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业背后
(2023-09-26 11:15:40)
标签:
作业背后 |
作业背后
作者|定南针
孩子学到《田家四季歌》这一课,老师布置的家庭作业一共有三项,其中一项是:做一个小记者,采访家人(可父母,可爷爷奶奶)关于农事活动的过程,然后选择一种农作物的耕种过程整理出来,画成小报。画在A4纸上,每个步骤加一个词语做小标题。
这是一个非常应景的作业,我是从农村长大的,我们那里既有水田也有旱地,既种水稻又盛产小麦还有玉米、高粱、红薯、大豆及各种蔬菜,可以说是一个旱涝保收的风水宝地。对于这项作业既配合了这篇课文的内容,又让孩子们了解农业、农事、农作物等。
城市出生的孩子有些五谷不分,过着衣来伸手饭来张口的生活,问她大米是哪里来的,馒头、面条是哪里来的,把育苗、播种、施肥、灌溉、除草、打药、田间管理、收割、脱粒、晾晒、归仓等关键环节直接略掉,张口就说是从超市里来的。
这样的回答着实让我们干过农活的人来说有些堪忧。她们并不知道送入口中的一粒米一个馒头背后所付出的艰辛,这也是我每次回老家都不忘记带她到田地里认一认庄稼,了解播种、收割等这些艰辛过程。有点扯远了,针对这项作业其实背后隐含的内容很多,让孩子了解的知识也非常多,要想把这项作业做好,做出质量,需要花费大量的时间精力给孩子补上这门课。
而且那些具体的劳动场景整个干农活的艰辛过程也不是三言两语能够说得清楚的,需要做足了功课才能让孩子真正了解这篇课文,也才能理解老师布置这项作业的良苦用心。
这是一个既有外延又内涵丰富的作业,也在考验着家长的智慧,如何帮助孩子梳理这些知识点,讲透整个农作物的成长过程,家长要下一番功夫,虽然亲自经历过,但并不一定就能讲明白,特别是转化为让孩子能听明白的语言。
为了更直观一些,就要借助网络,从网络上搜集有关播种、育苗、成长、收获这些劳动场景,再加上一些自己在干农活中的一些体会及经验,这样就丰富了孩子的认知,孩子虽然没有亲身经历和体验,但是经过观看,讲解,再加上我们具体在农事活动中的一些体会,她就会有一个直观的感觉,有一些感性的认识和理解。再回老家时就可以实地进行了解增进理性认识。我本来是这样操作的,经过这样一个流程,孩子既高质量地完成了作业,也使得她的内心变得丰盈起来。
但是时间真的不允许,孩子放学接到家里,已经很晚了,快到做饭时间了,如果全身心地投入到辅导孩子作业中,就会耽误做饭,饭点就得往后拖,那么其他的一切活动都要往后拖,如果选择做饭那孩子的作业质量就无法得到保证。
这就是一对矛盾体,的确是一个非此即彼的选项。所以有时候不是我们不想,不是我们不知道该怎么做,而是我们无法抉择与取舍。一件小事是这样,世上的其他事,又何尝不是这样呢?
做到两者兼顾并不容易,如果只是为写作业而作业,那么随便给孩子讲一下,把大致情况告诉孩子,那么就少去了互动,进一步地认知,也偏离了做作业的初衷,老师之所以布置这么一项应景的作业,就是不想让孩子们变得五谷不分,不知道一粒一粟背后的艰辛,再背出“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根本感受不到辛苦在哪里,没有了“锄禾日当午,汗滴禾下土”的体验过程,那么也是苍白无力的。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