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两组数据提示风险?

(2011-04-12 16:04:34)
标签:

财经

斩庄

基金开户数

增量资金

数据显示

股票

分类: 股票

谈股论道 《短线赌钱与长线赌命》选录

     “投资”与“投机”这两个概念(1):我要说的第一个问题,是正确理解或甄别“投资”与“投机”这两个概念。我之所以首先讨论这个问题,原因在于:在正确认识市场之前,我们需要正确认识自己在市场上所扮演的角色。

   显然,这是一个“理论味儿”十足的问题,一些懒得“动动脑子”的人也许还会认为这是一个玩弄文字游戏的问题:管它是“投资”还是“投机”呢?有钱赚不就行了吗?——错了!此时此刻我正在谈论的,就是有关赚钱的问题,我认为这两个概念的混淆不清妨碍了人们去赚钱——再问一下,您真的没有更重要的事情要做吗?那就听我慢慢聊。我们不得不承认,无论是股票市场还是期货市场,都是非常急功近利、只看重眼前实效的地方,人们信奉那句话“无论白猫黑猫,抓住老鼠就是好猫”,对各种“理论”或“大道理”不感兴趣,甚至可以说相当的反感。在这里,“理论”二字几乎等同于“空谈”的意思。其结果就是,大量良莠不齐的东西在“实用”的名义下充斥于市场分析领域(不相信?去看看书店里面那些关于市场分析的“圣经”、“宝典”或“秘籍”)。人们不管那些东西有没有道理或有多少道理,以为能用就行,哪怕是神秘主义的、周易八卦的或西方星象学的东西,都可以大行其道(也不相信?去看看艾略特波浪理论、江恩理论好了)。对于这方面的问题,我曾经在《大师的命门——市场分析的缺陷》(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2000年)里有过阐述,在后面有关如何评价交易方法的部分,我还会有所涉及。

  

   

观点与操作

1.两组数据提示风险?:在股指已经运行到三千点之上,两组数据的公布引起了我们的注意。一是:今年一季度沪指上涨4.27%,但70%的偏股型基金收益为负数,仅有不到一成偏股基金跑赢大盘,在跑赢大盘的基金中,多数为重仓银行,地产,机械,钢铁等行业的基金。二是:来自中登公司数据显示,上周股票开户数再创阶段新高,达41.99万户,且连续第二周维持在40万户以上的较高水平。与股票开户数大增有反差的是,基金开户数不增反降。数据显示,上周末两市新增基金账户数为79749户,相比前一周下降12.4%。

     以上两组数据,我们认为对于分析当前市场格局演变有着重要的参考意义,我们的观点如下:

     第一,从整个一季度看,绝大部分基金没有前瞻性对于市场趋势演变进行把握和调整资产配置,导致了业绩大幅偏离上证指数同期表现;而当股指运行到三千点附近,当低估值蓝筹品种群体异动后,出于调仓的要求,基金行为再度表现出强烈的趋势跟随者特征,即抛售去年重仓的中小市值品种,加仓蓝筹股。从基金开户数看,场外资金显然没有完全认同基金的行为特征,加之一季度基金普遍业绩不佳没有赚钱效应出现,场外资金通过基金渠道进场意愿并不强烈,作为市场重要的参与者,基金没有足够的增量资金进场做多,对于指数后续的上行空间不宜盲目乐观;

    第二,从股票开户数看,历史规律告诉我们,当新增开户数达到近期高点时,对应股指出现调整风险概率较大。如2009年7月后,开户数均维持在40万户水平,基金刷新近70周来的新高纪录,随后不久便引发3478点的调整。其实这种逻辑比较好理解,当市场运行到高位一定是对应成交放大,天量天价,从筹码分布的角度讲,高峰时期开户的资金多数都将成为最终的套牢盘,尽管这话听着不那么舒服。

    以斩庄的观点看,目前市场的风险核心在于没有足够的赚钱效应来维持市场人气,没有赚钱效应的持续出现,就不可能有足够的增量资金进场做多,没有足够的增量资金,行情不会走的太远---这是一个简单而经得起考验的逻辑推演。

2.周三关注:支撑位:2990点         压力位: 3030点

3.资金流向与AH溢价指数:超赢数据显示今日两市资金净流出55.24亿;电力,运输物流,交通设施板块资金净流入居前,分别净流入4.90亿,1.86亿,1.48亿;有色金属,煤炭石油,机械板块资金净流出居前,分别净流出15.29亿,5.64亿,5.19亿。截止16:00,AH溢价指数为100.47(中线安全区)

4.有板有眼:

**博弈方向:金融,资源,地产等大市值品种三千点上保留中线不超过半仓底仓筹码为上;题材股建议关注上海本地股及商业地产股。总仓位可维持在7成之上;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