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上海幼教名师“同课异构”教学交流观摩活动反馈

(2011-04-02 08:48:23)

这次上海之行有幸的观摩到了许多上海名师的教学活动,都是有关于“同课异构”的教学,在第一天时,我们听了不同领域,但同个教学内容的活动“圆”,在第二天,观摩了关于同个教学内容,同个年龄段,但是他们的领域又有所不同;在第三天时,观摩了同个教学领域,但内容和年龄段又所变化。结合了三天的形成,从中也了解到了什么是同课异构,同课异构的特点及它所在的价值。

  326日上午观摩:小班活动《好玩的洞洞》、小班活动《圆圆的东西》、大班美术创意《橙子变变变》

  326日下午观摩:大班绘本《喜欢钟表的国王》、音乐活动《喜欢钟表的国王》、大班美术活动《喜欢钟表的国王》

  327日上午观摩:小班综合:《小河马和刷牙精灵》、中班综合《小河马和刷牙精灵》、中班综合《小河马和刷牙精灵》、

  327日下午观摩:大班语言:《春天的小草》、中班音乐《春天的小树》、中班语言《春天的兔子》

  328日上午观摩了上海实验幼儿园大班《小精灵的舞蹈》,大班美术《有趣的圆宝宝》

     

晶晶感言:

 

上海——忐忑之行

   这一次的上海忐忑之行可以用四个字来总说“残缺的美”,美中还带有着一丝丝的遗憾和眷恋,眷恋着自己在聆听名师们上课的感觉,遗憾的是自己没有把笔记记全!

那一天去上海时,我和丽丽临走时和领导告了别,领导还嘱咐我们不要和陌生人讲话,生怕我们两大“美女”被人拐走!于是,我们一路谨记警告,心里啐啐念着,并相互提醒时刻注意身边的人,还把包保护的特别牢,行李丢了不要紧,钱是万万不能丢的!终于,来到上海,其实还没到站时,我们就已经开始紧张起来了,谁都不知道下一步该干什么,庆幸的是周围有着许多热心人,也凭着我们的摸索终于坐上了地铁,下地铁后开始了我们“的士”之旅,早已听说上海的“的士”师傅很会兜圈,就自作聪明的认为上海话不是和宁波话很像,就开始了我憋脚的“宁海话”(就是宁波话加上海话),说了下地址,哎,可惜的是,第一辆的士师傅说什么单行线不能去,于是乖乖的下了车(心想什么单行线,欺负我们老实人嘛),接着费了九牛二虎之力,打到了第二辆车,结果是司机不熟悉路,还要看地图!但还是顺利的达到了酒店!终于舒了一口气,没想到麻烦接踵而来,我忘把身份证给拿上了!我想:“难倒还要让我去宁波拿一趟?”万中可幸的是只要去当地派出所打下证明就可以了,我和丽丽跌跌撞撞的走进了上海派出所,狼狈的我们来到上海,却走进了派出所!这是我在上海忐忑之行中的第一个残缺美!在这个过程中,我同样反思到自己需要生活上的磨练,作为80后的小青年几乎没有离开过父母的怀抱中,这一次独自去异地让我学到的不仅是知识,而且还有生活上的技能!

    来到上海的任务是来充电的,这个目标我是清楚的!在接下来的三天日子里,我们又记笔记又摄像,现在就来汇报下我们学习到的知识吧,希望和大家一起进行分享:

    这次培训的内容为“同课异构”,到底何谓同课异构,哪里是“同”,哪里又需要我们教师的“构”呢?所谓同课异构简单的来说是,同内容但有着不同方案。同:同学科(领域)同主题内容;异:就是教师的独特创意及不同的教学设计。用易懂的话语来说:“你有一个苹果,我有一个苹果,交换后每人还是一个苹果。你有一种思想,我有一种思想,交换后每人就有了两种思想。“同课异构”的教研方式,它可以引发教师之间的智慧碰撞,可以让教师取长补短,且取其精华去其糟粕,提高教育教学效果。在与此同时,在同课异构百花齐放的课堂上,它彰显了教师的教学个性差异,体现了孩子的学力差异,也彰显了文本价值的丰富性,比如说同一本绘本《点点和多咪的信》,小班可以作为故事的形式进行讲述,在过程中用两个动物的对话请小班幼儿进行简单的语言想象和描述;中班可以将“信”的内容为载体,从中进行进一步的进行丰富,比如将信作为图加文的形式,让幼儿自行进行阅读,并且用同样的方式让幼儿展开其想象,张开想象的翅膀;大班的孩子可以自行设计两个动物之间的信,让他们初步理解写信的格式。这就是彰显了同课异构中的文本价值,同个内容可进行多角度的诠释,多领域的开展。

