,一叶从春到秋,忽然而已。这不正说明人生短暂、人生苦短吗?“不尽长江滚滚来”犹如“黄河之水天上来”, 犹如孔子“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说明了什么? 说明了时间流逝之快啊。喻指要珍惜时间,时不我待。“无边落木”“不尽长江”,人类在如此开阔的大自然面前,是如此渺小。知人生苦短,故要倍加珍惜生命,凸显生命的意义;知时间流逝之快,亦要倍加珍惜时间,无愧于时间的馈赠。通过这一联的挖掘,我们就深层次理解了其中蕴藉的理性与哲学的真义。
三曰抓住词语深义挖掘。要学会依文设疑,也要学会以文解文,以诗解诗。宋人罗大经称《登高》颈联 “十四字之间,含有八意”:“万里,地之远也;秋,时之惨也;作客,羁旅也;常作客,久旅也;百年,暮齿也;多病,衰疾也;台,高迥处;独登台,无亲朋也。”我们这样设疑:为何“台,高迥处也”也有“悲”意?这就从文本的深度内涵挖掘设问了。台,高的地方。这一高处恰恰说明他登高瞩远,胸襟宽广、高远,志向远大,不同于一般人。再如“艰难苦恨繁霜鬓”中的“苦恨”是何意?要引导学生从文本中挖掘含义,就是:“落木”,恨人生苦短;“滚滚”,恨时间流逝之快;“万里”,恨到处飘零,家园难回,恨社会动荡,干戈不断;“多病”,恨人生际遇悲惨,疾病缠身。这样就把“恨”的意思从文本中深度挖掘出来了,而不是凭空、随意解读了。
(孙延青,山东省高中语文优质课优胜奖,淄博市教学能手,淄博市优质课一等奖,高青县一中教科室副主任。《担当——一个时代的词语》等多篇论文发表或获奖。)
【专家点评】
深度教学值得关注与期待
深度教学,是一个好的角度。如何让教学有个性,有特色?如何让自己的课堂展现独特的视角?你的教学如何与学生的心灵相连?课堂教学有没有规律可循?课堂教学如何能有更深层次的探求?可不可以从一个文本中提炼出一类作品的表达规律与方法?能否让学生从一个问题或一类问题里领悟出有效的学习路径?能否让教师通过一个案例得到更多有意义的启示?总之,从一线教学出发,通过案例、体验、对比及感怀,来探讨深度教学的规律、路径与方法,是很值得关注与期待的。我要说,从教学看,有设计的过程和未经设计的过程对孩子的教育效果会大为不同。精心设计、层层递进的教学过程与粗放型低层次重复的过程,造就的学生前途将是迥异的。高效的教学设计以及方法规律的提纯,应该是在学生真切的体验过程中自然而然完成的。教学是永无止境的,教学规律与方法的探求也是永无止境的。愿深度教学的探索,会有益于课堂教学改革,有益于不懈追求的年青教师和渴望智慧的莘莘学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