路艳:评李明哲老师的网课《卖油翁》
(2021-03-15 15:15:26)
标签:
教育 |
分类: 课例他评 |
“四辩”创新设计
——评李明哲老师的网课《卖油翁》
路艳
《卖油翁》是统编教材七年下册第三单元的第四篇课文,属于名家经典之作,很多名师也有自己的代表课。王君老师聚焦在“小人物”和“职业尊严”两个关键词上,是典型的主题型文本处理方式。青春语文名师工作室的张绪凤老师扣住一个“奇”达成“奇人真性情,奇事增良趣”的教学目标,这是跳板型教学设计。司艳平老师将《卖油翁》与《钱思公好读书》进行整合,用好“读”这个重要的教学方法,是主题型阅读整合课。而李老师的课,是一节什么样的课呢?
这是一节设计新颖的语文课
要上出一节好的语文课,先得有一个好的教学设计。宁鸿彬老师说,“教学设计是教师在精通教材的基础上,按照设想好的教学思路,安排方法步骤而制定的课堂教学计划。”李老师的这节课,设计了四个“辩”,即辨反常、辨主旨、辨文体、辨“术”“道”。先抓住文本的“漏洞”,教学生学会阅读;再抓住编者的“漏洞”,在课堂的推进过程中,发展学生的思维;接着抓住作者的“漏洞”,辨识文体;最后抓住读者的“漏洞”,提升发现,总结规律。
这节课不仅抓住“差别”,也就是矛盾,引发思考。比如,“当世无双”与“十中八九”矛盾吗?还能抓异常,设置情境,代入思考。比如,你是卖油翁,“见其发矢十中八九”,你怎么做或怎么说?更能抓联系,通过对比、关联、区分等方式,多角度思考。比如,通过原稿与修改稿的对比,提问《卖油翁》主旨是熟能生巧,还是批评“自矜”?你更认同哪一个?理由?
这样的教学设计是遵循语文教学的宗旨和语文教学客观规律,既有“探索性的思考,更有突破性的思考”,这离不开李老师良好的文本解读功底,也离不开他在正确解读作者意图与编者意图后及时付诸实践,更离不开他良好的思维品质,具备丰富的创造性思维,从而“孕育”出了这样一节设计新颖的语文课。
这是一节思辨性强的思维训练课
“当今是拼脑力的时代,时代对人类思维提出了各种要求,变化的世界需要批判式思维,未知的世界需要审辩式思维,复杂的世界需要审慎式思维。”思辨能力的高下将决定一个人学业的优劣、事业的成败乃至一个民族的兴衰。
好的思维能让我们从信息泛滥的现代社会做出正确的决策,好的语文课堂就是训练好的思维最佳场地,李老师的这节课就是一节思辨性很强的思维训练课,通过改变思维方式,从而提升学生的语文素养。
找茬?不找茬!
“‘睨之久而不去。见其发矢十中八九,但微颔之。’你觉得正常吗?”开篇劈头就带来一个极具思考性的问题,引导学生思辨。接着通过回扣文本读出言外之意,设置情境读出反常之处,再引用资料论证原定假设。从“找茬”卖油翁,到“质问”欧阳修,最后“审问”读者。从求异到求变到求新,教学思维在不断升级。
矛盾?不矛盾!
王君老师曾提出过“矛盾式赏析法”,就是我们抓住文本当中的那些看起来有矛盾的地方,然后去研究、去朗读,去写作,去比较。李老师的这节课,扣住了多处矛盾,比如——“当世无双”与“十中八九”的矛盾,陈尧咨言语和行为上的矛盾,编者意图上的矛盾,文意指向上的矛盾……矛盾对立是为了点燃学生思维的火种,点点火光最后形成燎原之势。陈尧咨卖油翁看似矛盾的言行举止,实际统一于“看作者想站在谁的角度传达思想,或者说编者想从谁的角度传达思想”。编者与作者在主题设计上的矛盾,实际统一于“宋朝的一种重文轻武的价值观与人才观”,只不过如此深层的问题,无论是作者还是编者都没有直接表露出来,是教者带着学生在一遍又一遍,一层又一层的思维体操训练中逐渐提炼的。
套路?是套路!
