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记:不在曲江,就在去曲江的路上。
3月14日,小雨转中雨,7到13度,西风3到4级。
http://s10/middle/5cd00957x73760bb84109&690
感谢博友“如鱼得水”先生为小文配图增色
周六看天气预报,周日小雨转中雨。大喜,扭头便对鱼头说:明天小雨去南湖,一早就走。
向来如此,喜欢在小雨中出游,且要赶早。在细雨中走路,与万物一起享受天降的滋润,摸得见的负离子,湿湿的空气,舒泰安逸。阴天观物,可得最端正的色彩,不会辜负了双眼。而赶早,更是至极美妙,游人少或本就没有人,天地间仿佛只踽踽走着我们两个人……
重修的曲江遗址公园,依照秦汉唐旧时的许多风物原样,再现了土丘间的这片沼泽池子,只是不知,游人因何不唤池却唤了湖,南湖。家在曲江附近,乘车只需几站,每逢季节天气变化,总要去那里看看,尤其,是在初春的小雨中。
下车已是8时半,天落着散漫的雨滴。从北入口沿土坡台阶径直走进园子里,果然未见什么游人,大约是因为预报有雨,竟少有人来了。出奇的寂静中飘着轻曼的唐乐舞曲,却还是寂静,但不寂寞了。起伏绵延的土坡,一片黄黄绿绿,黄是去年的枯色,绿是今年的新绿;近近远远的树木,疏落着集结着,冬日的外装还没褪去,只做了春的小小点缀;一条水流自南而来,流淌在这狭长洼地的最低处。由北逆流走去,先一条溪,再一段河,后一泊湖,再向南,就是大片的曲江池了,号称700亩水域。
走近曲江池时,小雨正式地下起来,霏霏靡靡,将天地与湖水连成灰灰的一片。路面有了水的光亮,树杆被雨水浸润成黑色,远处的山丘和楼亭廊阁都影象在依稀中,一切都被包括在天作的水墨山水中,也包括了手持小伞的我和鱼头。气温下降了,风吹着有些冻脸冻手,毕竟是冬春交替的季节。虽寒冷,却见一只小水鸟翻腾在冰冷的湖面上,潜下潜上,像一个人来疯的孩子。
设计曲江池者真是有心,不知道从哪里搜罗了成百上千的栓马桩上马石与石鼓,摆在湖的两岸,让传统艺术与自然风光相衬,太有阵势了。只是每次去看,都是晴日,在其中找不出几个精品奇品出来,就抱怨找这些东西的人没有眼光。这次再看,才看出了名堂,是雨水把被日月磨蚀的石雕刻痕显现出来,不再模糊一片,就像密写纸在水中露出字迹一样,乐得我俩看了个够。栓马桩上的人物动物神情奕奕,写活在了石桩上;上马石的祥瑞符号,也是变化万端,没有重样,仅那麒麟坐卧蹲站,龙状狮状鹿状羊状,让人惊叹不已。民间匠人的神功不佩服不行。
环湖到尽头时,始见三三两两的游人,怕是一样的兴致所驱,才在这雨中寻乐问乐呢。风中雨中,有隐约的喧闹声断续飘了来,辚辚车马,钟鼓萧瑟,把盏诵读,喜闹戏水,说唱叫卖……
远远的,近近的。才想起,是刚看过的几处大型唐人游曲江的紫铜雕塑,在雨中造出了臆想。盛唐时留在此处的人气,依然凝聚不散,一聚千百年。曲江并不寂静哦。
10时半许,地气上升,天也明亮了许多,雨却转为中雨,风也大起来,好冷。此时曲江池的景色不再有早晨的感受了。在桥洞里喝了杯带去的热奶茶,暖了暖身。鱼头说:不看了,咱回。于是,我们又坐在那辆公交上。
多次来曲江都选在人少的时候。一次是大雨滂沱的晚上,一次是雪花飞舞的上午,一次是有霜花的清晨,而这次,是春雨初降的早上。车上鱼头总结说:没人的时候真好,太好了,这么大的园子,就像咱家的一样……
是了,拥挤在嘈杂的城市社区,难得找到一片清净的乐土。可是多用些心思,也会拥有一座“皇家”园子的。这点,谁都可以做到。
http://m.jpg/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