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心探索“奔三焦虑症”

(2011-05-15 11:22:38)
标签:

杂谈

我们对“奔三焦虑症”的界定:

年龄将届30岁,因为自己尚未成家立业,或目前的生活和工作状态不如意,内心感到焦虑、恐慌,乃至心境低落。

 

 

诊聊:

 

主持人:筱竹,本刊编辑

心理咨询师:李俊

 

筱竹:李俊你好。今天我们要诊聊的话题是“奔三焦虑症”。我想请你先帮大家厘清一下“焦虑症”的概念,在临床心理学中,对“焦虑症”是怎么定义的?(有哪些具体的诊断要素?)这跟我们在现实生活中说的“我很焦虑”有什么区别吗?

 

李俊焦虑症又称焦虑性神经官能症,是以广泛性焦虑症(慢性焦虑症)和发作性惊恐状态(急性焦虑症)为主要临床表现,常伴有头晕、胸闷、心悸、呼吸困难、口干、尿频、尿急、出汗、震颤和运动性不安等症,其焦虑并非由实际威胁所引起,或其紧张惊恐程度与现实情况很不相称。 我觉得除非心态很健康的人,不然的话任何人去做诊断,你会发现要么是“焦虑症”要么是“抑郁症”要么是“强迫症”关键不是我们如何去定义自己的问题,这个是医生要做的事情,而是要去面对问题和解决问题。有的时候当你真的准备要面对问题的时候,问题就已经开始被解决了。如果要区分的话,就看两点,一有没有泛化,二有没有惊恐发作。

普通的焦虑情绪也是会发展到焦虑症,深层原因就是一开始我们不愿意去面对他,而是选择逃避和压抑的方式,那么事情就会越来越严重!几乎所有心理问题的引发都和压抑和逃避有关。

 

 

 

筱竹:我们说“奔三焦虑症”,其实是一种戏称,多数还是跟大家在现实生活中普遍能感受到的焦虑状态比较贴近。但这个人群的年龄阶段是比较固定的,大概在25岁到30岁之间,尤其越接近30岁焦虑状态就表现得越明显。从发展心理学的角度来看,30岁这个坎儿有哪些特殊的心理意义呢?

 

 

 

李俊我更关心的是应该怎么办,而不是怎么定义问题。再我们定义问题的时候其实没有带来实际的行动,那仿佛是一个人站在很远的地方在看,是很抽离的。如果这些问题和你无关,你这样做没有什么不好,可是如果你自己现在正遭遇到这样的困难,我会建议你不用关心该怎样定义它,而是考虑考虑我的难题到底是什么,我有没有真的要解决它,还要继续这样下去吗。可事实上呢大家都很喜欢对一件事情马上给予解释,你为何要这样做?很简单一旦一些事情我们没有办法解释没有办法定义的时候,我们会觉得很不安全,很焦虑。但这样做的时候我们就没有办法真正看清事情了,这个过程只是为了缓解自己的焦虑。甚至你都以为这样我就可以不用焦虑了,这个过程正是所有焦虑状态引发的一个过程,一个很典型的压抑和逃避的方式,不过你最终会知道这是没有用的,你真正的问题还在那里。它一直等待你的解决和面对。其实我们需要的是勇气!

对于客观上是不是奔三焦虑是不是真的有这样一种群体症状呢,我会想问大家,四十岁的人有没有焦虑,老人有没有焦虑,青少年呢?或是我们以工作职业划分,白领有没有焦虑,民工有没有,打工仔,公务员等等,他们的是否也有一种群体的焦虑呢?就像你说的这就是一种戏称!

 

 

筱竹:我有一位女性朋友,今年28岁,这两年快变成“相亲狂人”了,但是却一直没能嫁出去。用她自己的话说,没选择的时候很着急,有选择的时候又都觉得不合适。此外她对自己的工作状态也不太满意,一直念叨着要辞职创业,却又怕丢了国企的“铁饭碗”,所以迄今没有实际行动。这是相当典型的“奔三焦虑”吧?

