腰椎间盘突出症复发与预防
(2008-10-09 13:37:09)
腰椎间盘突出症,亦称为髓核突出(或脱出),或腰椎间盘纤维环破裂症,是临床上较为常见的一种腰腿痛病。本病主要是由于腰椎间盘各部分(髓核、纤维环及软骨),尤其是髓核,有不同程度的退行性改变后,在外界因素的作用下,椎间盘的纤维环破裂,髓核组织从破裂之处突出(或脱出)于后方或椎管内,导致相邻的组织,如脊神经根、脊髓等遭受刺激或压迫,从而产生腰部疼痛,一侧下肢或双下肢麻木、疼痛等一系列临床症状。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经过治疗和休息后,常可使病情缓解或痊愈,但该病的复发率相当高。针对腰椎间盘突出症复发与预防,结合多年临床观察,总结报道如下。
该病复发率高的原因有如下几点:
(1)腰椎间盘突出症经过治疗后,虽然症状基本消失,但许多病人髓核并未完全还纳回去,只是压迫神经根程度有所缓解,或者是和神经根的粘连解除而己。
(2)腰椎间盘突出症病人病情虽已稳定或痊愈,但在短时间内,一旦劳累或扭伤腰部可使髓核再次突出,导致本病复发。
(3)在寒冷、潮湿季节未注意保暖,风寒湿邪侵袭人体的患病部位,加之劳累容易诱发本病的复发。
(4)术后的病人虽然该节段髓核已摘除,但手术后该节段上、下的脊椎稳定性欠佳,故在手术节段上、下二节段的椎间盘易脱出,而导致腰椎间盘突出症的复发。
对于腰椎间盘突出症,除了积极采取各种各样的治疗方法外,最为重要的措施就是预防。病人在日常生活、学习和工作中要养成正确的姿势和习惯,注意平时的站姿、坐姿、劳动姿势以及睡眠姿势等的合理性,纠正不良姿势和习惯,加强锻炼,增强体质,尤其加强腰背肌功能锻炼。因为适当的锻炼能改善肌肉血液循环,促进新陈代谢,增加肌肉的反应性和强度,松解软组织的粘连,纠正脊柱内在平衡与外在平衡的失调,提高腰椎的稳定性、灵活性和耐久性,从而起到良好的治疗与预防作用。对于手术患者,术后应采取科学而有效的措施(手术后需在硬膜外放置引流管,引流管在24~48小时内拔除。术后常规应用抗生素,手术切口10~14天拆线。术后患者卧床休息,8小时内不要翻身,以减少渗血。8小时后采用轴位翻身)。对于疼痛者可使用止痛剂,有膀胱刺激症状的可以导尿。一般术后2~3周后可以起床活动,开始锻炼腹肌和下肢肌肉。3~6周内应避免坐位休息。
对于经前路手术摘除髓核并行脊柱融合术的患者,术后应严格卧床3个月,应隔一个月拍腰椎X线片复查,待椎体间融合后才可离床活动。
一般术后3~4周,病人即可出院。出院后第一周,应早睡晚起,下午也可休息,可以坐汽车,但不可骑自行车。不应提物,可淋浴。第二周,应早睡,可有限制增加活动,但以不感到疲劳为度。第三周,可以恢复较轻的工作。第四周,可恢复正常活动,包括弯腰,旋转腰部等。可手持10千克左右的重物。一般出院8周后,病人才可不受任何限制地开始正常生活。
对腰椎间盘突出症病人进行得当护理也是预防复发的关键:急性期应睡硬板床,绝对卧床3周,进食及大小便时不得坐起和站立,严禁坐位和下床活动。因为卧床可以减轻体重、肌力和外来负荷对椎间盘的压力,促使突出的髓核回缩及破裂的纤维环修复。
避免咳嗽、打喷嚏,防止便秘。因为咳嗽、打喷嚏、用力排便可使腹压增加而加重疼痛。
4~8周后症状明显好转,可逐步进行背肌锻炼,下地做轻微活动。长期卧床病人要指导翻身,不能使躯干扭转,以免影响治疗效果:
牵引治疗时床尾抬高15~20°,间断牵引,每日1~2次,重量5~10kg,每次1~2小时。因为牵引可拉开椎间盘间隙,使椎间孔开大,减轻椎间盘内的压力,减少对神经根的压迫而减轻疼痛。
坚持理疗、推拿、按摩,结合光疗、蜡疗、超声等多种疗法,促进局部组织血液循环,有助于恢复。
锻炼背伸肌、臀大肌、腹肌、股四头肌,如向健侧侧弯活动、腿屈伸活动,上下午各1次,每次10分钟。
如患者已进行了手术,术后平卧24小时不得翻身,观察伤口渗血渗液情况,并及时更换敷料。观察血压、脉搏变化,每30~60分钟测量一次。若出现头痛、恶心等症状,可适当抬高床脚,防止过多的脑脊液渗出。若放置引流管,应保持引流通畅,勿受压或扭转,并坚持处于无菌状态中。
术后应注意观察下肢感觉运动的变化,了解术后的恢复情况。加强护理,定时协助病人翻身,防止并发症。术后2周开始,帮助病人锻炼背肌。
佩戴腰围对预防腰椎间盘突出也十分必要,主要目的是制动,也就是限制腰椎的前屈、后伸及旋转运动,尤其是协助腰背肌限制过度的前屈动作,使损伤的腰椎间盘可以得到充分休息,
佩戴腰围可将腹腔内脏器与腰椎捆绑在一起,减少腰椎过度活动,减少肌肉的劳损与韧带的负担,而起到保护作用。
佩戴腰围后,加强了腹肌的力量,减少腰椎的前凸,而使重心后移,减少了背肌的劳损。
佩戴腰围在一定程度上加强了腰背肌的力量,加强了腰椎稳定性,保护了腰部免遭再度损伤,即可在一定程度上避免腰椎间盘突出症的复发,巩固疗效十分有益。
但需注意,佩戴腰围的时间要适度,因使用腰围过久,可以使肌肉和关节活动降低,从而引起肌肉废用性萎缩,对腰围产生依赖性。因此,应在不加重症状情况下,加强腰背肌及腹肌的功能锻炼,使肌肉强壮有力,形成“肌肉腰围”。
喜欢
0
赠金笔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