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试述我国古代的说唱耍技艺术的产生及流派(初稿)

(2018-07-30 07:03:26)
标签:

文化

西周天子

分类: 文章类

试述我国古代的说唱耍技艺术的产生及流派(初稿)


       西汉晚期起,工匠艺人以市井人物及社会生活为聚焦,反映生机盎然的世间生活,俑在汉代雕塑中有着十分重要的地位。汉武帝之后,“视死如生”的观念兴起,而俑作为最能全面的展现死者生前生活场景的一个重要方式,在汉俑的题材上涉及面很广,内容丰富,从家奴到庖厨,从侍女到军士,都具有很强的写实风格,而击鼓说唱俑和杂技艺人就是这种风格的典型代表,他们们不仅代表汉代雕塑艺术水平,还把汉代匠人活泼、诙谐而且十分可爱的形象塑造的十分成功,为研究、欣赏汉代的民俗、陶塑艺术、乐舞艺术、民间艺术提供了珍贵的实物资料。
  这种说唱,玩耍艺术成了汉代民间、宫廷生活中的一种娱乐形式,尽管是反映市井生活,但也不失为一种高雅的艺术——
  说唱音乐是中国民族民间音乐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也是我国土生土长的民间艺术。 说唱也称“曲艺”,是用来讲唱历史、传说、故事以及文学作品的艺术体裁,是音乐、文学和表演相结合的艺术体裁,是我国土生土长的民间艺术。我国的说唱艺术源远流长,千百年来经历了萌发、生成、发展、变 化、再发展的曲折过程。
  最初是在先秦时期,出现了古代神话故事、寓言、 笑话、叙事民间歌曲等,并且在我国古代第一部诗歌总集《诗经》中也体现出了具有情节描写和人物对话的叙述性特点。春秋战国时期是一个需要巨人且产生巨人的时代,就其学术繁荣、士贤辈出而言,只有古代希腊可以与之相提并论。这一时期宫廷已有了为君王娱乐的乐人“倡优”和“瞽蒙”,并产生了我国说唱音乐的远祖 “成相”。“成相”原是一种劳动歌曲的名称,古时人们在进行舂米时,常常伴随杵声而歌唱,称之为“相”,《成相篇》是荀子模拟民间音乐形式而填的一首长诗。《汉书艺文志》中所记载的“成相杂辞”是当时的一种曲 艺形式。 

试述我国古代的说唱耍技艺术的产生及流派(初稿)

  东汉时的“说书俑”、“说唱俑”以及“小说”、“杂说”男性俳优表演等等,都具有了说唱之雏形。汉代民间艺人称优人、俳优,他们擅长讲唱民间故事,多带滑稽讽刺意味。“乐府”根据《汉书?礼乐志》记载,汉武帝时,设有采集各地歌谣和整理、制订乐谱的机构,名叫“乐府”。后来,人们就把这一机构收集并制谱的诗歌,称为乐府诗,或者简称乐府。
  汉乐府中大量的叙事性民歌,更具有故事性和戏剧性。长篇叙事诗《孔雀东南飞》、《木兰辞》等都是以第三者身份叙述故事的,其唱词以五字句贯通,偶而加进七、九字等句式,与现代唱词非常接近。佛教的讲经活动和道教的诵经活动此时也十分活跃,并且对中国的说唱艺术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唐代的说唱艺术,是佛教寺院宣传教义的一种讲唱方式,讲唱对象为僧人以外的俗人,故称俗讲。讲唱的底本叫变文。“变文”的原意是对佛教经文的通俗化,是一种散文和韵文相间的讲唱体裁。变文的内容主要有演绎佛经故事和演绎历史故事、民间传说两大类。前者有《目连变文》、《维 摩诘经变文》、《地狱变文》;后者有《伍子胥变文》、《王昭君变文》、《孟 江女变文》等。变文对我国说唱音乐发展产生了重要作用,甚至对后世的 戏曲也产生较大影响,但不能认为说唱产生于变文,因为佛教寺院之所以选择说唱形式宣传佛经,说明这种说唱艺术形式已在民间广泛存在,一般来说,佛教者更乐意选择一种人民熟悉的方式来传播教义。

                     试述我国古代的说唱耍技艺术的产生及流派(初稿)

 
  宋、金、元、明时期,可以讲是说唱艺术进入了第一个繁荣期。宋元 的社会经济和文化氛围,产生了极为丰富的说唱音乐新形式。宋代政治稳 定,经济复苏,城市繁荣,市民阶层壮大,说唱艺术也成为市民文化当中 的主要角色,呈现出繁荣局面。宋元时期的主要曲种有鼓子词、诸宫调、 陶真、涯词、货郎儿等。明代继承了宋以来的艺术传统,有较大影响的说 唱形式有平话、词话、陶真、弹词、宝卷、道情、莲花落等。
  清代是我国古老的说唱艺术由古代进入近代的一个十分活跃的发展阶段。说唱艺术的综合性特点渐趋明朗,说唱艺术的曲种分类也已基本完成。元代时期的鼓词,在北方逐渐演化出各种大鼓类的曲种,而在南方,则改用琵琶、三弦等伴奏形成多种弹词类的曲种。清末民初茶楼、戏馆、书场大量出现,形成了说唱音乐空前繁荣的时期,综合性的特点也渐趋明朗,曲种分类亦基本完成。 
  1912 年以后,说唱音乐产生和成形了不少新曲种,职业曲艺艺人增多, 曲种流传面更广,形成了较之过去更大的社会影响,主要表现为新曲种增多,发展迅速,表现内容丰富。例如:“弦子书”发展成“西河大鼓”;“五音大鼓”发展成“北京琴书”;“颖歌柳”、“三弦书”、“道情”合流为“河南坠子”;另有“唱洋琴的”发展到“山东琴书”、“月琴”改称“四川清音”等。    老曲种则进一步发展壮大,如大鼓就在近代传遍了北方以及长江流域的广大地区。
  20世纪30年代前后,山东大鼓承前启后,在唱腔方面有了新发展;东北大鼓则形成了诸多的流派:沈阳的“奉调”,锦州的“西 城调”,吉林的“东城调”,哈尔滨的“江北调”等。从音乐角度来看,苏州弹词的发展最为突出。近世说唱音还有另一个特点表现在曲目内容涉及 广泛,特别是紧密结合当时革命斗争的社会生活题材编写新曲目,如西河大鼓《科学救国》、《中山记事》、《减租减息》,粤曲《三民主义歌》,单弦《秋瑾起义》等。 中国说唱音乐是我国民族艺术的一个重要门类,它最具群众基础,其中不仅蕴涵了十分丰富的民间音乐音调,可以说不了解中国说唱音乐,就不可能了解中国音乐的深层美学含义和全面把握中国音乐的整体面貌。通 过对中国说唱音乐的发展的简单论述,能够引起人们对中国民族音乐的重 视,一起发扬中国的说唱音乐! 

写作中----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