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长阳之后三思而前行

(2016-03-02 14:00:50)
标签:

股票

分类: 股票

谈股论道:如何为手中的股票补仓换股实现扭亏为盈

补仓操作也是有技巧的。首先,要判断什么股票值得补,什么股票不值得补,不可盲目补进的股票有四类:其一,含有为数庞大的大小非股票;其二,含有具有强烈的变现欲望的战略投资者配售股股票;其三,价格高估以及国家产业政策打压的品种;其四,大势已去、主力庄家全线撤离的股票。
    
如果投资者的手中有这样的股票,必须换股操作而不是盲目补仓。在未来的反弹中,将有很多股票无法回到前期高点,这是必须警惕的。总之,补仓的股票必须属于以下两种类型:其一,短期技术指标完全调整到位,例如KDJ等完全见底,并形成有效的反转技术形态,这是空仓资金陆续回吃或补仓的好时机。其二,庄家运作节奏明显、中长期趋势保持完好的股票。虽然目前大盘整体趋势不佳,但是两市有不少股票仍然维持在较健康的上升通道中,调整到年线位置就止跌。任何一个耐心和细心的投资者都能轻松地在年线一带顺利抄到波段底。一旦进入前期高点一带就坚决抛售,其余时间要耐心地等待股价回落。
    
值得一提的是,补仓要注意捕捉时机。一般说来,大盘或个股见底的时候,股价会因为抄底资金的强劲介入迅速走高甚至涨停,因为处于不明朗期,资金获利变现的欲望很强烈。在随后的时间里,必然会遭到获利盘的打压,投资者可以在股价遇阻、出现技术调整时出局,耐心等待调整结束后再逢低吃回、高抛低吸、来回做波段。
    
至于补仓和变现滚动操作,通常说来,大盘或个股如果以70度以上的角度直线上涨的话,会因为多方能量消耗过大而出现较大的技术调整和回吐压力,投资者可以考虑将与补仓数量相同的筹码在股价大涨的过程中T+0抛售一次。如果确定反弹还会延续下去,就不必采取此种方法。当然,如果个股跌破重要技术位置,不宜马上补进,应先清后看。补仓是重套的朋友谋求自救的一种重要的方式,力求判断精准,不能失误,否则会导致自己遭受更大的亏损。
    
补仓的品种应把握“补强不补弱、补小不补大、补新不补旧”的原则。依次解释的含义就是,在任何反弹或上升中,最大的机会属于强势股,补仓资金万万不可杀进冷门股、弱势股以及技术图形上出现一字形的呆滞股。由于股市受到持续从紧政策的影响,大盘股很难有大,投资者的重点应布局于小盘绩优的思路上。大盘连续下跌的过程中,套牢资金是众多而庞大的,套牢盘的压力很大,补仓操作中得考虑这个因素。由于新股没有这样的压力,其股价恢复一般比老股更快。

观点与操作

1.长阳之后三思而前行:中国有句经典的古话(也是股话):凡是预则立,不预则废!意思清晰明了:做事情要有详细的计划;作为职业投资人,更是需要如此,市场是非常残酷,她不相信眼泪!尤其是去年7月以来,大面积跌停已经出现数十次,今天百点长阳后,市场又走到十字路口,作为投资人,需要的是思考,一个对中长期趋势的思考,然后得出结论,最后你需要的是执行你的决定,坚定的执行,象个战士一样!笔者三思如下:

1.有必要对市场的中长期趋势做个简单重复,即2638点极大概率不是本轮5178点以来熊市的终点,2350点一线见到大底观点不变 ----这是对中期趋势的判断;如果场外资金属于极度保守型稳健型资金,短期的行情确实都可以不用参与,耐心等待跌破2638点之后熊市的最后一波杀跌潮出现。

2.短期的技术面上双底是否成立还需要观察,实际上,对这个双底我并不关心,当然最强的走势是不破,按照我周一博文说的出现孕线后的反弹走势。其实破掉也没事,这里仍然不会一步到位跌到2350点一线,而是会出现一个可操作性的反弹行情,简单说是上半年的吃饭行情。

3.未来相当长时间内的机会将是结构性局部的机会;在熊市终点未到的背景下,投资机会显的相对稀缺,但机会总是有的:侧供给改革涉及的煤炭,有色,钢铁,第三批自贸区,长江经济带等主题投资都将是上半年吃饭行情的关键所在,只是再存量博弈的环境下,市场生存下来需要更为专业化和精细的投研能力---这是对投资方向的判断;

    归纳下:如果你认同以上观点,那么请珍惜本轮行情的机会,如果不会做波段,没关系,反弹逐步开始离场,以后的机会只是局部阶段的机会,并不适合大部分投资人参与,那么暂时的离开市场也许是个好的选择;耐心等待等待下轮牛市的来临;

2.有板有眼:侧供给的煤炭有色钢铁持仓;两会涉及的长江经济带,第三批自贸区主题投资可关注短期机会;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