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李华平教授《背影》课例述评

(2017-11-26 21:16:05)
标签:

教育

分类: 观课评教

人间正道是沧桑

——李华平教授《背影》课例述评

 

 鱼台县教研室  李明哲


“正道语文”首倡者四川师大李华平教授,是我景仰的语文大家,其《背影》一课,可圈可点之处甚多。兹循视频教者的教学流程(笔者所做的简要笔录),作一粗略的评析

一、插评

(一)课始环节。

1学习箴言教学伊始,让学生把握重音(既然该重读的关键字PPT上都突出显示了,也就没必要多此一举了吧)朗读教者自创的箴言:“真正的人才是跳出来的,不是挑出来的;人生的机会是抢出来的,不是等出来的;语文的味道是品出来的,不是吞出来的。”这不仅仅在于教学范畴,已经有了教育的视角。大师出手,卓尔不凡。我揣摩,教者的这个环节,应该是个热身活动(属导课的范围),是为了激发学生言说的欲望,以期学生能踊跃发言。借班上课,课前的热身活动确实需要。教者非常注重学习兴趣的激发、学习习惯的培养。不过,形式可取,内容欠妥。此箴言毕竟与《背影》没有任何内在的逻辑关联,用在任何一节语文课上都是可以的,有点“言”不对题,大而无当,导而不入了。至于第四句“潜心会本文”,应该既是要求,也是方法,更是目的吧?纵观本课,好像也没有真正落实到位。

丁卫军老师《背影》的课堂前奏(简录)是这样的:

师:……预习时,你关注了这一组词吗?……

PPT祸不单行  满院狼藉  惨淡  赋闲  踌躇  蹒跚  颓唐  情不能自已  琐屑  情郁于中  大去之期

……师:……谁来说说朗读后的感受?

1:惨淡。生2:凄凉。生3:伤感。生4:心里感觉很灰暗,压抑。

师:是的,老师读了以后感觉有一种说不出的沧桑感。也许还真没有一篇课文的重要词语集中在一起会给人这样的感受。……

老师选择的“劈”入文本的这个“楔子”,一开始就营造了一种与文本情感基调相谐合的氛围,把学生“摁”进了文本里,使学生初步感知了文本具体而微切近文本;单刀直入,也节约了时间。

2挑选方案。热身之后,教者PPT出示了三套学习方案,让学生“自由”选择,意欲给学生学习主动权这个出发点和初衷都是很好的。但是,请“生”入瓮,“民主”的外衣不要也罢。从教学视频中可见:“我给大家说说层次吧……(有暗示方案二难度适中的意向)我觉得这个(指方案三)放下一节课试试……然后,从一、二里面选一个……”,这“是对学生学习权的尊重”[1]么?让学生举手表决,徒有形式罢了(学生也不傻啊)。究其实,还是教者个人意志的体现。在该班,有没有“下一课”,我不得而知。如果没有的话,此环节就不免有噱头之嫌了。并且,“指向文体阅读能力的阅读学习;指向一般阅读方法的阅读学习;指向写作能力提升的阅读学习”,三者互有联系和交叉,也不宜割裂吧。而且,也难以起到“投石问路的作用”[1]

拙见:前两个环节皆似在打“外围战”[2],也耗费了大量的时间。不是必不可少的,可要,可不要。

(二)主体教学环节。

1、初步感知,彰显散文体式特点。

教者先后呈现了下面两个问题:

PPT:一、初步感知,了解大意。

1.这是一篇   (体裁)

2.这是一篇   (内容+体裁)

(交流过程略。)

教授说:“我的课,就是要循着散文体式特点教学生学散文。”[1]并且在课堂上也一再强调:“辨析文本体裁是学习文本的第一步”(进而掌握这一类文章的学习方法),这个观点我基本赞同。(补充一点,散文教学还是先要把“这一篇”的独特之处教出来。至于注重文体的教法、注重作者的教法、注重内容的教法、注重读者的教法,无所谓孰优孰劣,各有利弊,互补才平衡。这几种课都需要,它们会在不同的层面发挥不同的作用。好的语文课应该是兼顾和融合,而不是各执一隅、偏执一端。)这个环节,教者对学生发言语言表达上的问题,绝不放过,指导得细致到位。不过,目标设定,有些大,难免被束缚住了手脚;况且,也难以验证(运用、迁移)教学效果上的折扣也就在所难免了——不能具细化就很难谈效果。语文的学习大多情况下不是举一反三,举三反一也就不错了。“语文学习的方式应该是反三归一,通过大量的阅读,最后感悟出点儿什么,是从量的积累到质的突破。所以我们必须改变靠讲一篇文章,就希望学生把好多文章都搞明白,语文素养就会大大提高的认识”(李希贵语)。

