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思豆腐的由来
(2009-03-02 22:19:37)
标签:
杂谈 |
分类: 中国豆腐民间文学资料选 |
第二章
文思豆腐的由来
文思豆腐始于清朝乾隆年间,是由扬州梅花岭右侧天宁寺一位名叫文思的和尚所创制的,原名“九丝豆腐”。文思和尚擅长制作各式豆腐菜肴,当时他取用豆腐干、金针菜、木耳等原料制作了这道豆腐汤菜,由于清鲜异常,前往烧香的佛门居士都喜欢品尝此菜,又因该菜为文思和尚所制,故称为“文思什锦豆腐”。相传,乾隆皇帝下江南时,在扬州品尝了文思豆腐后,大为赞赏。不久,便成为清宫名菜。在清代《调鼎集.汉席》和《扬州画舫录.满汉全席》中都有“文思什锦豆腐”的记载。
上世纪30年代,“洁而精”初创时,一天艺术大师刘海粟来品尝文思豆腐,与主厨、川菜耆宿吕正坤大师闲聊:“文思豆腐是文思和尚的杰作,如豆腐能切成纹丝般细,一语双关,吃来更有滋味。”刘大师的一句戏言,吕大师却当起真来,不仅把豆腐细切如丝,而且还把原来的辅料也升格为荤料荤汤,将经酒浸发的干贝研成金色细丝,与草母鸡煨成的汤一起熬成鲜汁来煮豆腐丝。煮好后,装在玻璃烧锅中,但见金丝银丝游弋在清澈的汤汁中,舀来品尝,爽滑柔润,清淡利口,
一般扬州风味菜馆所制“文思豆腐”则不需这么精细。主要做法是:取嫩豆腐、熟火腿丝、香菇丝、笋丝、绿叶菜等为原料;烹制时,一、先将豆腐切成4厘米长、1厘米宽的豆腐丝,入开水锅中略焯,去除豆腥气,使豆腐丝条不易弄碎;二、炒锅上火,加入鸡汤和清汤各半,放入笋丝、香菇丝烧滚后,下豆腐丝,烧沸时撇去浮沫,加盐、味精,放入熟火腿丝和菜丝稍微烩一下,即可出锅倒入汤碗内,淋入鸡汤即成,特点是色泽美观、豆腐白嫩,汤汁鲜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