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颈线对决胜算几何

(2012-10-19 15:07:01)
标签:

股票

分类: 股票

谈股论道:大盘走势分析莫走入四个误区

    对于如何分析股市大盘走势,我的第一个看法是,牢记查尔斯 道关于“主要趋势、次级趋势、日常波动”的观点,把总体上把握股市大盘的主要趋势、次级趋势的运行作为分析大势的主要目标,投资者对股市大盘走势心中有数,比预测明、后天的日常走势更为重要。总体上大盘运行的牛、熊趋势是能够分析出来的,大盘牛市或熊市大小级别是大致能够分析出来的,大盘处于牛市或熊市的哪个阶段也是能够分析出来的;而大盘的日常波动或大盘的牛市顶部或熊市底部的具体点位是不能准确分析、预测出来的。

  我的第二个看法是,对股市大盘走势的分析,不能用单一的一种方法,或仅从一个方面去进行,要用一个系统分析的方法体系才能得出相对正确的结论。21世纪股市分析的主要特点,就是系统分析方法,用系统分析方法分析股市大盘走势,能够克服片面性,使分析更准确一些,科学一些。

  我的第三个看法是,我们强调对股市走势大盘预测分析的重要性,我们也要进行对股市大盘走势的预测分析;与此同时,我们又不要完全相信自己或别人的预测分析,每一轮牛市的顶部或熊市的底部,都是在其运行过程中渐行渐明,最终被确认的。高明的投资者,在大盘运行的顶部或底部区域能有所感觉,在其顶部或底部形成确认前一两个星期,或顶部或底部确认后马上采取行动,都是成功的操作。

 

观点与操作:

1.颈线对决胜算几何:要说目前市场的最大难点在哪里,相信大部分参与者都能看清楚,没钱!很差钱!每天不到千亿的成交量显示出存量资金博弈的内在特征,而我们分析过,头肩底形态的有效突破必须放量,多头需要增量资金的进场博弈。其实条条大路通罗马,颈线位距离现在位置并不遥远,不放量中阳通过,以目前存量资金的能力,也可以"蚕食策略"磨破颈线,但是这样的话,头肩底的真实性就会打折。

    从近期政策导向看,股指出现再探2000的概率极小,缺乏进一步的调整压力,这就会推动存量资金进一步做多。站在存量资金的角度考虑的话,它们也希望进一步做多,以制造一定的赚钱效应,使其他资金经不住赚钱的诱惑,这样有望推动增量资金进场,改变目前存量资金内耗的现状。在目前的大背景下,存量资金仍有望反复做多,以改变其目前较为尴尬的境地。但毕竟存量资金实力一般,尚不能发行持续长阳式的突破行情。所以,它们极有可能采取"蚕食策略",一方面采取四两拨千斤的方式,借助于舆论导向以及政策面变化的契机,达到聚集做多动能的目的,比如说昨日利用地产行业政策的期望推动地产股涨升,再比如说利用市场对二次股改的预期推动券商股井喷等均如此;另一方面是不发动长阳式的猛攻行情,而是采取小幅高开后震荡走高的策略,这样就可化解套利盘以及获利盘的抛压。甚至不排除存量资金采取进二退一的操盘策略,使得上证指数在震荡中重心持续上移,从而达到"盘破"颈线位的目的。

    通常来说,判断头肩底能否形成,关键在于放量突破颈线,成交量要温和放大,右肩的量要明显大于左肩。如果能放量突破颈线压力,行情级别相对会较大。从左肩量能看,9.7单日量能1111亿,如果要有效突破颈线位,则我们认为至少1200亿之上的单日量能水平以中阳线方式通过。钱从哪里来?近期关于QFII相关新闻很活跃,历史会不会重复?A股上一次大规模引进QFII是在2005年,后来A股也迎来史无前例的大牛市,20102年9月份开始引进的QFII规模更大,也更坚决,全球路演,声势浩大,A股接下来会不会重演历史,也来一次牛市,让我们拭目以待,我认为概率还是比较大的。A股开门迎外援, 9月新增7家QFII后续或有百亿资金入市。

    技术面上,周MACDDIFF已金叉DEAMACD也由绿柱变成红柱,已经站上10周线,预示着中期趋势继续向好。我们认为:如果近期有诸如降准或者沪深300T+0等利好出台,则股指将会选择上述第二种单日放量中阳方式突破颈线位,如果没有则采取磨过颈线的概率较大,但此种方式的过关将导致多头信心不足,冲高后也可能后市再度回落形成箱体整理。
2.
周一关注:支撑位:2110
         压力位: 2150

3.资金流向超赢数据显示今日两市资金净流出14.58亿;机械,建材,钢铁板块资金净流入居前;有色金属、化工化纤,房地产板块资金净流出居前。

4.有板有眼:

**博弈方向:建议持仓有色,煤炭,券商,基建等周期性品种持股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