在上海之行中,我们也聆听了很多上海名师的教学活动,感受了他们之间不同的教学风格,其实在同课异构中每个教师的风格截然不同,有幽默机智的,有沉稳型的,有直接简略,也有这曲折委婉的。像吴佳瑛和应彩云两位名师,他们之间虽然也有着不同的上课特点,但相同的是他们都有着一种机智,一种简单干练的回答,一种思路清晰的风格,听他们的课完全是一种享受,享受着教学魅力大放光彩,享受着应老师和佳佳老师的机智幽默和对幼儿的现场回应技巧,从中也让我认为教师的语言素养是多么的重要,这一切的一切我都深深的印记在脑中……这是我上海之行中享受到的另一种美。

      在上海之行中,我们聆听到了很多精品的教学活动,这些教学活动都非常的不错,我们看到了同年龄段孩子在不同领域中的相同内容所表现出的反应,也看到了教师对内容的诠释,以及在最后一天去聆听上海实验幼儿园的两位教师的教学活动。在最后一天的实验幼儿园,让我印象深的不是教师的教学活动,而是那里园长对教学活动的精彩点评,园长几乎将教师的整个过程中的环节一一进行剖析,并且将教师和幼儿的回应几乎也句句分析的准确精析。如:《小精灵的舞会》活动中,她更关注的是幼儿的角度去看待问题,在幼儿的角度上问教师“你为何这样设计?你这样设计的理由是在哪?有无站在儿童观去考虑问题?又例如:《会变的圆》中,当幼儿说:我用夹子变成的是太阳的光芒!而现场的教师则给予简单的回应:哦,原来是太阳的光芒,你的想象真丰富!而园长却关注到幼儿在太阳的光芒上却用到的夹子却是夹了一半,而另一半却是没有用夹子呈现?她就觉得这时教师可以继续追问:你为什么加了一半的光芒?也许幼儿会展开他的想象,说这是刚升起的太阳。就是这样一个简单的追问就可以加强活动目标的重点,继续发展幼儿的想象力,这才是我们教师需要关注的点,在这次上海之行我享受到另一种美!

  带着疲惫的身体,载着美好的心情,装着一车的知识回到了宁波,在短暂而珍贵的三天里,给年轻的我又一次充足了电,上满了弦。每天的感觉是幸福而又充实的,因为每一天都要面对不同风格的教师,每一天都能听到不同类型的讲座,每一天都能感受到思想火花的冲击。在这里,我更进一步了解同课异构的一种方式,反思了以往教学作中的不足。在这次上海忐忑之行中,我学到了很多,不光是教学活动上,也有独立生活上的磨练,也让我悟出了一个道理“小步递进”,我们每个人需要慢慢的成长,需要慢慢的积累,就像中心博客中所说的“积蓄——完美绽放”!

丽丽感言:

    此次有幸走进上海参加关于“同课异构交流会”,现场聆听了诸位风格迥异的优秀教师的教学设计、教学方法、教学风格,呈现出了各自不同的教学效果。在听课的基础上,也进一步进行了讨论、比较、分析和完善,每位教师现场也做了一定的反思。此次的外出学习,也给我了较多的思考与启迪:

不同的教师在面对同一教学内容时,呈现出不同的面貌,在教材的理解与把握、环节的安排与设计、活动的选择与组织、问题的提出与解决等各方面,都会表现出各自不同的特点。经比较就可以一目了然地看到各自的相同点和不同点,当中也促进了教师的个性的积极发展,当也拓宽了我的教学思路,课堂教学的高效成为“同课异构”的最终归宿。

   总而言之,此次的观摩活动给了我较多的思考,也便于我在接下来的实践过程中,进行一定的尝试与探究。

 

活动分享:

大班美术创意:橙子变变变     

 李晶晶整理

活动目标:

1、  幼儿从不同侧面的观察橙子,能根据橙子的基本形状展开想象,并尝试用不同的构图方法表达表现。

2、  幼儿能用较清楚的语言表达自己对橙子的发现和经验。

活动准备:

课件、教师用橙的一些元素绘制的图画若干、橙子

活动过程:

一.想象导入

出示圆,提问:这是什么?

