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说明文应该教什么?

(2019-11-23 11:01:50)
标签:

教育

分类: 理念观点

说明文应该教什么?

——以《大自然的语言》练习系统为例

李明哲

 (发表于《语文教学通讯·初中刊》2018年第5期。

[当下,说明文教学存在着种种误区,不知道教什么的问题尤为突出。有鉴于此,文章以《大自然的语言》为例,比较了该文新旧教科书的练习系统,并分析了统编课本做出改进的原因,为说明文教学内容的确定指明了清晰的方向。]

 

我发现,语文教学不知道教什么的问题,在说明文这种文体的教学上,体现得尤为突出、集中和尖锐。

10年前,听我县一位教师执教《大自然的语言》,第一教学目标(对学生而言“教学目标”的表述是否合适,这里姑且不论)是“了解物候知识”。这不是语文课的活,“物候知识”只是“课文内容”,而不是“教学内容”。这个目标偏离了“语文”,照此目标实施教学,语文课岂不演变成了科学知识课?课上果不其然。课件上中国地形图、中国一月等温线分布图、七月等温线分布图等等都出来了。教师教的主要是“课文内容”。我教过十几年地理课,看不出这堂语文课和地理课的区别在哪里。

2016年我市优质课评选。一位教师教学《大自然的语言》,PPT打出了下面的问题:

1.辨析下列物候现象属于哪些影响因素。(白居易《大林寺桃花》等,此略。)

2.用物候知识解释下列农谚。(具体内容此略。)

显然,这是非语文性质的问题。因为这已经不是语文教学的任务了,而是“语文”的越位。

201832728日,我陪同市领导在我县两个县直初中听课,每校各听了两堂课。(本文即根据第二堂课的即席点评发言整理。)因为教学进度的原因,其中两个学校有两位教师上了同一课《大自然的语言》,却无一例外地都把统编课本(以下简称新课本)删掉的原人教版教科书(以下简称旧课本)的题目重又拿了回来。这是典型的穿新鞋走老路,新瓶子装旧酒。——也许,课件都是从网上下的,但是,选择和取舍,也需要眼光啊。统编课本的练习系统为什么做这样的改进?这才是备课和设计的出发点。看来,我2008年的《警惕:说明文教学的去语文化》 一文,在10年后的今天还毫无过时之感,意味着这个痛点并没有缓解——这是不是一种悲哀呢?

201855,我县优质课评选,我(有意)命的课题之一是《大自然的语言》,说明文教学的尴尬依然故我,没有多大起色:多是捋课文内容,而不是去开发教学内容。语文教师不教语文,这是一个怪象。

.新旧课本练习系统不同之处

旧课本练习系统:

一 阅读课文,用一两句话回答下列问题。

1.什么叫物候和物候学?

2.物候观测对农业有什么重要意义?

3.决定物候现象来临的因素有哪些?

4.研究物候学有什么意义?

二 理解句子的意思,回答下列问题。

1.立春过后,大地渐渐从沉睡中苏醒过来。冰雪融化,草木萌发,各种花次第开放。

(“次第”是什么意思?请用它造一个句子。)

2.杏花开了,就好像大自然在传语要赶快耕地;桃花开了,又好像在暗示要赶快种谷子。布谷鸟开始唱歌,劳动人民懂得它在唱什么:“阿公阿婆,割麦插禾。”

(这三个例子说明什么道理?)

三 从下边两题中选做一题。

1.采集几则农谚,说说它们包含的物候知识。

2.联系课文中的物候知识,谈谈你对下面这首诗的理解,你有过与诗人类似的观察和体验吗?说给大家听听。

白居易《大林寺桃花》(此略。)

新课本练习系统:

一 本文题为《大自然的语言》,主要是讲物候现象,你能概括一下“物候”是什么吗?

二 阅读相关段,体会课文说明事理的严密性,回答下列问题。

1.1-3段是怎样将“物候”这一科学概念一步步引出来的?

2.7-10段说明物候现象来临的决定因素,采用了怎样的说明顺序?你认为这样的顺序安排是出于什么考虑?