李老师在第一课时即将结束时提出“这是卖油翁设的套,‘久而不去’,是伏笔,从下文看,是有意展演酌油之技。——制造契机,自己好露一手”,留给学生一个巨大的问号。
所谓套路,百度百科上解释为:该词偏中性在具体语境下略含有贬义,一般多指某人做事有所欺瞒或有极具实际经验的处事方法,从而形成了一类行为模式,即所谓的“套路”。聪明的李老师用这个问题让学生改变自己的思维角度,提升自己的思维品质。在众多课例中,卖油翁一直是个民间高手,甚至是智者形象。李老师用这样的问题激发学生从不一样的角度重新思考和定义卖油翁形象。经历思考,查询,比较,讨论,最后发现“不是卖油翁套路陈尧咨,而是作者的套路——作者安排卖油翁出场就是为了教育陈尧咨”,最终归因于北宋时代和政治背景,以及欧阳修的文化气质。
我想这里最大的套路是李老师设置的,目的不是欺瞒而是引导,帮助学生培养思维能力,特别是批判性思维,从而提升学生的语文素养。
这是一节多元开放的网络课
“本课是疫情防控期间在班群平台进行的线上活动之九”,线上教育因为上课时老师不在学生身边,是通过视频进行教学,所以更考验学生的自觉性,线上教育学习方式灵活,可以随时随地学习,不受时间、空间限制,更开放。学生对于老师的提问,可以通过语音,文字,甚至是图片进行回答,还可以跟家人一起听课并讨论,也可以借助各种资源对老师的提问进行查询,对自己的观点能进行推理与论证,更多元。
在开放而多元的课堂环境下,更利于激发学生积极思维,这节课上学生的回答非常有活力,言语是思维的外显,思维的灵动是开放的环境培育出来的。
李老师就用学生的四句话作为四个板块的标题——
一、辨反常——“这不是在找茬吗?”(亓福祥)
二、辨主旨——“作者让他这么做的。”(盛亚娟)
三、辨文体——“卖油翁是真事吗?”(李媛媛)
四、辨“术”“道”——“道理比拳头大”(翟志文)
“疑问是一系列积极思维的开端,疑问也是创造发明的起点。如能使学生发自内心地产生疑问,就会形成答疑解惑的强烈愿望”,李老师的这节课通过不断升级“疑问”来激发学生。
面对问题,不只是师生之间在对话,还有“高级网友”之间思维的交锋。李老师把跟网友的对话也放到课堂上,让学生经由老师间的思想争斗感受语言文字和言语文化的魅力,同时也能感受老师们积极向上的思维品质。
开放的教学环境,多元的教学措施,让这节网络课与众不同,学生也是收获巨丰。有学生这样说——
生:理解其一:通过卖油翁自钱孔沥油技能的描写及其对技能获得途径的议论,告诉我们所有技能都能通过长期反复苦练而达至熟能生巧之境。其二:由背景可得,当时年代重文轻武。其三:做事要低调,不要自衿自夸,不要骄傲蛮横,要善于听从别人的意见。其四:此文的文体是笔记小说,且符合当时宋代的风气,比较大众化。
更让我钦佩的是李老师设计课堂的态度:
师:刚才老师也想了一下,我前天备课读《卖油翁》,与原先的理解若说有什么不同,如果以几个词来概括,可以用:套路?漏洞?重文轻武?
生:为什么都是问号?
师:前两个词,是阅读感觉,严格说来,这只能算是猜读,不是确解,可也算基本做到自圆其说了;第三个词是从材料中来,但《卖油翁》与这些材料是否相互印证,我也不敢确定(课文后题编者尚且说“有人认为,……”不敢确定呢)——所以都用问号。
这才是真正开放而严谨的设计课堂的态度,是具备高级思维的人。读课也是读人,这也是我这个小辈要好好学习如何教好语文的一节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