师传正眼之一:中医方剂使用的五重门(汪门真传)
(2013-03-09 22:27:25)
标签:
天下无癌汪志伟汪子脉诊全息疗法一品方脉师门真传 |
分类: 师说 |
师传正眼之一:中医方剂使用的五重门
汪志伟主任认为,一个中医对方剂的使用一般要经过5个阶段。不同的阶段,对应着不同的功力。一个中医临床技能的修为,往往伴随着这5个阶段提升。
1、套方阶段
当医生最初都有这个阶段,一看病,马上就拿方子去套。过去说,学医三年,天下无不可治之病,说的就是这个。套方是最基础,也是最拙劣的阶段,但每一个中医都有这个蹒跚学步的阶段。这个阶段有长有短,有的医生一生都走不出这个阶段,一生都是拿方子套病,套准了就有效,不准就无效。用经方,套准的几率大一些,副作用也小,有些自称的经方派就是这么来的。方证对应是个垫脚石,可惜许多人一生都站在这个垫脚石上。你们许多学习中医的人把这个当作中医的正途和终途,这是会误人子底的。病、证、症都是表象,不是疾病的本质。再说中医的那点病症,西医对付起来轻松得很;在西医主流的背景下,中医要生存,靠那些皮毛功夫是不能立足的。
2、辨方阶段
套方阶段实际上瞎猫碰死耗子。所以行医三年,天下无可用之方。千方易得一效难求,医生治不好病,自己也是很痛苦的。辨方阶段比较高明些,看到证之后会谨慎些,会有一个选择过程,现在中医教材都是这个思路,辨证分型,然后分型处理。
辨方比套方的准确率要高一些,但这仍然是西医的思路。现在的教材这种教法看起来有条理,实际上丧失了中医的精髓。中医的精髓是什么,是一人一方,方子是因时因地因人因病出来的,不是靠辨证分型的选择题选出来的。这个思路很害人,害得许多初学中医信心满满临床的人丧失了信心,以为中医无用无效。不过能辨方,在中医的路上又前进了一步。
3、裁方阶段
能裁方,算中医入了门。这个阶段最大的变化,是实事求是了,是以病为主,不是以我为主了。能根据疾病的客观,来化裁方剂,这是一个飞跃。通常一个中医临床十年左右,就有这个飞跃。我说的是不得法的那种学习,得法的很快。起手就要从这里开始。中医要发展,教育非要改,不改中医要出大问题。
裁方是量体裁衣,根据病人的体质、病机、病因,通过四诊的指标,根据疾病的性质,结合临床的经验,考虑到方方面面的要素,你自然就知道什么经方、时方、成方,都无法治疗这个病了。很少有病人的病是照教科书上得的。怎么办,只能自己动手,加减化裁。
你看看以前老医的方子,无一不是裁方大师。现在有些中医看起来也是在裁方,实际上是凑方,拼方,裁方里面是有理法,每一个动作都是有依据的,这样出来的方子,才能一气相贯。有些方子是大杂烩,看起来是裁方,实际上是乱枪打鸟。
学会裁方,祖师爷就赏了你们中医这碗饭了。
4、化方阶段
裁方治病,可以为医中熟手。良医不仅要能裁方,更要能化方。化方是个什么意思呢,算是出神入化吧。就是要把裁方中的那些和疾病不合的东西,化掉。要尽可能的去伪存真,去粗取精,这个过程是很难的。达到这个境界的,应当是大医了。
过去了名医,都能到这个阶段。看看那些老先生病案里的方子,就能懂什么是化方。化方是真正把病看透了。眼里只有病,方跟着病走的。所以这个方子治病。
中医要到这个境界,需要的是悟性。这就是中医和西医的不同。西医需要记性,中医需要悟性。裁方是人人都能教会的,化方要靠自己参悟,这就是师傅领进门,修行在个人。
5、无方阶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