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幼教名师“同课异构”教学交流观摩活动反馈
(2011-04-02 08:48:23)这次上海之行有幸的观摩到了许多上海名师的教学活动,都是有关于“同课异构”的教学,在第一天时,我们听了不同领域,但同个教学内容的活动“圆”,在第二天,观摩了关于同个教学内容,同个年龄段,但是他们的领域又有所不同;在第三天时,观摩了同个教学领域,但内容和年龄段又所变化。结合了三天的形成,从中也了解到了什么是同课异构,同课异构的特点及它所在的价值。
晶晶感言:
上海——忐忑之行
那一天去上海时,我和丽丽临走时和领导告了别,领导还嘱咐我们不要和陌生人讲话,生怕我们两大“美女”被人拐走!于是,我们一路谨记警告,心里啐啐念着,并相互提醒时刻注意身边的人,还把包保护的特别牢,行李丢了不要紧,钱是万万不能丢的!终于,来到上海,其实还没到站时,我们就已经开始紧张起来了,谁都不知道下一步该干什么,庆幸的是周围有着许多热心人,也凭着我们的摸索终于坐上了地铁,下地铁后开始了我们“的士”之旅,早已听说上海的“的士”师傅很会兜圈,就自作聪明的认为上海话不是和宁波话很像,就开始了我憋脚的“宁海话”(就是宁波话加上海话),说了下地址,哎,可惜的是,第一辆的士师傅说什么单行线不能去,于是乖乖的下了车(心想什么单行线,欺负我们老实人嘛),接着费了九牛二虎之力,打到了第二辆车,结果是司机不熟悉路,还要看地图!但还是顺利的达到了酒店!终于舒了一口气,没想到麻烦接踵而来,我忘把身份证给拿上了!我想:“难倒还要让我去宁波拿一趟?”万中可幸的是只要去当地派出所打下证明就可以了,我和丽丽跌跌撞撞的走进了上海派出所,狼狈的我们来到上海,却走进了派出所!这是我在上海忐忑之行中的第一个残缺美!在这个过程中,我同样反思到自己需要生活上的磨练,作为80后的小青年几乎没有离开过父母的怀抱中,这一次独自去异地让我学到的不仅是知识,而且还有生活上的技能!
在上海之行中,我们也聆听了很多上海名师的教学活动,感受了他们之间不同的教学风格,其实在同课异构中每个教师的风格截然不同,有幽默机智的,有沉稳型的,有直接简略,也有这曲折委婉的。像吴佳瑛和应彩云两位名师,他们之间虽然也有着不同的上课特点,但相同的是他们都有着一种机智,一种简单干练的回答,一种思路清晰的风格,听他们的课完全是一种享受,享受着教学魅力大放光彩,享受着应老师和佳佳老师的机智幽默和对幼儿的现场回应技巧,从中也让我认为教师的语言素养是多么的重要,这一切的一切我都深深的印记在脑中……这是我上海之行中享受到的另一种美。
丽丽感言:
不同的教师在面对同一教学内容时,呈现出不同的面貌,在教材的理解与把握、环节的安排与设计、活动的选择与组织、问题的提出与解决等各方面,都会表现出各自不同的特点。经比较就可以一目了然地看到各自的相同点和不同点,当中也促进了教师的个性的积极发展,当也拓宽了我的教学思路,课堂教学的高效成为“同课异构”的最终归宿。
活动分享:
大班美术创意:橙子变变变
活动目标:
1、
2、
活动准备:
课件、教师用橙的一些元素绘制的图画若干、橙子
活动过程:
一.想象导入
出示圆,提问:这是什么?
幼儿:圆!
在圆的里面加了一点,提问:这又是什么了?
幼儿异口同声回答:橙子!
师:吃过橙子吗?尝起来什么味道?橙子的里面你们见过吗?
师:切开后这两个橙子里面会一样吗?怎么切?
教师出示PPT,橙子不同的切面
小结:原来一刀切的时候,方向不一样,图案也会不一样
二、橙子变变变
1、观察横着切和竖着切的图形,引导幼儿展开不同想象
师:你们看,他们哪里不一样?
这个(横或竖切面)图案让你想到了什么?
2、观看课件,找找橙宝宝变成了各种各样的东西都躲在这幅画里,我们一起来把它们找出来吧
分析画面图:1一个橙子变变变——电风扇
师:我是怎么把橙宝宝变成了电风扇?
师:除了画了一个框,还加了什么?(引导幼儿仔细观察图面)
师:我是怎么把橙宝宝变成了乌龟?/我是怎么把橙宝宝变成自行车的?
师:我加了什么
出示大大小小横切面的橙宝宝且叠叠层层的摆放
师:五瓣橙宝宝能变什么?
引导幼儿进行想象
师:看看我变成了什么?
一个孩子转过身时撑着一把伞
师:小朋友的头去哪里了?(教师比较关注幼儿画面的细节)
幼:被伞遮住了
三、表达创作
1.出示绘画材料,教师准备不同切面的橙宝宝,让幼儿粘贴进行绘画。教师提出绘画要求L你准备用几个橙宝宝,想变出什么?