2、了解背景,“开而弗达”亦正道。

PPT:二、筛选信息,了解背景。

1.写作背景

师:这个文本是什么情形下写的?请从文本里面找答案。

(前三生找的不合要求。)

生:(读朱父的信)作者触感伤怀才写了这篇文章的。

师:这句话,我们一起读读——

PPT:第七自然段中的朱父之信。(此略。)

(生齐读。)

师:实际上写这篇文章的出发点,就是作者父亲的这封信。父亲这封信有什么样的神奇之处呢?

(三生的回答都不得要领。)

师:看来这个问题有点难度,刚才几位同学的回答,我觉得都还没到位。这样吧,我看还有这么多同学举手,我想把这个机会暂时放一放好么……我们一起再来看看,父亲这封信到底说了什么内容?

(教者领着学生分析信中的矛盾之处进而发掘其言外之意。)

生:我通读文章之后发现,“父亲”是一个不太善于言表的人,这可以从他说的一些很简单的话,比如说,“我走了,到那边来信!”发现这个父亲是一个可能在儿子面前不太会表达他的爱意的人。所以我觉得,这里可能是有一点想表达他对儿子一些思念的意思,比如说,“哎呀,你再不回来看看我,我都要挂啦。”(众笑)他有些想念儿子。

师:你来模拟一下父亲,“儿子,我想你了……”

这个环节,将学生的目光聚焦在“父亲”的书信中,不旁逸斜出,以一封信撬动了学生学习的情感支点。如李教授所说:“应首先到文本内部去寻找。‘悬置’有关作者的情况……致力于‘向内转’——尊重文本,沉入文本,与文本深度对话。”[2]也如陈明渠老师所说:“从文本语言的矛盾中探寻写作背景。”[4]“这个文本是什么情形下写的?请从文本里面找答案。”教者这一问法虽然宽泛,但可找的点毕竟不多,所以学生还是找到了。教者继续问“父亲这封信有什么样的神奇之处呢?”由于“神奇”一词的指向性不明,学生虽积极发言,但回答不得要领亦在情理之中。既然“还有这么多同学举手”,不知教者出于什么样的考虑,为什么要“放一放”呢?为什么不相机诱导或者修正问法(这封信有没有矛盾的地方)呢?而下面的时间段,牵引的痕迹太重,教者领着分析,这仍是一种被动的学习。关于朱父信中的矛盾,让学生自主发现不是更好么?告知太多,则生成太少。教者“你来模拟一下父亲,……”,则未免画蛇添足了。关于信的言外之意,教者分析之后,最后那个女生的回答已经非常到位了,教者非得让她再按照自己的套路(“儿子,我想你了……”)来说,她一个女孩子不好意思这样说,教者一再催逼……我实在琢磨不透有什么非此不可的理由,再说,完全可以换个男生啊。

PPT2.故事背景

师:父亲是在什么情形下为我买橘子?请完整表述。

表述过程略。)

师:伤母、失业,这双重打击,作者在文中用了一个词语来表示,是哪一个词语?

生:祸不单行。

师:对。我们把这两段,联起来读——

PPT:第二、三自然段。(此略。)

(生齐读。)

PPT祖母死了,父亲的差事也交卸了……

家中光景很是惨淡:

花厅上只剩下几幅清人的字画,一张竹帘。往日的巨大古钟,朱红胆瓶,碧玉如意,板桥手迹早已进了当铺,满院枯枝败叶,一派萧条景象。

师:这就是当时的家境的惨淡。请大家一起读,把那种惨淡的感觉读出来,还要把人物经历这样惨淡的那种情形的心境读出来。

(指导学生反复朗读。)

师:当你看到这样惨淡的情形的时候,你心中有一种什么样的感受?

