淮南地区的宴客习俗
(2009-02-09 18:48:10)
标签:
杂谈 |
分类: 淮南风俗习惯 |
淮南人性格豪爽、热情好客。平日来人,坚留吃饭,打酒买菜,定喝个一醉方休。遇到婚嫁、生子、祝寿、建房子、迁居等喜庆事,更是大张旗鼓,盛情宴客。
淮南地区的宴客习俗主要有:
一、席位
本地过去设席多为方桌。可坐八人,所以通称“八仙桌”。
座位视桌面缝隙而定。因堂屋门多向南,桌缝一般都是东西向。座位的排法是,面朝门左手的是上座,右手的是二座;面朝西右手的是三座,左手的是五座;面朝东左手的为四座,右手的为六座;背朝门右手的是七座,左手的为末座。
桌面缝隙直对门向,则堂屋左侧为上,右侧为次。
上座通常由长者、主要客人坐。如果来客的是主人的平辈且年龄小或主人的晚辈,主人也应坐上座。末座,俗称“把壶的”,通常由第二主人或主人的晚辈来所坐,负责把壶斟酒、接菜递盘。
过去在家中设席,一般都是一间屋子设一桌,,那么堂屋的是上桌。
就坐的顺序是:上座先入席,然后其他人才入席。
二、菜肴
过去酒席上的菜肴,凉菜用盘子盛,热菜用碗。不计盘子算碗。有八碗与十碗之分。
非正式的酒席上八碗。就席前,先上四到六盘凉菜,如花生米、变蛋、熟牛肉片、凉拌黄瓜等。客人入座后,上四道喝酒用的热菜,头道是整鸡,二道为整鱼,三道为面圆子(一碗24个),四碗是甜汤。故有“头碗鸡、二碗鱼、三碗是圆子”之说。酒喝得差不多时,再上四道吃饭菜。五、六两道为衬菜(随季节、经济条件来定,可荤可素)。七道是八大块,八道为咸汤(如鸡蛋洋柿汤、青菜鸡蛋汤等)。
正式的酒席(如结婚)上十碗。讲究的先上十盘子果子,客人入席吃点后撤去,上十盘子凉菜。然后再上十碗热菜。热菜分前六道与后四道。
前六道为下酒菜。第一碗为定席名菜,多上蹄胞、海参等。上前者为蹄胞席;上后者为海参席。第二碗为整鸡、三碗为整鱼、四碗为圆子、五碗为衬菜、六碗为甜汤。
后四道为吃饭菜。七、八两碗为衬菜、九碗为八大块、十碗为咸汤。
这里特别值得一提的是“八大块”。八大块的用料选用肥猪身上的五花肉烀到七成熟,捞出爆烧,然后切成长近半尺、宽逾一指的条状,皮外膘内扣在碗里。咬到嘴里肥而不腻、满口流油。在过去物质贫乏时期是不可多得的美味。八十年代后由于副食品丰富,人的嘴吃“刁谗”了,才退出酒席菜谱。
现在,请客多在酒店。菜肴主要为四个凉菜、四个热炒、大菜、甜汤(或咸汤)等。
如果朋友在饭前到,且为知己。仓促下只有三个菜,即使再上一碗辣菜,也须配成四个菜。因为三个菜是祭祀鬼神的。
三、饮酒
把壶斟酒,先从上座开始,依次而下。酒要斟满,酒满敬人。
主人端杯劝酒,客人方可端杯;主人执筷子让菜,客人方可动筷子。
共饮三杯酒后,主人应该先从上座开始一一敬酒。客人可自找对象相互敬酒。
为让客人喝好吃好,过去用划拳、打老虎杠子等酒令助兴。“文革”时因划拳宣扬封建思想曾禁止在公共场所划拳。八九十年代除有划拳、打老虎杠子外,又有哑巴拳、蛤蟆拳、老牛拳、以及猜火柴棒等助酒形式。九十年代后期,正规酒席上以相互敬酒对饮为主。
用酒有白酒、啤酒以及黄酒等。
白酒以前都是60度烈酒,八十年代以后逐渐改为53度、48度酒。
白酒的品类,旧时多为小酒坊所造。解放后为地方酒厂生产。七十年代多为山芋干子酒,八毛八一斤,闻起来一股臭芋头干子味,喝多了冲头。八十年代前后流行喝濉溪大曲。此后又有蚌埠大曲、明光大曲(明绿液)、高炉大曲、口子酒、焦陂大曲、双轮系列、中华玉泉、迎驾贡酒等各领一时风骚。现在酒类繁多,数不胜数。
七十年代起,啤酒逐渐走上餐桌。先多散装啤酒,后来多为瓶装。九十年代淮南时常上多为怀远圣泉啤酒、淮南益生啤酒以及天井啤酒、廉泉啤酒等。现在又有雪花、零点、一品天柱等。
九十年代中期流行过一阵花雕黄酒。
本地习俗敬酒时敬酒人与被敬人同饮。敬酒多敬两个酒。敬酒不喝干为不敬。有(上)“饭前三杯酒”的规矩,即饭上桌还须喝三个酒。但不普遍。
酒后饭,过去多为干饭、馍馍;现在多为干饭、蛋炒饭、饺子、面条、以及油炸馍等。
吃饭时忌将筷子竖插在干饭碗里(是祭祀鬼神时用)。
主人不能在客人吃好前吃完,哪怕是碗底留一口,也应等在客人全部吃好饭后再吃掉。
客人吃好饭后可把筷子平放在碗口上,表示“我在等你们吃”,主人可把客人的筷子取下放在碗边,表示“不要客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