三 说明事理有许多方法,如举例子、作比较、列数字、引用等。试从课文中各找出一个例子,说说其作用。

四 比较下列两段文字的不同特点,体会说明语言的生动性和准确性。

1.杏花开了,就好像大自然在传语要赶快耕地;桃花开了,又好像在暗示要赶快种谷子。布谷鸟开始唱歌,劳动人民懂得它在唱什么:“阿公阿婆,割麦插禾。

2.此外,物候现象来临的迟早还有古今的差异。根据英国南部物候的一种长期记录,拿17411750年十年平均的春初七种乔木抽青和开花日期同19211930年十年的平均值相比较,可以看出后者比前者早九天。就是说,春天提前九天。

五 这篇文章总结了物候现象来临的四个决定因素。课外查找资料,或根据自己的观察、体验,为课文补充一些例证,还可以探究一下是否有其他决定因素,与同学交流。

二、新课本练习系统改进的原因

旧课本第一题《教师教学用书》设计意图虽然说“引导学生从课文中提取信息,训练概括能力。”但是,这个题目本身是非语文性质的。新课本该题干中若没有“概括一下”的字样,就是非语文性质的问题。设计意图说“引导学生从课文中自主提取信息,提高概括能力。”与前者比较,还加了“自主”二字,这是一种教学理念的进步;而且,把“训练”改为“提高”,要求也更高了。——下定义,无疑是一种更高级的思维能力。新课本第一题契合了读者的阅读期待心理。不妨这样顺势导入:看到这个题目,我们自然产生疑问,读课文,概括一下,大自然的语言是什么?——即“物候”是什么?

课本第二题,设计意图是“揣摩本文两个重要句子的含义。”两个小题都没有把握文体特征设题,其中第二小题是非语文性质的问题,它指向的不是语文。

新课本四题,这都是真正的语文问题,因为较好地把握住了说明文的文体特征,开发出了其核心教学价值。

第二题,通过显性的文章结构,把握隐性的作者思路。体现了设计意图“引导学生梳理文章内容,把握说明顺序。”两个小题的两问尤其精当。把握了这两点,也就把握了说明顺序及其背后的作者思路,即作者是怎样用清晰的条理(和准确的语言)把一门复杂的学科介绍清楚的。旧课本则未涉及。“作者思有路,遵路识斯真。”我们还应该进一步思考:作者为何使用逻辑顺序?属于怎样的逻辑顺序?这种顺序于本文有何作用?这是否是唯一顺序?还可不可以使用其他顺序?为什么这一段就应该在这里,而不在那里?……

为什么那么多教师在该文的设计上出现了偏差呢?这是由旧课本练习系统的设题没有起到应有的导向或其出现了偏差所导致的。比如,有的教师是这样设计的:“决定物候现象来临的四个因素的说明顺序能否调整,为什么?”而要回答这个问题,本质上需要的还是地理学科的专业知识,语文性就不强了。关于《大自然的语言》提到的“物候现象的来临决定于哪些因素呢”,如果是科学科,要掌握的是这几个因素的科学知识本身。而这方面语文科训练和考查的主要是信息筛选与提取能力,比如首先看段首标志性词语的方法——从语文的视角,由“首先”“其次”到“第三”,即使没有地理知识,单凭语文素养,也可知是由主到次的顺序。

我曾是一个地理老师,这里更正一些语文老师的知识性错误:古今的差异是影响的结果,而不是原因。

第三题,涉及了说明方法及其作用。体现了设计意图“引导学生体会各种说明方法对于说明事理的作用。”说明方法的种种,不过是对修辞手法和论证方法的移植,对学生来说,没有什么趣味,也没有什么难度。这样教学十篇说明文与教学一篇没有什么差别。单纯地让学生判断所使用的说明方法不是目的,最好是能让学生揣摩使用了某种说明方法的语句的表达效果。本题就做到了这一点。旧课本则未涉及。

第四题,涉及说明语言的生动性和准确性。给出了课文中典型的生动说明和平实说明的各一个语段。体现了设计意图“引导学生通过比较不同语段,体会说明语言的两个不同特点。”而旧课本则未涉及。

这是一种外部比较的方法。它还启发我们从语段内部进行比较。如,课文前两段,语言极其生动。上述课例中不少教师也都涉及到了这一点,但是,直白地讲,这里体现了说明语言的生动性,单纯平铺直叙地讲道理,可能没有人愿意听,效果也就比较有限。我会这样设计:就这两段话,把生动说明改写为平实说明,然后PPT打出。这种比较法,可以让学生很容易地就发现两种文字的不同特点,进而更好地体会说明语言的生动性和准确性。另外,这方面还可以联系文章原题目《一门丰产的科学——物候学》,与编者改动后的课文题目比较。再往前走一步,这里为什么采用生动说明的方式?这才是我们思考的重点:科学也需要艺术的表达手段。但是,运用生动的语言,意在为解说什么是物候服务。