学生谈感受。)

这个环节,朗读充分。“老师补充的材料,让‘惨淡’的画面更丰满,让‘惨淡’的情感更丰厚,为激发学生的情感打下了坚实的铺垫。”[4]是的,而且,材料用得少而精。从文本语言的矛盾中探寻写作背景”,而关于“惨淡”的内涵,李教授不也是“精选课外材料解码语言内涵”[4]么?——但,这也没有什么不妥啊?而且,这个材料呈现的时机也非常恰当——若能“到文本内部去寻找”,从“惨淡”一词的语境中去寻找,那就更好了。

PPT:就在这样惨淡的背景下,父亲送我……

第四自然段。(此略。)

师:哪位同学来把这一段读一下。

(一女生读——该生是发言的学生中读得最好的一个了。读得很深情,重音把握得极准!)

师:读得挺好。大家把掌声给她。

(边讲边出示:不放心——不要紧——不容易)

结合惨淡的家境,品读这一段,“父亲”对“我”的爱就很好理解了。教者出示的课件中,三个“不”清晰明了。这一段的意脉是:作者先用父亲的“忙”与“我”的“游逛”“勾留”做对比——这些实字凸显了父亲的“不容易”;然后,作者不厌其烦地交代:两个“再三”、两个“终于”、两个“踌躇”,它们和“”“”“”等相互呼应,相互映衬——这些虚字让《背影》的情感回环跌宕,绕梁不绝。我不明白的是:教者为什么不依乎文理引导学生“潜心会本文”呢?

无论是从文本内,还是文本外,“了解背景”(用时占了半堂课),只是殊途而已——有必要作为一个独立的教学环节么?人为地截弯取直,刻意设计最短路径,直指背景,是否是最好的选择呢?“写作背景……放在学生解读文本最需要的时候,或者说是离开背景不行的时候……”[5]相机穿插,“雪中送炭”。我更认同这样的主张。

3、把握内容,慢慢走,欣赏啊。

PPT:三、提炼信息,把握内容。

自读第五、六自然段,概括一下,写了什么?

用“父亲为我(  )”的方式概括。

(学生回答后,PPT出示——)

父亲为我(讲价钱)   

父亲为我(拣坐位)   

父亲为我(买橘子)   

遭受双重打击下的父亲,却为我……

师:就在这样惨淡的背景下,父亲心里满满地装着的还是“我”啊!

教者再次训练学生的概括能力,再次强调父亲的“不容易”,不给人任何拖拉的清爽之感。……(后文详谈。)

4、细读文本,咬定“不”字不放松

师:而今八年过去了,儿子才想起这样的事情,他是怎样的情感呢?

PPT:四、细读文本,体会情感。

第一自然段。(此略。)

师:第一段往往蕴含最重要的信息。这句话里面你觉得最体现了“我”的思想情感的是哪个词?

(几个学生的回答都不到位。一男生用龙应台的话作解,学生自发鼓掌。教者表扬。)

师:不过,这个地方,最能表现作者思想感情的词语,是另外一个,哪一个呢?

(一女生回答,还不到位。)

师:转换一下,这句话能不能用我们现在的话来说一下,怎么说?

生:我跟父亲已经两年没有见面了,……

师:“不”跟“没有”是不是一样?

生:“没有”只是陈述客观事实,而“不”更表现了不能相见让作者非常无奈的这样一种现实。

师:“不”字还有另外一种意味,什么意味呢?我们要理解这份情感到哪里去找呢?

生:“不”强调了一种浓浓的亲情、深深的怀念和思念,跟最后一句话的情感相呼应。

师:能够把这个“不”字理解透的同学,可以写一篇小文章。理解这个“不”字所反映的情感,答案就蕴含在最后一段。我们一起读读。

(引导学生读最后一段。)

师:这个“不”字到底要表现作者什么样的情感?我相信一定有同学会写一篇很漂亮的谈这个“不”字所表现的“我”的情感的小文章。……大家有没有信心呢?

生:(齐)有!