幼儿:圆!

在圆的里面加了一点,提问:这又是什么了?

幼儿异口同声回答:橙子!

师:吃过橙子吗?尝起来什么味道?橙子的里面你们见过吗?

师:切开后这两个橙子里面会一样吗?怎么切?

教师出示PPT,橙子不同的切面

小结:原来一刀切的时候,方向不一样,图案也会不一样

二、橙子变变变

1、观察横着切和竖着切的图形,引导幼儿展开不同想象

师:你们看,他们哪里不一样?

这个(横或竖切面)图案让你想到了什么?

  幼儿自由展开联想

2、观看课件,找找橙宝宝变成了各种各样的东西都躲在这幅画里,我们一起来把它们找出来吧

分析画面图:1一个橙子变变变——电风扇

师:我是怎么把橙宝宝变成了电风扇?

师:除了画了一个框,还加了什么?(引导幼儿仔细观察图面)

            2两个橙子变变变——乌龟(乌龟的贝壳藏着橙宝宝)自行车(自行车的车轮藏着橙宝宝)

师:我是怎么把橙宝宝变成了乌龟?/我是怎么把橙宝宝变成自行车的?

师:我加了什么

  引导幼儿进行完整表述

            3大小不同不同的橙子变变变

出示大大小小横切面的橙宝宝且叠叠层层的摆放

师:五瓣橙宝宝能变什么?

引导幼儿进行想象

师:看看我变成了什么?

一个孩子转过身时撑着一把伞

师:小朋友的头去哪里了?(教师比较关注幼儿画面的细节)

幼:被伞遮住了

三、表达创作

1.出示绘画材料,教师准备不同切面的橙宝宝,让幼儿粘贴进行绘画。教师提出绘画要求L你准备用几个橙宝宝,想变出什么?

2幼儿创作,教师指导(画面构图及想象表达)

3、  幼儿展示作品交流(猜猜他变成了什么)

 

 

在《橙子变变变》教学活动中,虽然在教学中,教师只是讲述的橙子的一个横切面和竖切面的关系,并引导幼儿进行丰富想象,最后让幼儿展开想象,自己创作,看似非常普通、简单,但活动的亮点不是教学过程,而是教师在最后一个环节中的设计与思考,教师出示的绘画材料就是一个个已经准备好不同切面的橙宝宝,让幼儿直接粘贴上去,并进行自己创意绘画,这样避免幼儿在创意绘画过程中可以追求画橙而影响了幼儿的想象发挥(技能妨碍创作)!在这样的绘画过程中,教师准备不同切面的素材要多,这样才能让幼儿在绘画时有一定的需要及变通。《橙子变变变》的活动中,教师在素材的丰富准备及对大班幼儿的年龄特点掌握是我认为整个活动中最最为亮点的地方!

 

《小精灵的舞蹈》   大班音乐欣赏

活动目标:

1、感受旋律优美的意境,愿意用语言和动作表达自己的感受(教师在整堂教学活动中,更倾向于幼儿的动作和感受音乐中节奏的快慢)

2、模仿小精灵的动作,尝试有节奏的舞蹈(“模仿”更多倾向于小班幼儿,并且对于大班幼儿和整堂活动的设计,教师关注的幼儿根据画面做动作,并进行表述)

变为:

1、聆听《森林狂想曲》乐曲,感受节奏和动作的快慢

2、观察图谱,尝试根据画面做动作,大胆表述自己的想法

 

活动准备:

《森林狂想曲》片段、多媒体课件、小精灵图片

活动过程:

一、            倾听乐曲,表达感受

1、在乐曲中,你听到了什么?

幼:小鸟的叫声 师回应:小鸟是怎样唱的?

幼:小鸡       师回应:同样是叫声,但你们听到的叫声的动物是不一样的!

播放第二遍:师:这可能是个什么样的地方?

