写鬼写妖高人一等——《狼》教学案例
(2016-11-18 23:45:51)
标签:
教育 |
分类: 案例反思 |
2014年6月4日执教。课堂实况整理稿万余字,不便投稿。后作了简录的删节处理。2016年6月发表。发表版只用了第二课时。
山东鱼台县教研室
(发表于《七彩语文·中学语文论坛》2016年第3期,该文题目被列入封面要目。)
今春我市初中语文优质课大赛,有四位老师选讲了《狼》。疏通文意、梳理情节之后,老师们不去引导学生揣摩其语言和写法,却不约而同地大讲特谈其教育意义。我的感觉,在教学内容的选择上似有问题。而四位老师的不谋而合尤值得深思。再,四位老师对情节的梳理,无一例外的都是:遇狼——惧狼——御狼——杀狼。这个教参定论死板教条且不说,从严格意义上来说也是不够准确的。在整个过程当中,屠户什么时候没有“惧”呢?哪一个阶段没有“御”呢?有一个老师还又增添了一个“笑狼”,则是画蛇添足了,这是作者在文末的评论,怎能称其为“情节”呢?
《狼》选自《聊斋志异·狼三则》的第二则。郭沫若先生这样称赞蒲松龄的《聊斋志异》:“写鬼写妖高人一等,刺贪刺虐入骨三分。”可见其情趣与理趣的双重高度。全文仅二百余字,记叙简洁,却又细节鲜明。写两只狼与一个屠户之间的一场较量,波澜层叠,惊心动魄,扣人心弦,引人入胜……让人玩味不尽,确是“高人一等”。鉴于此,教学的重心我拟定位在一个“写”字上,在适当的铺垫之后,即抓住语言和写法,在这上面下大气力。至于“刺”,就本文来说,寓意作者说得很清楚,也简单明了,不拟作为教学重点。
师:是啊,正如歌中所唱:“此中滋味,谁能解得开?”今天,老师就和同学们一起,来聊一聊《狼》这篇课文,看看我们又能解多少呢?
(请一生在黑板右半部中间位置横两行板书:聊斋志异、蒲松龄。)
[屏显]读准节奏(屏显从课文中选出的一组句子,略。学生朗读,老师指导。)
师:老师认为,读准节奏,怎么读都可以,没有固定答案的。但是,像“其一犬坐于前”,关键的句子,一定不能读破句,不然意思就被读错了。
(屏显一组句子,并对每句中重点的字词用彩色加以凸显。具体内容和学习过程略。)
师:老师个人的感觉啊——好像还缺了那么一点韵味,是什么韵味呢?
师:这个时候,狼还没有出现,或者说,屠户还没有发现狼——一片祥和。应该用怎样的语气和语速来读?
师:一个“矣”字,让人捏把汗呢!骨头没有了啊,狼步步紧逼,紧追不舍,气氛多么紧张啊……把屠户的心情送进句子中去,再来一遍——
师:你想象啊,那场面该是多么的惊险啊,声音要高!语速要快!哪几个字一定要重读?
(该生边读边演示,味道十足。朗读有爆发力,动作也很到位。众生自发鼓掌。)
师:请同学们闭上眼睛,在头脑中再现画面,重现当时的场景,感受当时的气氛。
老师读一下课文。现在,你就是屠户,你正在经历这场殊死搏斗——
(师背诵课文:“惧”“大窘”“恐”等用呼吸颤音;“屠暴起……”“一狼洞其中……”等句加快语速;“乃悟前狼假寐,盖以诱敌”等句添加语气词……)
师:还要读出故事味和情境感。比如,“顾”“转视”等可以辅以动作。现在,同位两个,分配好角色,自选段落,分角色朗读——
师:我们来个讲故事比赛——两种形式任你选。讲故事,不是翻译,而是再度创作。
①设身处地,化身文中的“人物”,从“屠户”和“狼”中自选一个角色,以亲历者的口吻来讲讲这个故事。
②自由组合,分配好屠户、狼一、狼二、旁白的角色,特别要注意揣摩“人物”的心理及其细微的变化,再现这场生死较量。
师:大家讲得非常生动。如果你是导演,凸显险象环生,惊心动魄的场景,重点拍摄哪些镜头?
生:“假寐诱敌”。这个时候,表面看气氛有所缓和,实际上恰恰是最危急的时刻,最紧要的关头,如果屠户被假象所蒙蔽,“暴起”再晚上一时半刻,那后果就不堪设想了!