文本中隐藏着一对父子的情感战争。“这个‘不’字是跳进文本中的噪音,泄露了父子之间曾经有过比较激烈的矛盾冲突的事实。……理解了父子不和、儿子自责这些直接跳进文本的噪音,可以帮助我们更深刻地理解作者复杂而深沉的思想感情。”[2]但是,教者必要的背景资料的铺垫不到位,学生怎能不一头雾水,自然找不出是这个“不”中蕴含了作者复杂的情感了;教者心中早有定论,但“这句话里面你觉得最体现了‘我’的思想情感的是哪个词”这个问法,也过于宽泛,难怪学生头上一句,脚上一句,不入教者“毂”中了。直接抓“不”,自然一抓就乱了。王君老师用“我与父亲不      相见已两年余了”[3]填空的方式,间接抓“不”,效果不错。值得称道的是,一番受阻之后,教者立时调整:“用我们现在的话来说一下”,学生自然会用“没有”来替换“不”,终于打破了僵局。接着教者重锤敲打这个“不”字的意味。这个片段,课堂对话比较成功。但本环节,教者没有继续领着学生向文本更深处漫溯,只是分析了一下首段,读了一遍尾段。“一篇好文章的立意常常是弥散的,浸透在语言里,分布在文章的方方面面,而不是隐藏在一个地方。”[6]“我们还需要注意,朱自清《背影》是一篇回忆性散文,作者所要表达的情感是贯穿于全文的。……这是文本解读整体性原则的需要,是我们必须遵循的。”[2]“细读文本,体会情感”,我不把握,这是否需要贯穿于阅读教学的主体环节呢?

“筛选信息”,意思是筛选背景信息,而“提炼信息”,与“潜心会本文”不相宜,不合拍吧?起码也是冲淡了散文学习的情味,破坏了散文学习的氛围。这四个环节用时情况大致是:了解大意,约8分钟;了解背景,约22分钟;把握内容,约2分钟;体会情感,约11分钟。时间分配是否合理呢?

(三)收束环节。

课堂小结,又捋了一遍教学环节;再读箴言。强化认知,首尾圆合。但是,窃以为,难以契合文本,还是和文本有点隔,且收束乏力。我个人更欣赏这样的结课:自然照应并深化课堂的主问题——不是结束,而是又一种开启,收束精进余韵长。

二、总评

教授《背影》课例的靓点,前已述及,兹不赘言了。有几点想法于此坦陈:

1屏蔽不如去蔽。

文本研习,资料、链接、背景、“外援”等(我执教《都江堰》,将其定位为“助读”材料)用不用?如果不用,用文本本身的话用自己的话,把文本讲深讲透讲活讲实,当然最好。比如,肖培东老师执教《斑羚飞渡》,就不用“外援”。这个文本较为浅显,可以说是一览无余,与《背影》等最主要的区别,就是它的“背后”没有多少东西。作者所要表达的所有一切,都在它的文字表面上了。我解读、执教《斑羚飞渡》也不用“外援”,更没必要用。同理,执教朱自清的《春》,也用不着。

但是,也不能一概而论。有些文本,表达了特定时期特定情况下特定的情感,像朱自清的《背影》,一点不用,学生也难以深入文本,“更深刻地理解作者复杂而深沉的思想感情”。“从文本语言的矛盾中探寻写作背景”,只是一种方式而已。背景资料用与不用,用多用少,应依据文本而定,无所谓孰优孰劣。学习效果才是衡量标准。辅以资料是为了更好地理解文本,帮助学生走进文字深处。王荣生教授说:“散文是真实的人与事的抒写,不联系被写的人与事,自然谈不上对散文的理解。但是散文更是作者真情实感的流露,离开了写作的这个人,更谈不上对散文的理解。”[7]据我所知,教学《背影》,特级教师王君、黄厚江、丁卫军等就用过,效果也都不错——正是向学生提供了丰富的背景资料,才使得学生对文本的理解更深入了一层。

“也正因为本文作者的情感想要让读者也知道,所以必须把一些太私密的信息过滤掉。教师解读文本的时候,对这些私密信息可以了解,但引入课堂则要审慎。……这与作者过滤掉个人私密信息的意图相悖,又与表达自己对父亲愧悔之情的意图相悖。”[2]这个“过滤”还有一层原因,那些“信息”父子心照不必宣了,更“不足与外人道也”,这是表达上的极力克制不可明言,子为父讳,自然之理,收放有度。教者解读上的示范引领不可或缺。既然“要把教师的思维过程呈现给学生[1],李教授《<</span>背影>教学解读》引入了不少背景资料,为什么不能“审慎”地“引入课堂”呢?屏蔽不如去蔽。“这些隐含的信息,如果不能跟孩子揭示,那么语文课势必处于‘浅阅读’的状态。”[8]“《背影》的成功,就在于直面了这样的晦暗和阴沉。无数的成熟的读者,正是在这样的‘审丑’中反而获取了文学的快感。”[9]