2幼儿创作,教师指导(画面构图及想象表达)
3、
在《橙子变变变》教学活动中,虽然在教学中,教师只是讲述的橙子的一个横切面和竖切面的关系,并引导幼儿进行丰富想象,最后让幼儿展开想象,自己创作,看似非常普通、简单,但活动的亮点不是教学过程,而是教师在最后一个环节中的设计与思考,教师出示的绘画材料就是一个个已经准备好不同切面的橙宝宝,让幼儿直接粘贴上去,并进行自己创意绘画,这样避免幼儿在创意绘画过程中可以追求画橙而影响了幼儿的想象发挥(技能妨碍创作)!在这样的绘画过程中,教师准备不同切面的素材要多,这样才能让幼儿在绘画时有一定的需要及变通。《橙子变变变》的活动中,教师在素材的丰富准备及对大班幼儿的年龄特点掌握是我认为整个活动中最最为亮点的地方!
《小精灵的舞蹈》
活动目标:
1、感受旋律优美的意境,愿意用语言和动作表达自己的感受(教师在整堂教学活动中,更倾向于幼儿的动作和感受音乐中节奏的快慢)
2、模仿小精灵的动作,尝试有节奏的舞蹈(“模仿”更多倾向于小班幼儿,并且对于大班幼儿和整堂活动的设计,教师关注的幼儿根据画面做动作,并进行表述)
变为:
1、聆听《森林狂想曲》乐曲,感受节奏和动作的快慢
2、观察图谱,尝试根据画面做动作,大胆表述自己的想法
活动准备:
《森林狂想曲》片段、多媒体课件、小精灵图片
活动过程:
一、
1、在乐曲中,你听到了什么?
幼:小鸟的叫声 师回应:小鸟是怎样唱的?
幼:小鸡
播放第二遍:师:这可能是个什么样的地方?
幼:森林
幼:小河流旁
师:为什么是小河流
2、借助游戏‘神奇的魔法棒’,试着在音乐旋律中,有节奏的摆动身体
播放第三遍音乐,师:现在我们跟着魔法棒一起来摆动我们的身体吧,再次感受音乐有什么不一样?
3、说说乐曲带给自己的感受
幼:很开心
幼:像小河流
小结:原来这一首好听的音乐,让我们想到小鸟在天空叽叽喳喳的叫着,小河潺潺的流动着,让我们听的人感觉到美妙。
4、介绍歌名
在第一环节中,教师的机智巧妙从容的回应幼儿的回答这一点让我受益匪浅,但是教师在这个环节中主要的目的在于让幼儿聆听音乐,让他们感受音乐的美妙及听后用身体做个简单的舞动,但是教师在这环节中给自己及幼儿兜了一个圈才回到用身体舞动,其实可以简单的设为:
改变后:
1、播放第一遍:带来一首乐曲,我们一起来听一下吧?好听吗?
2、第二遍:听了乐曲后,你想做什么
3、第三遍:听了这首乐曲后,我们用我们的身体也随着音乐跟着跳舞吧,引导幼儿用身体进行简单的舞动
4、介绍歌名
二、
1.
幼:她在舞蹈
师回应:你怎么看出来他在舞蹈?教师“小步递进”的给予幼儿进行引导,让幼儿仔细观察图谱中的动作
2、他们是怎样跳舞的?(鼓励幼儿学一学)
师:看看小精灵做了哪些动作?(让幼儿进行动作表演)
幼儿表演时,教师细化动作(在教师细化动作同时,教师并不是作为主导,而是一而三的引导幼儿自己观察图谱,来总结动作的优美,这是我喜欢的一点,教师并没有高控,而是多次请幼儿进行上了表演,让幼儿与幼儿之间进行相互比较,作为总结出动作的优美化)
师:有些人动作是这样的,有些人动作是那样的!——引导幼儿动作统一
师:你们觉得图谱上哪个更像?
师:除了手臂不一样,还与刚才图谱上的哪里不一样?(让幼儿观察到小精灵的眼睛方向不一样,我无不感叹,教师在动作上尽然能细化到一个眼神的变化,更加培养了幼儿细致观察的能力)
3、播放音乐,幼儿再次感受动作的变化
师:除了不同动作的变化,你还发现了什么?
幼:后来慢慢的动作快了
追问:哪里变快了?你觉得哪个动作开始快了?引导幼儿知道动作快慢的节奏和倾听第一套动作过后的节奏开始逐渐变快
师回应:原来一样的动作能变成不一样的节奏
提升:不同的动作加上有节奏的变化,就会让舞蹈变得更加好看
三、
1.
教师在最后这个活动中,并没有开展,首先这堂教学活动的目的在于让幼儿观察图谱,并将重难点放在了细化动作,将动作做的更加优美,如再次进行此环节,就觉得刚才的活动就显得毫无意思,因为创编是幼儿自由想象,并非要求幼儿将动作做的细化优美,而是进行种想象的创编,对上个环节来说没有实在的意义!教师在现场活动中改变了一定的策略,而是提供图谱,让幼儿在区角中操作,进行动作的设计
2.
整堂教学活动教师在第二个环节上笔墨下的非常多,更加的关注了幼儿的动作,用四张简单的图谱动作,看似简单,但是在4张图谱中的细微变化,培养了幼儿的细微观察能力,把舞曲的节奏变化和四个简单动作相互结合,更好的让幼儿感受音乐的美妙。教师在引导幼儿观察图谱中,用了许多策略:一是出示图谱,养成他们细致观察的习惯,二是用语言进行引导及提升:原来我们这些美丽的动作通过我们越仔细的观察出来的动作越好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