 

这是典型的不去面对真正的问题,而在那里玩的一个游戏。你们看不是我不想结婚,实在是没有办法,我尽力了。她对工作也是这样一种态度和模式,其实在内心里面她已经做了选择,外在玩的这个游戏是为了说服自己的头脑和周围的人,可以说是做个样子罢了,不过还好她其实并没有你想象的焦虑。

 

李俊

 

 

 

筱竹:孔子说“三十而立”,这句话被中国人当做古训流传下来。但是大家对这个“立”字的主要理解是“成家立业”,所以男人希望自己能在30岁之前闯出一番事业,而女人则希望自己至少在30岁之前能结婚。男女两性的这种差异,是否说明了“奔三焦虑”的一大来源是社会期待和社会角色的定位?

 

 

李俊这其实和孔子没太大关系,和社会期待吧也只是沾以点边,更重要的是你对自己的看法,是开始觉得自己再这样下去不太靠谱了,之前都还有理由啊,咱年轻啊!有的是时间,后来发现这个好像不太能成立了,其实这个应该算是个好事,我们有机会从新选择了。是要回归平凡,开始生活,还是继续活在梦中,你可以从新选择了!幸福和真理一直都在那里等着我们,而我们却一直想用自己的方式来做,哪个重要呢?是留给我们每个人自己去思考的。

 

 

 

筱竹:其实本人也刚刚迈入三十未嫁的大龄“剩女”行列,虽然自己本身并没有迫切的结婚需求,但父母的唠叨和催促也常常令我抓狂。此外,我发现焦虑还经常来源于和周围人的比较,比如三十岁还没有结婚这件事,总是会有很多熟人朋友频繁地来询问关注,无形中就给人造成很大的心理压力。我们该如何帮助自己克服社会期待和舆论压力带来的心理冲突呢?

 

 

 

李俊答案就在我之前说的话里面,首先你很清楚自己还没有那么想结婚,这一点和你那个朋友没有本质的区别,她就是采用了一种自认为有用的方式来去克服这个你所谓的压力,我们发现其实并不是很明智哈!所以不要想你如何克服,这个克服本身就是方向的问题,你只是需要做个选择,是继续这样下去,还是选择另一个答案,这个别人无法代替,无论你选择什么都可以。其他人能做什么,如果你听到了会多压力和声音,那也只是你的心灵对爱和幸福的呼唤。不要去克服,症状就是一种错误的克服问题的方式。那会让你走的太远。

不过这其实需要一些勇气。有几句话可以对自己讲,我一定做了错误的决定,因为我没有活在平安中。是我自己做了这决定,因此我也能做出另一种决定。我要做出另一种决定,因为我要活在平安中。其实你早晚都会做出正确的选择的,这只是迟早的问题,人承受痛苦的能力虽高,却是有限度的。人们迟早都会体会出,无论多么隐约,一定还有更好的生活方式才对。

 

 

 

筱竹:我还有一位29岁的女性朋友,媒体从业者。她在职业领域已然迈入了“资深”行列,几年前和大学男友结婚后生活也颇和美,可是据她说仍然有临近30岁焦虑的倾向。具体表现为心态上的难以平衡,既放不下年轻人的轻盈跳脱,又没有在精神和物质两方面达到充分的富足平和,于是两头都有念想,又都落定不下来。在你看来,这种心理上的“双驱冲突”是否“奔三焦虑症”的深层原

 

 

 

李俊她没有太大的问题,多余的焦虑是我们投射给她的,那不属于她,我能感觉到她其实过还是挺好的。看看我们内心是看到她过的其实很好很幸福会让我们开心,还是哦你看她即使结了婚,工作也不错,还不是一样焦虑嘛!会让我们开心呢?我其实是相信她会越来越好的,这些问题都不是问题,你甚至都不用管她,问题也就自动解决了!

 

 

筱竹:如何克服“奔三焦虑症”,把心理压力转化为成长的动力,请给我们的读者提一些建议吧。

 

 

 

李俊其实前面已经在谈论的过程中给出了建议,总结一下,我们需要的是不去抗拒问题,学会面对,所以你需要一些勇气,让自己放松下来,不仅仅是身体的更是心灵的放松!没有什么好怕的!让更大的力量,带着你走!你就会很棒的!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