生:“乃悟前狼假寐,盖以诱敌。”“乃”“盖”,这说明屠户原来还是被蒙在了鼓里。
生:屠户并不是用智把狼引到薪丘,识破了狼的诡计、想好了毙狼之术,而杀死两只狼的。
生:屠户的胜利全凭侥幸。不过,屠户一刻也不曾放松警惕,在还没有识破狼的诡计的情况下果断出手杀了狼。
生:这六个虚字,渲染出了危急关头紧张的气氛,更显示出了屠户万分危急的处境和心急如焚的心情。
[屏显]③狼亦黠矣,而顷刻两毙,禽兽之变诈几何哉?止增笑耳。
师:是啊,虚字不虚。去掉这些虚字,歌中“几分嘲讽,几分诙谐,几分轻蔑,几分感慨……”这些滋味还能剩下几分?反过来,如果从白话文回译到文言文,又该如何呢?
师:通过还原,我们已经更直观地看到了本文语言干练的特点。还是以这一句话为例,看看能不能去掉几个字?
生:对。让人心里好像有一种不祥的预感——这位屠户归途中可能会遇到什么不测吧。
生:“担中”不能去,去掉了,句式也不那么工整了;再说,下文还有“弛担持刀”呢。
师:如此看来,这一句话,没有一个多余的字。文言文的语言一般都比较省俭,而本文更是言简义丰,可以说是把古代汉语的精炼发挥到了极致。老师只是抛砖,后面的文句大家课后慢慢咂摸吧。
师:“犬坐”,吃人的狼竟然变成了驯良的家狗!“目似瞑,意暇甚”,轻松、悠闲得很呢!简短的一句话,就把狼的狡诈神态刻画得活灵活现,惟妙惟肖,跃然纸上。请男女同学分别找一找写狼和屠户动作的动词。
师:这一系列的词语,既表动作又表速度,时而紧张,时而舒缓,张弛结合,疾徐交替,一波三折,高潮迭起。所以,我们朗读的时候,就要特别注意轻重和缓急。把你找的含有这些动词的句子再读一读。
师:总之,记叙,跌宕起伏;议论,画龙点睛。作者为文有一字不肯放松的谨严——值得我们好好学习。
[屏显]蒲松龄,字留仙,号剑臣,别号柳泉居士。清朝山东淄川人,著名的文学家,代表作是短篇小说集《聊斋志异》。
[屏显]“才非干宝,雅爱搜神;情类黄州,喜人谈鬼。闻则命笔,遂以成编。”
[屏显]“窃叹天下官虎而吏狼者比比也。”——《聊斋志异·梦狼》
师:现代大文豪郭沫若先生曾为蒲松龄的书房——聊斋,题了这样一幅对联,给予他极高的评价。
(请一生在黑板上“聊斋志异”“蒲松龄”的两侧竖两行板书该对联。)
师:本文所写之狼竟能如此工于心计,令人称奇。同学们相信不相信真有此事?
师:认为真的请举手——(都举手了,我还真是始料未及——我还怕没有看准)还有不同意见吗?(没人回答)请举手——(没人举手)同学们都认为真有此事,这就充分说明了——作者写得多么好啊!请看大屏——
师:对!在我们的生活中,也有形形色色的“狼”——(给黑板上的“狼”字添加引号。)我们是否有足够的勇气和果敢去面对所谓的“狼”呢?
师:对!面对邪恶势力,我们要勇敢地斗争,在正义面前,坏人必将和“狼”一样“顷刻两毙”。让我们动情朗读最后一段。
[屏显]“狼亦黠矣,而顷刻两毙,禽兽之变诈几何哉?止增笑耳。”
【教后反思】
这堂课上下来,我感觉很有收获。一是学生的许多回答我没想到;二是一些课堂生成是备课怎么也备不到的。另外,我对自己的应变还算基本满意。
任何一篇文章,除了内容,还能教什么?张志公先生认为,语文学习就是带领学生在文章里走一个来回儿,通过弄清语文形式来理解文章内容,在理解文章内容的基础上进一步弄清为什么用这种语文形式来表达这个内容,即语文形式——文章内容——语文形式。《狼》一课,抓的是语文要素,教的是语文知识,培育的是语文素养。侧重明确了“这一篇”最鲜明最突出的特质,比如,干练语言,极强的故事性等。至于结课主题的探究,实为有感而发,呈现的方式是含蓄的,呈现的时机是合宜的,所占的时间是很少的。
刘恩樵老师在点评(《发掘文本自身的魅力——李明哲《狼》教例品析》)中写到:教师要通过自己对文本的研读以及教学的设计,让文本自身的魅力发掘出来,展示在学生的面前。李明哲老师的《狼》教学就是这样,引导学生感受《狼》这一篇经典文本的魅力。一是读中揣摩品意味;二是精抓虚词得妙韵;三是巧设问题显不俗;四是细细咂摸悟精炼;五是准确解析教技法;六是借助生成揭寓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