“一首好诗或一首好词,大概都有它的本事或历史事实,我们如果不知道,往往不能充分领会到它的好处”(夏丏尊、叶圣陶《文心》)。《背影》的“潜台词”极深,不要说现在的孩子,就是语文老师,要真正理解《背影》这篇散文,不借助该文本的前文本、潜文本,也是很难读懂其中夹杂着的复杂的情味的。“只是用今天的眼光去观察是不行的,必须放到产生这些作品的时代(历史)背景中去。[10]诚然,“文学形象来源于生活,又高于生活。”[2]但前者是前提,是基础。没有“源于生活”,何谈“高于生活”?还原,沿波讨源,本就是文本解读的应有之义,这与“把这个文本‘坐实’”[2],好像不是一回事。“《背影》所传达出来的‘沧桑感’是沉重的,它潜隐在作品的字里行间。”[11]比如,“我与父亲不相见已二年余了”,原因是什么?“他待我渐渐不同往日”,为什么?“他终于忘却我的不好”,“不好”又从何而来呢?“哎,我不知何时再能与他相见”,更让人费解……学生难道就没有这些与我类似的疑惑吗?不借助背景资料,何以深入作者的情感世界?当然,这不是关键。但是,教者却链接了一则无关紧要无足轻重文中介绍已经很清楚的关于“惨淡”的材料,也是本课中唯一一则课外材料。我搞不明白,是何道理?

不过,展示朱自清父子的矛盾,是解读《背影》的关节。《背影》一文其实是儿子献给父亲的忏悔录,是朱自清父子之间长期冷战关系的解冻剂。适度的资料链接,未尝不可。“解读行为允许暂时离开文本到作者身上去找答案,但必须受文本的制约,要落脚到文本上。”[12]李教授的处理,“不求甚解”,屏蔽掉,放过去,我不反对。只是感觉终究还是与文本、与作者的心隔了一层。

2守正先需固本。

“遗憾的是,不少教师老是抓住父亲买橘子一段大做文章。”[2]其实,避开也好,不提也罢,这样目标指向更单一,课更干净利索!但是,教学内容虽精要,是否精当呢?窃以为,是不是过于超拔了过而不入,强行跨越宜思量。

本课例,望父买橘、四次流泪几乎没怎么着力,一掠而过。这样简单的处理,使得本血肉丰满的人物形象变得干瘪刻板。没有望父买橘,就不成其为《背影》,该细节是本文的灵魂。避而不谈,这对《背影》来说,是不是一种浪费呢?守正,先需固本强基,落实编者意图。人教版教科书(从视频中学生用书的插图可见本课所用教材版本)该单元导读是:“了解叙述、描写等表达方式,揣摩记叙文语言的特点。”

“简单”和“简约”不是一回事。教授在解释“为什么不重点教父亲买橘子的那一段”时说:“这一段并不是作者表意的重心所在。……而父亲买橘子一事,只不过是作者情感抒发的载体。”[1]但是,毕竟,学生要学的是《背影》这篇散文,不能一心为了教“散文”,而和它的“载体”剥离、割裂开吧?皮之不存,毛将焉附?“就是要循着散文体式特点教学生学散文”,课不是上给别人看的。我以为,目标指向还是不要过于彰显,尽可能地隐藏教学意图,借助文本这个“载体”,不露痕迹地做足达成目标的功夫就行了。

“文学文本解读是要提升审美能力的,是要受到美的情感的熏陶的。”[2]“突出背影,是这篇散文成功的一个主要因素”(《教师教学用书》“课文研讨”)。“背影的表现角度选得好”(《教师教学用书》“有关资料”:凌焕新《从<</span>背影>看散文如何选择表现角度》)角度精巧,这是一个美点。“父亲的慈爱和迂执,艰难和努力,困顿和挣扎,都凝聚在背影上;父子之间分离时深沉的爱也倾注在这一点上。”[13]这正是教学上值得“抓住”的东西——“他对父亲的正面印象也许并不很深……不敢、不好意思正面直视父亲,只能满怀深情地注视着父亲的背影,也只有对着其背影,他的情感才能自然流淌。[2]好像有穿凿附会、身体穿越(写望父买橘的《背影》,那是八年之后的事了)和过度阐释之嫌吧?再说,这个观点拾人牙慧[14],也不新鲜了。这堂课连“背影”好像没怎么涉及。窃以为,无论怎么上,都应该顾及到这个“文眼”吧。

