婚姻的经济学分析
(2008-10-08 23:41:39)
标签:
婚姻经济学杂谈 |
一、婚姻的经济学分析
从婚姻角度,一个人的存在状态可以分为五种基本形式:单身、恋爱、同居、结婚、离异。每一种状态都有其存在的背景。
每个人都会依据自己的偏好选择一种状态。
婚姻的偏好函数。在婚姻的偏好函数中,人们在自己的约束条件下寻找最优的伴侣。
约束条件:经济收入、社会地位、相貌等。
目标函数:对于不同的人群目标函数不同。低收入的人往往以经济收入为主要目标。高收入的男人以女子相貌为主要目标;女子以经济收入和社会地位为主要目标。
目标函数满足效用递减条件。
二、恋爱的经济学含义。
1、解决双方的信息不对称性。
双方相识后,效用函数增加,但是信息严重不对称,因此,要通过相处增加对于对方的了解,同时相处本身就是使得效用增加。
2、恋爱本身是一种消费行为。可以视为服务。双方既愉悦对方,又愉悦自己。
三、婚姻的含义
双方经过恋爱过程之后,信息的不对称性降低,同时效用增进。但是经济成本过高:需要付出各种支出:饮食、住房、交通、时间等,于是可能进入婚姻。
婚姻是一种制度设计。它以制度的形式将两个人的社会、经济、两性关系确定下来。
婚姻提高了离异的成本,保证了双方共有财产的经济所有权。
婚姻是一种组合。双方的组合实现了总体的效率改进,实现了帕雷托改进。
四、离婚的含义
如果双方共同的效用函数出现恶化,降低到低于离异后的个人效用函数,则可能出现离婚。但是还要减去离婚的成本。
离婚的原因:
1、边际效用递减
结婚后两个人相处时间增加,导致相处的边际效用递减。因此,有“七年之痒”的说法。
尤其是双方没有新意,将导致边际效用递减加快。
2、新的消费对象的出现
新的对象将会带来较高的边际效用。
五、婚外恋的经济学含义
portfolio增加。扩大了组合的构成,在家庭稳定和新鲜感之间构建一个组合。然而性关系的排他性决定了这一组合的风险。
在收益和风险之间权衡,实现最优。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