幼:森林      

幼:小河流旁

师:为什么是小河流  幼:我听到了河流的声音

2、借助游戏‘神奇的魔法棒’,试着在音乐旋律中,有节奏的摆动身体

播放第三遍音乐,师:现在我们跟着魔法棒一起来摆动我们的身体吧,再次感受音乐有什么不一样?

3、说说乐曲带给自己的感受

幼:很开心  师:摆动身体时,你把自己想象成了什么?

幼:像小河流  师追问:你觉得你像一条怎样的小河流

小结:原来这一首好听的音乐,让我们想到小鸟在天空叽叽喳喳的叫着,小河潺潺的流动着,让我们听的人感觉到美妙。

4、介绍歌名

在第一环节中,教师的机智巧妙从容的回应幼儿的回答这一点让我受益匪浅,但是教师在这个环节中主要的目的在于让幼儿聆听音乐,让他们感受音乐的美妙及听后用身体做个简单的舞动,但是教师在这环节中给自己及幼儿兜了一个圈才回到用身体舞动,其实可以简单的设为:

改变后:

1、播放第一遍:带来一首乐曲,我们一起来听一下吧?好听吗?

2、第二遍:听了乐曲后,你想做什么

3、第三遍:听了这首乐曲后,我们用我们的身体也随着音乐跟着跳舞吧,引导幼儿用身体进行简单的舞动

4、介绍歌名

二、            观察图谱,尝试表演

1.    播放音乐,美妙的音乐把精灵也吸引过来了,在看看他在干嘛?

幼:她在舞蹈

师回应:你怎么看出来他在舞蹈?教师“小步递进”的给予幼儿进行引导,让幼儿仔细观察图谱中的动作

2、他们是怎样跳舞的?(鼓励幼儿学一学)

师:看看小精灵做了哪些动作?(让幼儿进行动作表演)

幼儿表演时,教师细化动作(在教师细化动作同时,教师并不是作为主导,而是一而三的引导幼儿自己观察图谱,来总结动作的优美,这是我喜欢的一点,教师并没有高控,而是多次请幼儿进行上了表演,让幼儿与幼儿之间进行相互比较,作为总结出动作的优美化)

师:有些人动作是这样的,有些人动作是那样的!——引导幼儿动作统一

师:你们觉得图谱上哪个更像?

 幼儿再次观察图谱

师:除了手臂不一样,还与刚才图谱上的哪里不一样?(让幼儿观察到小精灵的眼睛方向不一样,我无不感叹,教师在动作上尽然能细化到一个眼神的变化,更加培养了幼儿细致观察的能力)

3、播放音乐,幼儿再次感受动作的变化

师:除了不同动作的变化,你还发现了什么?

幼:后来慢慢的动作快了

追问:哪里变快了?你觉得哪个动作开始快了?引导幼儿知道动作快慢的节奏和倾听第一套动作过后的节奏开始逐渐变快

师回应:原来一样的动作能变成不一样的节奏

提升:不同的动作加上有节奏的变化,就会让舞蹈变得更加好看

三、            延伸,引发创造

1.    如果你也有个小精灵,你想让他跳出怎样的舞蹈?(自由创编)

教师在最后这个活动中,并没有开展,首先这堂教学活动的目的在于让幼儿观察图谱,并将重难点放在了细化动作,将动作做的更加优美,如再次进行此环节,就觉得刚才的活动就显得毫无意思,因为创编是幼儿自由想象,并非要求幼儿将动作做的细化优美,而是进行种想象的创编,对上个环节来说没有实在的意义!教师在现场活动中改变了一定的策略,而是提供图谱,让幼儿在区角中操作,进行动作的设计

2.    提供图片,鼓励幼儿在区角图片进行探索和尝试

 

整堂教学活动教师在第二个环节上笔墨下的非常多,更加的关注了幼儿的动作,用四张简单的图谱动作,看似简单,但是在4张图谱中的细微变化,培养了幼儿的细微观察能力,把舞曲的节奏变化和四个简单动作相互结合,更好的让幼儿感受音乐的美妙。教师在引导幼儿观察图谱中,用了许多策略:一是出示图谱,养成他们细致观察的习惯,二是用语言进行引导及提升:原来我们这些美丽的动作通过我们越仔细的观察出来的动作越好看!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