我也并不主张而且反对“淡化文体”。无论是阅读还是写作,文体的“入格”都非常重要。不过,我觉得,小说和散文有相通的地方。望父买橘的细节是描写,描写没有散文中的描写和小说中的描写之分吧?这类的细节描写,在具有故事性的写人叙事的散文与小说中,不易区分,也没有必要作泾渭分明的辨析。

其实,谁也没有权力、资格(除了课标——不知人教版教科书该单元的导读是否符合课标)要求别人非要教什么。不过,《背影》的“背影”是清晰的、矗立的,李教授的课留给人的却似一个模糊的、缥缈的“背影”。很难想象,没有翻越站台,跨过铁轨的那些粗笨而费力的动作,朱自清父亲的那个背影是否还会深深印在我们心中。

话又说回来,面面俱到恰恰面面不到。李教授大胆取舍,极具魄力。我揣摩,除了“不是重心”的观点外,李教授可能是估计望父买橘属学生能知能感的,只需“把握”而不必提升的内容吧?不过,油水分离,不如水乳交融。若能水乳交融,化盐于水,则相得益彰。

3简政放权奈若何?

这种在文本外围‘打游击’的现象,常常出现在老师们的课堂中。”[2]但李教授所言“潜心会本文”“与文本深度对话”,至少我没怎么看到。作为川师附中,学生素质应该不会差了,并且,李教授也“上语文示范课150余次(百度百科:李华平),而本课何以缺乏较高质量的课堂对话和生成呢?除了一课时时间的限制等客观原因外,窃以为:一是不敢放手,对话情景营造得少了。二是跟着课件(问题封闭,缺乏张力)线性结构静态的预设走,促狭逼仄,则失之灵动。三是感觉讲得多,抽出而讲之,也不够通透,也似“挑出文本中的一些关键句子让学生赏读。”[1]给人的感觉,有些时候也是在打“外围”战。学生思维的触角探入文本尚浅,亲近文本的力度还不够。四是也许教者不拘小节吧,教学用语不够简要。感觉李教授课上话多了些(所以,笔者只做了个简录)。整堂课教者不停地在说,一直在说,甚至在出示问题后,还没容学生看一遍呢,教者就急不可耐地说开了;而且学生的回答教者几乎都要重复一遍;教者可能还生怕学生答不上来,提示得过多过细……学生还有多少思考的空间?教师的话多了,学生的主体地位就难以保证了。而且,制造笑料,也与《背影》的伤感氛围不相吻合。类似的,鼓掌,也不宜鼓动,除非是学生自发的。

从教学视频中可见,有几次,学生的回答不甚合教者心意,就放过去,另提问他人了。没有启发并给予学生深入思考进而自主生成的机会。不抛弃,不放弃,和学生“艰难”地对话,则是不容回避的选择。李教授的课,绝无旁逸斜出之虞,但简政放权,不是有可能催生生本、师生、生生更美的相遇么。

《背影》的语言“绚烂之极归于平淡”,怎么品味?追问不断地激活学生的思维,从极细微处悟出文本的思想情感,才能使阅读教学有属于它应有的意义。比如这句话:“近几年来,父亲和我都是东奔西走,家中光景是一日不如一日。”君老师问“你能够尝试着给这句话加上一组关联词吗?加上再读,你更能体会父亲的沧桑。”[3]千钧一问是有力的一问,父亲的“生之苦痛”就全部凸显,作者的情感也全部凸显。学生和文本亲密接触,生成了一番精彩的对话。——教者只是将这句话稍微变化了一种呈现方式,学生竟然很快领悟到作者的情感,不得不叹服教者的匠心独具!

