济宁三中听课随想
(2018-09-27 18:11:25)
标签:
教育 |
分类: 观课评教 |
听课随想
李明哲
上午在济宁三中听了两堂课。两位老师素质都不错,基本功也很扎实。优点很多,如,学生精彩的演读以及教者到位的点评等,就不一一说了。
听课老师们在认真记录,我不知道除了应付检查,记录教学内容还有啥用。
我听课基本不记这。简要地记录一下教者处理得好的地方和有待商榷的地方以及个人的想法。
两位老师都自称“范读课文”,却不知这未免大言不惭。“范”有“示范”“模范”等意,中央台播音员敢称自己是“范读”吗?“范读”二字是写在备课本上的一个教学环节,课堂上怎么能这样“说”出来呢?而且,两位老师自己“范读”的时候都有背景音乐(你读得好该读得好,因为你是老师啊——其实,也未必每个老师都会读),学生读的时候却不舍得给。——课是上给谁的?你的课是为了展示学生,还是展示老师自己?
两位老师结语前的一个环节都是:“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这里隐约隐含着一个前提:上了我老师的这堂课,你学生应该有不少收获。——且不说这是不是不够谦虚,至少也有邀学生表扬之嫌吧?再说,有时老师的语文课并不比学生的自读能带给学生更多的“收获”。不妨改变一下问法:“通过对这篇课文的学习,你有什么启示?”
第三节是《纪昌学射》。
纪昌既尽卫之术,计天下之敌己者一人而已,乃谋杀飞卫。相遇于野,二人交射;中路矢锋相触,而坠于地,而尘不扬。飞卫之矢先穷。纪昌遗一矢,既发,飞卫以棘刺之端扞之,而无差焉。于是二子泣而投弓,相拜于涂,请为父子。尅臂以誓,不得告术于人。
窃以为,文化不等于文明。用“文明”的筛子筛过,剩下的优秀文化才是文明。
纪昌“谋杀飞卫”,谋杀恩师,欺师灭祖,飞卫如果弄不过他,就没命了。纪昌是个彻头彻尾的小人!《纪昌学射》,这是典型的文化糟粕,因而,对本课我不拟评论。难道要学习纪昌“谋杀飞卫”吗?难道要学习“二子不得告术于人”吗?如果我来上,恐要批判之,从“反面教材”中学语文。
第二节是《推敲》。
用贾岛的《题李凝幽居》导入,自然是不错的,但在这个基础上还可以继续作为。
“推敲”,乃熟语,学生并不陌生。“推敲”的来历,有一个典故。——如此顺势导入如何?
文言文教学应该文言并重。老师设计的问题“怎样刻画的人物?”这是关注本文形式,“怎样的人物?”这是关注本文内容。但还有一个内容,就是“推敲”本身,印象中老师好像没有涉及,却拓展了《王安石改字》的“春风又绿江南岸”以及关于《早梅》一诗“一字之师”的故事。
关于“推敲”的故事,到底是用“推”字好,还是用“敲”字好呢?这是读者自然而然的疑问。关于“推敲”,历来就有争论。如,朱光潜论贾岛的“推敲”:
“推”固然显得鲁莽一点,但是它表示孤僧步月归寺,门原来是他自己掩的,于今他推。他须自掩自推,足见寺里只有他孤零零的一个和尚。在这冷寂的场合,他有兴致出来步月,兴尽而返,独往独来,自在无碍。他也自有一副胸襟气度。“敲”就显得他拘礼些,也就显得寺里有人应门。他仿佛是乘月夜访友,他自己不甘寂寞,那寺里假如不是热闹场合,至少也有一些温暖的人情。比较起来,“敲”的空气没有“推”的那么冷寂。就上句“鸟宿池边树”看来,“推”似乎比“敲”要调和些。“推”可以无声,“敲”就不免剥啄有声。惊起了宿鸟,打破了岑寂,也似乎频添了搅扰。所以我很怀疑韩愈的修改是否真如古今所称赏的那么妥当。究竟哪一种意境是贾岛当时在心里玩索而要表现的,只有他自己知道。
对此,别人也多有反驳。……此不转引了。
这样来搞拓展,是不是更契合文本一些呢?
有这样一个细节,两个学生几乎同时站起来回答问题。当前面的男生听到后面的女生开口时坐了下去。老师应该表扬他:“绅士风度!”教育智慧、人文关怀,也体现在这样的细枝末节中啊。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