程继龙博士学位论文答辩陈述稿
(2014-05-23 09:32:18)
标签:
文化 |
分类: 我的诗学论文 |
各位专家、各位导师,大家好:
(研究结果概述)我的学位论文选取“朱英诞新诗”为研究对象,朱英诞是一个作品繁多、著述宏富且隐没已久的新诗人,我从诗学观念、诗歌主题、艺术性以及与中西诗歌传统的关系四方面综合研究了朱英诞新诗,目的在说清朱英诞新诗的创作情况,归纳朱英诞的诗学理念,阐释朱英诞新诗的基本特征,评价其新诗的性质,并最终在新诗史上为他找到合理的定位。综合而言,朱英诞是一位对新诗的处境、使命有着精深理解的学者型诗人,他在长达五十年的写作和孤独探索中实践、深化了对新诗的理解,取得了很高的艺术成就。他将初期新诗的精义发扬到了三十年代,探索性地实践了新诗在新阶段的新形态——“自由诗”,并用自己的话语概括为“真诗”,注重诗性体验、注重感觉和知性的结合、注重表达的跳跃和组合、注重从多种语言资源化炼出自由而典雅的新诗语言、注重古典精神和现代意识的多向融合,注重诗歌作为艺术的独立性和纯粹性。并将这些因素延续到四十年代乃至当代。这些我的论文的不同部分都有相应的论述。
(研究意义)研究意义有以下三方面:第一、发掘被湮没的重要诗人和作品,一定程度上补充二十世纪新诗史的版图。资料发掘工作已经基本结束,更重要的是学理发掘,我的一个目的是像知识考古那样为朱英诞的诗学、诗艺、系谱勾画出一张草图,使人们以后提及三四十年代现代派诗歌、提及二十世纪中国新诗史时,不再无视朱英诞的存在。第二、在汇通中西诗歌传统的视野中,探寻新诗所以成功的经验。新诗的发生离不开与中西诗歌传统的关系,许多新诗人都是在开放的文化视域中探索和建构新诗的,朱英诞是这一方面少数的成功者之一,他成功的经验,例如新诗何以在与旧诗的断裂又连续中自我确立、塑造亦古亦今的诗歌意义世界、形成亦真亦幻的新诗艺术、在本土经验基础上吸收西方现代主义诗歌资源,这些方面的经验都是弥足珍贵的。第三、与当下的诗歌创作形成呼应。因为他的探索很是深入,所以和当下潮流的呼应点也就很多。例如他日常化的倾向和八十年代以来的日常生活写作潮流暗合,当下的日常生活写作完全可以溯源到他那里;他以现代意识返归古典精神的理路与当代多个新古典主义流派的理念暗合,对当代的新古典主义者们很有启发;他诗歌语言的口语化倾向、语言的自我指涉倾向,与当代集中在语言口号下的诗歌实验暗合,等等。可以说,朱英诞为当下的新诗创作提供了可资借鉴的资源以及反观自身的视角。
(创新点)论文创新点主要集中在以下两方面:第一、资料新。几年来,我们的团队在导师的带领下从手稿整理出了十卷本的《朱英诞集》,所以资料占有很丰富,这不下于五十万字的新材料支撑了我的论文。而且我尽量在其中选用更新鲜、更恰当的资料,例如我作为文本分析的新诗作品,都是我严格筛选过的,这本身就可以构成一个“朱英诞新诗选”。第二、有一些新见解。因为可以借鉴的前人研究成果较少,所以研究中不得不提出很多新见解,这些见解大多都是我结合资料摸索出来的,例如朱英诞在“修辞立其诚”口号下对新诗语言乃至表达问题的理论思考、朱英诞建构出集日常、田园、梦幻三大主题为一体的诗歌意义世界、朱英诞新诗语言流露出一定的自我指涉倾向、朱英诞新诗离不开与法国象征主义诗歌、与艾略特、与李贺、杨万里的复杂关联,这些都是以前的研究中所没有的。
(不足之处)正如某些外审专家所说,论文最大的不足是过度集中于朱英诞诗歌本身的分析,对他与时代、与“废名圈诗人”、与“京派诗人”在生活、艺术等各方面的实际关联分析较少,这是受精力、辅助资料的限制所致。另外论文的表述上还需要进一步打磨,字词语句方面的问题不少。这些容我进一步改善。
敬请各位老师提出指导意见。