愚以为,对话尚需深入,追问有待加强。

4、“学生才是课堂的主人”[1]

教授在让人眼前一亮的三句箴言、三项方案的凤头之后,马上把课堂拉回自己PPT的预设,把课堂的关注焦点转移到自己的问题上来。接下来,每一个关键问题的提出都不是来自学生,每一次材料的出示也都是教者事先精心设计好的,学生只是一步一步进入教者早已设计好的圈套,哪怕看起来貌似有精彩的回答,也只是吉光片羽,学生的思路没有打开,能量完全没有激发出来。窃以为,这堂课,仍然是传统意义上教师主导课堂。“教师‘代替学生’[1]问,即剥夺了学生发问的权力。”[15]“有人喜欢追求课堂教学的‘行云流水’,反对思维‘痕迹’。”[1]——李镇西式的“行云流水”,几人能够?笔者“虽不能至,然心向往之”。

该教学设计似曾相识,没有多少陌生化的感觉:比如,分析朱父信中的矛盾,对“不”字意蕴的开掘……该课例对话及生成的亮点似乎也不太多——即使是能背诵龙应台《目送》的那个男生,其实是答非所问。

解读的成果转化为课堂教学的内容和程序,并不容易,这中间,还隔着千山万水。课是上给学生的,其它的都是浮云。教初中不比教大学,更讲究艺术性,要把宏大理论落到地面,让学生在言和意之间走个来回,旨归还应是课标的“语言文字运用”。文中处处矛盾,可谓俯首可拾。我教《背影》,若能置学生于“矛盾”之中,让学生在文本中“出生入死”,我的目的也就达到了。

王荣生教授说:“更要关心学生是不是驻留了与教学内容相应的语文体验……学习经验。[16]孙涛老师也说:“我们应该注意整体达到的效果。我有个建议,教授可以做个调查,让孩子们写张纸条——上过《背影》后学到了什么,您看看是否和自己的教学设想有距离。(某“语文教研”群)”这确实是个好建议。

尼采说:“谁终将声震人间,必长久深自缄默;谁终将划破闪电,必长久如云漂泊。”人间正道是沧桑——无论是《背影》的产生,《背影》的解读,《背影》的教学,还是语文的王道……正如海派文代表三盅所说:“凡书大悲悯写大情怀者,无不于唱尽沧桑声嘶处,擿一朵野花自珍。”语文教学又何尝不是如此?

教授说:“我们观课议课一定要有专业的眼光,不能停留在消遣式的欣赏层面,而要进入学理审视的批评(赏析)层面。”[1]笔者力有未逮,学有所缺,不揣浅陋,斗胆妄言,只是就课论课(笔者暂没见到李教授另外两个方案的教学视频,难免有只见树木不见森林之虞。但另一方面,尝一脔肉,而知一镬之味,一鼎之调。取饮一勺,当能知味。),教无定法,一己之见而已。不妥之处,诚请方家指正。

补记:写作本文时(201511月),尚未见本课的文字版——《怎样用<</span>背影>教语文——李华平<</span>背影>教学实录两例》(《语文教学通讯·初中刊》,2016年第1期。)这里评析的是第一个课例。

 

注释:

[1]李华平.我为什么这么教《背影》(源自“正道语文”群).

[2]李华平.映射在“背影”上的是什么?——朱自清《背影》教学解读[J].语文教学通讯,2015(11B).

[3]王君.生之苦痛与爱之艰难——《背影》教学实录及悟课[J].语文教学通讯,2014(11B).

[4]陈明渠.坚守语文正道,撬动学生学习——听李华平先生《背影》课有感(源自“××语文”群).

[5]朱则光.《我用残损的手掌》教学实录及观点阐释[J].语文教学通讯,2006(2B).

[6]王本朝.歉疚与嗟悔:在父子情深的背后——《背影》的心理分析[J].名作欣赏,2003(3).

[7]王荣生.如何确定散文的教学内容[J].中学语文教学,2011(1).

[8]王益民.语文课要“贴着学生飞”——以《背影》为例[J].语文教学通讯,2015(9B).

[9]王君.生之苦痛与爱之艰难——《背影》再读[J].中学语文教学,2011(11).

[10]孙绍振.语文文本分析的七个层次[J].语文建设,2008(3).

[11]倪文尖.《背影》何以成为经典?——“超保护的合作原则”及其他[J].语文学习,2002(2).

[12]李华平.文本解读:理解“作者的理解”[J].中学语文·上旬刊,2013(7).

[13]肖培东.欲说当年好困惑[J].语文学习,2015(12).

[14]董水龙.追寻远去的父爱——我教《背影》及思考[J].语文学习,2008(1).

[15]杨先武.点评李华平《我为什么这样教<</span>背影>(源自某“语文教研”群).

[16]王荣生.从教学内容角度观课评教[J].语文学习,2005(5).

 

 

(发表于《语文教学研究》2016年第9。)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前一篇:新科举
后一篇:教育是什么?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