旧课本的第一、三题,这些问题把“教学内容”和“课文内容”混为一谈了。《教师教学用书》在“教学建议”中说“教学时可以淡化文体……重点还是积累科学知识”;在第三题的“练习说明”中说“设题意图是让学生扩展运用所学到的物候学知识”。可见,编者对该文“教什么”的定位就不够准确。“物候知识”不是语文知识。总之,旧课本练习系统的设题,少而旧,均未指向说明文核心的教学“使用价值”。这不仅误导了教学,也误导了考试。请看下面这道中考题:

阅读下面诗句,结合所学的地理知识,探究诗中蕴涵的物候现象。

A.“北风卷地白草折,胡天八月即飞雪。”(岑参《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

B.“人间四月芳菲尽,山寺桃花始盛开。”(白居易《大林寺桃花》)

这道题的考试内容是非语文性质的,因为它的考查重心和落点不在语文学科上,而在地理学科上。它模糊了语文的学科特点,这是语文学科性质的淡化。笔者教地理的时候就曾拟过类似的地理测试题。看到这道题不禁让人发出“语文姓什么”的疑问。——这是编者惹的祸。旧课本练习系统的设题,是对教学内容的误导,若执教者又缺乏独立思考力和判断力等,说明文教学也就难免“耕了别人的地,荒了自己的田”。

新旧课本的最后一题,都是非语文性质的问题旧课本是直接给,新课本是让自己找。但都偏离了语文的学科本位。而旧课本的尤其偏颇。那么,怎么改进呢?把课本最后一题整合一下,这样“补充例证”如何:假设作者要在文章中引用白居易的《大林寺桃花》来说理,把它放在哪里最合适呢?类似这样的问题就是语文性质的问题了——把科学科的问题转化为了语文性质的问题。

其实,统编课本《大自然的语言》一课的练习题,只是修改了旧版课本的错题而已。不管你如何新教材,我们都能把它教成旧教材。但是我们不能用旧教材教。

说明文是一种说明白的艺术。叶圣陶先生曾明确指出:“说明文以说明白了’为成功”。值得我们铭记。说明文教学应着眼于作者陈述的方式,而不是陈述性知识本身。——首先是文体思维,其次才是文本思维。如果我教《大自然的语言》,简约化设计:基于学情,首先了解、讨论学生的阅读疑问;其次在教学环节中“化”(不能把语文课上成做题课,不然,语文味尽失)进课文后的练习题。仅此而已。

 

注释:

李明哲.警惕:说明文教学的去语文化[J].语文教学通讯,2008(2B).

(中国人民大学书报资料中心《中学语文教与学》2008年第6期转载。)

叶圣陶.文章例话[M].北京:三联书店.1983.


 

补记:

2018年我市初中语文优质课评选,某选手印发给评委的《大自然的语言》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3.识别物候现象,树立保护自然的观念。

这是非语文的教学目标。“保护自然”与《大自然的语言》八竿子打不着。

拓展延伸:认识到大自然语言表达方式的多样,引导到自然灾害是大自然愤怒的表达,由此引导到我们应该爱护大自然,与大自然和谐共处。此环节由学生自由表达。

“认识到大自然语言表达方式的多样”,令人费解,是大自然语言表达方式的多样,还是《大自然的语言》“表达方式的多样”?“引导到自然灾害是大自然愤怒的表达”,这个引导与《大自然的语言》八竿子打不着。“由此引导到我们应该爱护大自然,与大自然和谐共处。”《大自然的语言》不等于“大自然,更不等于“爱护大自然,与大自然和谐共处”,这个引导与《大自然的语言》八竿子打不着。

小结:这节课我们不仅学到了物候和物候学的有关知识,还学到了用生动准确的语言来说明事物,更重要的是我们要培养环保理念,爱惜地球,珍惜地球资源。

“还学到了用生动准确的语言来说明事物”,这句话没说完,有语法问题。“我们要培养环保理念,爱惜地球,珍惜地球资源”不是“更重要的”,而是非语文性质的,这个目标与《大自然的语言》八竿子打不着。

出现这样的问题,说明教者语文课程目标不明,文体意识不清,不知道说明文应该教什么。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