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签:
大盘股小盘股增量资金指数溢价 |
分类: 股票 |
谈股论道:一篇散户操盘手永远珍藏的文章
因为下一波上升会很快让人解套,甚至获利。这时候,买对了还要懂得安坐不动,不管风吹浪打,胜似闲庭信步。交易之道的关键,就是持续掌握优势。
快速认赔,是空头市场交易中的一个重要原则。当头寸遭受损失时,切忌加码再搏。
在空头市场中,不输甚至少输就是赢。多做多错,少做少错,不做不错。
在一个明显的空头市场,如果因为害怕遭受小损失而拒绝出局,迟早会遭受大损失。
一只在中长期下降趋势里挣扎的股票,任何时候卖出都是对的。哪怕是卖在了最低价上。
被动持有等待它的底部,这种观点很危险,因为它可能根本没有底。
学会让资金分批入场。一旦首次入场头寸发生亏损,第一原则就是不能加码。最初的损失往往就是最小的损失,正确的做法就是应该直接出场。如果行情持续不利于首次进场头寸,就是差劲的交易,不管成本多高,立即认赔。
希望在底部或头部一次搞定的人,总会拿到烫手山芋。熊市下跌途中,钱多也不能赢。
机构常常比散户死的难看。小资金没有战略建仓的必要,不需要为来年未知行情提前做准备。
不需要和主力患难到底。
明显下跌趋势中,20-30点的小反弹,根本不值得兴奋和参与。
观点与操作:
1.谁来拍板大小之争:按照传统理论,股票二级市场价格由估值和流动性共同作用决定,在国内市场,由于特殊的市场环境和博弈文化(直接点说就是博弈中赌的成分浓厚),流动性成为极为重要的因素。一般来讲,流动性相对紧张时,市场场外增量资金有限,场内的存量资金会钟情于中小市值股票,大盘股会受到持续性的冷落,市场会出现“估值无效论”,即看着估值贵的小盘股涨,看着估值便宜的大盘股就是不动,当这种场景达到极致的时候,大盘股与小盘股的折价水平会达到历史峰值。而此时:如果场外增量资金突击进场,从博弈的安全性(估值便宜)和流动性(大资金讲究的是进出方便)角度,显然,处于价值洼地的大盘股是首选。今年的行情截止到目前为止就是按照以上思路演绎的。今年7月底之前市场主流以小股票题材炒作为主线,新能源汽车,军工,环保,炒地图等等能炒的几乎都炒了一遍,而权重品种则持续低迷,上证指数长期徘徊在2100点之下。然而,这一切在7月底突然发生变化,随着指数在7月底以跳空方式上行后,市场步入大小指数共振式上行,大小指数之间的差异明显相对缩小,而到了10月之后,大指数再度发力,市场形成28格局,小指数整体出现盘整,进入11月以来在大指数不断新高的背景下,小指数却逆势向下破位下行,28现象达到极致,直到本周才出现久违的82现象。
关于大小之争,市场看法不一,我个人认为根源还是在于估值溢价的回归,只是这种回归采取了大指数上行,小指数横盘甚至下行的模式来完成,而没有采取过往熊市中(尤其是2011年下半年那段走势)大小指数同步下行,仅仅是大指数绝对跌幅相对小。目前的估值水平,沪深300在12倍左右,中小板48倍,创业板60倍之上,显然,这种大小之间的估值溢价水平不可能长期持续下去。而历史数据表明,大盘股和小盘股估值溢价超过5倍之后往往会出现估值溢价的修正。只是这种修正会有很多种模式,比如一起跌,大盘股跌的少,小盘股跌的多,比如2011年下半年。或者一起涨,只是大盘股涨的多,小盘股涨的少,这就是所谓的28现象,而采取哪种模式来修正溢价则和当时的市场氛围有着直接关联。这一次的28现象出现源于市场对诸多重磅大盘股利好的预期,(比如持续不断的QFII扩容,国企改革,沪港通等等均直接指向大盘股)所以市场采取了向上走出28现象的修正模式。
而从博弈角度看,向上走出28现象,还需要增量资金的配合,显然,这次完全符合增量资金进场的迹象。不断放出的天量就是最好的证明。说了那么多,我们来做个总结:大盘股和小盘股之争,其内在驱动力源于估值溢价的修正,而这种修正的导火索则是政策面的积累效应和增量资金共同作用的结果。换而言之,我们要看28现象何时结束,盯着政策面和增量资金两个角度就行了。----提供一个思路供博友参考看待28现象的合理性和是否可持续性。
2.有板有眼:
**博弈方向:看来指数在冲击2500之后主动回撤,其实这种走势是最为健康和理想的,这里的调整仍然不能断定是中期见顶,以我看是回踩季线中轨2420一线,策略上如本周再度回落到2420一线建议择机加码。博弈对象煤炭有色地产;主题投资丝绸之路,土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