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文化研究关键词之——集体无意识(Collective Unconsciousness)

(2011-09-18 00:28:09)
标签:

批评

社会

文化

文化研究

理论

思想

分类: 哲学



    http://s3/middle/5ccf38d5gad26575c8bc2&690Unconsciousness)" TITLE="文化研究关键词之——集体无意识(Collective Unconsciousness)" />

    集体无意识是荣格(Carl Gustav Jung,1875-1961)分析心理学中最重要的基本假设。它是所有非后天获得而靠遗传得到的“普遍性精神机能”。包括各种联想、意象、生理性机能等。换言之,它是指在人类先天的神经系统凡涉及机能基础上的本能反应或“意识”,其中有人类出现以来的各种过去经验积淀的影响。荣格是精神分析学的创始人弗洛伊德的得意门生,他在许多方面修正、丰富和发展了弗洛伊德的理论,开创了分析心理学和神话原型批评,并因此与弗洛伊德最终分道扬镳。而集体无意识的概念在这整个过程中无疑扮演了一个最重要的角色。

    荣格和弗洛伊德理论分歧的焦点主要在两个方面:一是关于性的理论,即“力比多”理论,二是对于无意识的结构即内容的理解。弗洛伊德认为,无意识主要是受压抑、被遗忘的心理内容的集合场所,因而具有后天的和个人的特征。关于第一个问题,荣格认为,“力比多”并非以性欲为主的心理能量,而是一种“普通的生命力,性爱只是其中的一部分”。关于第二个问题,荣格批评弗洛伊德虽然看到了无意识往往具有古老的普遍形式和性质,却仍然把它归结为一种完全个人的特性。

http://s4/middle/5ccf38d5gad265dc1e6c3&690Unconsciousness)" TITLE="文化研究关键词之——集体无意识(Collective Unconsciousness)" />


    荣格认为,无意识不仅包括个人无意识,而且包括集体无意识。在《集体无意识的概念》一文开篇,荣格就对个人无意识和集体无意识进行了概念上的区分:“集体无意识是精神的一部分,它与个人无意识截然不同,因为它的存在不像后者那样可以归结为个人的经验,因此不能为个人所获得。构成个人无意识的主要是一些我们曾经意识到,但以后由于遗忘或者压抑而从意识中消失了的内容;集体无意识的内容从来没有出现在意识中,因此也就从未为个人所获得过,它的存在完全得自于遗传。”也就是说,集体无意识是比个人无意识更深一层的无意识,是无意识的深层结构,它是先天具有的,而不是后天获得的,是普遍存在的,而不是个别发生的。由于它具备了所有地方和所有个人皆有的大体相似的内容和行为方式,组成了一种超个性的共同心理基础,因此,它普遍存在于我们每个人身上。

    就像弗洛伊德的有关个人无意识的假设基本来源于医疗实践一样,荣格关于集体无意识的假设则主要依赖于人类学、神话学和考古学。荣格注意到,某些表现于原始艺术、部落传说和古代神话中的意象,反复再三地出现在不同部落、不同民族和不同文明中。这种反复出现的、超个人的原始意象,在他看来,揭示了人类共同的、普遍的深层无意识结构,也就是集体无意识。基于此,荣格指出,个人无意识主要是由各种情结构成的,而集体无意识的内容则主要是“原型”。

 

 

    原型是集体无意识的内容,是零碎而不完整,模糊而不统一的原始意象。原型与人类特定的存在模式和典型情景息息相关,是人类远古社会活动的遗迹,也是重复了亿万次的那些典型经验通过积淀和浓缩而形成的。荣格将原型分为两类:形象的型式(types of figures)和情境的型式(types of situations)。前者比如人格面具(persona),阴影(shadow),阿尼玛(anima)和阿尼姆斯(animus),智慧老人(the wise old man)等等,后者比如地狱、天堂、英雄还乡、双重诞生等等。

    荣格的集体无意识理论把人类对于自身心理结构的认识推进到了一个更深远、更广泛的文化历史领域。正因为如此,荣格的影响没有局限于主理学领域,而是跨越到哲学、美学、人类学、神话学等诸多学科,并直接引发了文学批评中的神话——原型批评流派。

 

               ——参见汪民安主编《文化研究关键词》,凤凰出版传媒集团、江苏人民出版社,2007年版。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