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老师说电影是种庸俗

(2010-01-31 11:28:57)
标签:

电影

文化

戏剧

杂谈

     电影是一种庸俗。我老师说的。(以下是转老师的贴)
     这样说,虽然讨骂,但却说出了真相。它诞生于一个照相师的奇想,本来就有玩耍的意思。虽然,梅里埃把它与戏剧结合,后来,一大堆大师都倾心钻研:什么技术派,纪实派;什么爱森斯坦,什么巴赞,结果,还是一件好玩的东西---当然,意大利人浪漫,战败的沮丧使他们钟情电影,他们试着把电影搞成一个反映他们情绪的严肃东西:不错,他们热闹了一阵,最后,留下一片生活的暗影,不了了之。法国人不服,电影本来就是他们的产物;他们在意大利人的暗影里,随意涂抹绚丽的色彩,也试着表达内心隐秘的多样性,从而,赋予电影某种类似哲学的东西;可惜,也是一阵,连自己的阵营都四分五裂了。俄国革命给了艺术家自信,他们自信的过头,拍了一大批严肃的反应革命激情的电影,甚至要把资本论搬上银幕,这当然不会有好结果。倒是美国人老实,务实,看准了电影的根本---玩玩而已:他们记得清楚,美国电影首先是从控制机器开始的,好莱坞就是躲避控制,而最终成了最大的玩具商。
     电影委屈吗?有点。想想那些执意要抬高电影品味的大师,还真有点过意不去:无论是布来松的纯粹、费里尼的戏谑、戈达尔的狂暴、塔尔科夫斯基的沉静。。。都给人留下极深印象,以至于,当安东尼奥尼与伯格曼双星归天时,电影界一片哀伤。公平的说,他们不容易:一定相信能把一个玩玩而已的东西搞得与灵魂有关。想起伯格曼的晚年,他又热衷于早期的戏剧,是不是一种绝望的醒悟和回归?当然,这种精神仍后继有人:达内兄弟、贾樟柯的连续获奖就挺长志气;可惜,他们似乎投错了行当:电影是不可能摆脱庸俗的。不想在这里细说电影的受众对其品位的影响,电影自身就是一个游戏:在一个黑乎乎的屋子里,一方面,许多人屏住呼吸,获得了偷窥的满足;另一面,电影的输出者,玩着一架神奇的机器,搞出许多挑逗和欢愉---拉康早就说过这样的话,麦茨不服,拿出一生的大半,创立他的电影符号学,试着为严肃的电影找寻理论根据;他深深知道,还没有一种艺术像电影这样缺乏理论支持。显然,为一个游戏寻求艺术法则,本身就是悖论:卡伦蒂诺之类的颠覆就是最好的嘲弄。后期,象意识到偏离似的,麦茨也心悦诚服的投进精神分析怀抱,说出了他最精到的意思:电影是一门艺术,更是一种工业;他依赖于机器装置,依赖于技术,根本上依赖于恋物癖---好像又说回去了:这跟好莱坞执意要给人提供梦想满足是一回事。
    还有什么好说的吗?想想现在的电影趋势,想想更多的电影、电脑技术,甚至想想电影技术对其他艺术门类的侵入、扩展,好像已无话可说。一直没懂麦茨的一句话:欲望的满足越是技术的,越是不道德的---不知道他在说什么,但是不是也可以这样理解:正由于技术的正当性,深入性,才能更多的满足潜意识(不道德)的需求?也必然刺激电影更加技术化?不知为什么有点懊悔,理解了那些大师的苦楚:德西卡的真实,巴赞的写实,安哲罗普洛斯的长镜,奥尔米的生活流,达内的平实。。。说到底,无非都是与电影的庸俗抗争而已;不过,仅仅是抗争,电影比其他艺术更惨:现代性对技术的崇拜将使电影更坚实的走向技术主义,走向庸俗。
    电影真是一种庸俗吗?我不希望是,但想想《阿凡达》,想想《三枪》,你怎么说呢?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前一篇:悲悯嚣张
后一篇:怀旧情绪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